|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6-29 14:49:11
|
只看该作者
<div><strong><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别让常识束缚了你</font></strong>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印度的驯象人很聪明,他们在象还小的时候便把它缚在树桩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挣脱不了绳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这样一种常识:绳子是扯不断的。这种想法一直伴随着它,以至在长大到只需轻轻一甩便可逃脱时,它也不会逃跑了。</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小象变成了大象,不变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识,小象受制于绳,大象受制于常识。惊叹驯象人聪明之余,我们又是否意识到,其实,我们很多人也被常识禁锢了头脑,失去了创造力。</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常识固然是重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常识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但是,仅仅有常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掌握一定常识后,还要学会突破进取,推陈出新。</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苹果熟了就会掉在地上,这是常识,别人或许只是捡起来吃掉,但牛顿,却从这个常识中看到了不同,引发他深入思考,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样是常识,对于没有准备的人,它依然是常识,对于做好了准备的人,它是通往更高殿堂的一块基石。只有通过常识看到实质,我们才能有长足的进步。</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袁隆平刚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时,有一位资深的老教授对此不屑一顾,说:“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这是常识,你难道不懂吗?别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了。”袁隆平对此没有过多的理会,全力投入实验,最终培育出产量翻了几番的籼型水稻。假使袁隆平当初听信教授,也迷信常识,那么,还会有籼型水稻的诞生,还会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称吗?答案是否定的。常识,之所以会成为常识,自然在人们心中已经植下了根,轻易不会改变。所以,当一种有违常识的看法被提出时,必定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这时,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放弃,而应该学习袁隆平的精神,坚持不懈。失败了,只是证明常识真的正确,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成功了,那么我们涉足的就可能是一片全新的土地,等待我们去开拓。</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突破常识并不局限于科学领域,生活中也如此。</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李洪新,一个下岗的工人,在观察到厨房的油烟后,并没有像别人一样默默忍受油烟的呛口呛鼻,而是突破了厨房必有烟的常识,自己调制出了冷花生油,结果,受到鲁花集团的青睐,自己也发了财。</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朋友,莫让常识禁锢你的头脑,抹杀你的创造力,我们应该不断去怀疑,去开拓,寻找属于我们的未来。</font></p>
<p><strong><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点评】</font></strong></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本文标题即紧扣作文要求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真可谓开门见山,言简意赅!</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步步深入,结构严谨。本文先举小象一例说明常识的形成及其局限性,然后,在肯定起重要性的前提下笔锋一转,警示人们应突破常识禁锢,推陈出新,并举了三个例子作为论据,最后,再次重申论点,回应标题,收束全文。称得上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一气呵成!</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用例典型,内容充实。全文凡举四例,看似信手拈来,其实角度不一,用处各异,涉及古今中外,可见作者日常阅读广泛且重积累。</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语言朴实,说理清楚。全文没有华丽文句,但叙述简明,分析中肯,说理清楚,体现了考生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美中不足的是个别词句尚须斟酌,比如“呛口”宜改为“呛鼻”,李洪新例子叙述也不够清楚,应讲明他调剂出了不冒烟的冷榨清香花生油。但瑕不掩瑜,本文仍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点评人:曾远鸿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编者注:本报编辑部今日零时发现选登的范本作文中,有两篇有几处错别字。究竟是考生写错,还是工作人员从试卷中誊抄时不慎打字有误所致,由于时间太晚,本报记者多方联系,未能求证核实,现谨原文照录。</font></p>
<p><font face=KaiTi_GB2312 size=4> 广东省2007年高考已施行“作文错1字扣1分”的评分标准。</font></p></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