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多年,突然重现上海!名字大有来头,上一次发现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5-3-18 12: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5 08:37 编辑

消失多年,突然重现上海!名字大有来头上一次发现还是34年前

    近期,上海辰山植物园科研团队在环城生态公园带的闵行体育公园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时,意外发现了久违的“上海原住民”——上海毛茛。

   上海毛茛

   上海毛茛通常作为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花境之中,偏好水边和湿地环境,春季绽放黄色小花,花朵小巧,直径在1至2厘米之间,因外观不起眼而常被误认为是杂草。
上海薹草。田娅玲摄

   上海作为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早在十八世纪就吸引了外国学者前来采集植物标本,其中模式标本的采集对于确定和发表物种学名至关重要。

   根据《华东维管植物模式标本汇编》的记录,上海毛茛是从上海采集的模式标本所代表的102种植物之一,并且是上海地区唯二以“上海”命名的有花植物之一(另一为上海薹草),这凸显了上海毛茛在上海植物界的独特地位。
上海毛茛标本。来源:野趣上海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2: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5 08:43 编辑

上海毛茛。葛斌杰摄

   上海毛茛为何越来越少?

   由于城市建设扩张、人口增加及外来植物生态位侵占,上海本土植物种群逐渐缩减,种类减少。其中,上海毛茛等野草还面临城市公园绿地高强度管理如频繁除草的威胁,生存状况堪忧。

   上海毛茛具备种子繁殖及多年生地下块根繁殖的能力,这使其能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然而,频繁除草阻断了地下块根获取来自自然枯死茎叶的养分回流,导致毛茛生长状况逐年恶化,最终可能灭绝。

   据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馆长介绍,1875年,法国学者在松江凤凰山采集到上海毛茛的模式标本,该标本现藏于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植物志确认其为上海特有物种,并命名为上海毛茛。

   长江中下游地区散见的上海毛茛,在上海的记录极为稀少,最近的一次记录要回溯至34年前。

   根据中国数字标本馆的检索信息,上一次在上海发现上海毛茛的标本是1991年2月,由翁若芬在徐汇区宜山路采集,并保存于上海自然博物馆。更早的记录则出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

   这种植物平均每三十年左右才在上海被记录一次,显得尤为珍贵。葛斌杰指出,记录稀少的原因可能包括上海毛茛植株低矮、难以察觉,以及早春时节采集活动相对较少。

   上海毛茛再现上海!

   推测上海毛茛在上海重现,可能与跨地区的植物流通相关,其种子可能随草皮交易被带入上海公园绿地,或借助动物传播。同时,当前公园绿地推行的“自然养护”理念,也为上海毛茛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毛茛属是一个庞大的植物类别,全球约有55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中国拥有125种毛茛属植物,其中66种为中国特有。尽管毛茛属种类丰富,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种类并不多,大约仅有6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2: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5 08:47 编辑

   一些毛茛属植物。来源:野趣上海

   毛茛属的属名“Ranunculus”源自希腊文,意为“小青蛙”,暗示这类植物偏好生长在类似青蛙栖息的潮湿环境,如池塘或沼泽边。多数毛茛属植物确实更常见于湿润地带。

   在华东地区,最早绽放的毛茛属植物是猫爪草,也被称为“小毛茛”,与绶草、老鸦瓣并称为“草地三宝”。猫爪草与上海毛茛外观相似,都是小巧可爱的黄花,容易让人混淆。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根部:猫爪草的地下根为肉质纺锤形或球形块根,簇生且顶端硬如猫爪;而上海毛茛的肉质根则为圆柱状。

猫爪草。来源:上海辰山植物园

   猫爪草的地下根,很像一只猫爪。来源:野趣上海

   今年启动了对环城生态公园带中22座“环上公园”的植物多样性调查,闵行体育公园作为首个调查对象,整个项目预计年内完成。

   通过细致观察,科研人员在公园中发现了稀有本土植物,这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葛斌杰指出,这些植物非人工种植,表明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生环境和本土物种。

   目前,辰山植物园已对部分上海毛茛采取了保护措施。未来若扩繁成功,将考虑在适宜的生境中重新引入这些本土植物,让它们再次成为市民身边的自然邻居。

   资料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李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2: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18 12:30 编辑

第50次“上新”!全球首枚丹霞命名的毒蘑菇,竟是“生态互联网工程师”?

   广州日报新花城

   2019年,丹霞山海拔400米的一片茂密壳斗林里,当海南医科大学的学者们在腐殖土中发现几朵淡黄蘑菇正破土而出时,他们或许没有想到,这次赤壁丹崖中的俯身深深凝视,竟让中国真菌名录在五年后新增了一个以丹霞命名的全新物种。
新发现的丹霞丝盖菌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

   今天,在丹霞山赭红色的崖壁间,一场持续五年的“真菌寻宝”大行动终于向世人揭开了帷幕——海南医科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在国际真菌学期刊发布了全球首个以丹霞命名的丝盖伞属新物种。这枚名为“丹霞丝盖伞”的蘑菇界新贵,如同打开生态宝藏的钥匙,再次将世人目光引向这座“中国红石公园”鲜为人知的神秘微观世界。

   这是丹霞山发现的第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同时也是丹霞山发现的第50个新物种。

   科考奇缘:赤壁树林里的意外邂逅

   将时针倒拔回2019年盛夏,蝉鸣裹挟着暑气漫过丹霞山的沟壑。广东省科学院李泰辉教授和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组成的科考队,踩着晨露穿行在丹霞山密林中。

   科考奇缘:赤壁树林里的意外邂逅
   将时针倒拔回2019年盛夏,蝉鸣裹挟着暑气漫过丹霞山的沟壑。广东省科学院李泰辉教授和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组成的科考队,踩着晨露穿行在丹霞山密林中。

   2019年全国菌物多样性与系统学培训班丹霞山野外考察人员合影。

   海拔400米的一片茂密的壳斗林中,腐殖土在盛夏蒸腾出带着植物芳香的气息,海南医科大学范宇光教授团队的科研人员们突然驻足:腐殖层中几簇淡黄色的伞状真菌正舒展身姿,古朴的菌盖布满丝状纹路。学者们进行样本采集时,动作轻得像触碰新生儿——这种纸伞状的真菌,或许正在以菌盖上的丝纹为密码,在腐殖土里书写着千万年无人破译的生命密语。

   这次看似普通的发现,开启了长达五年的探索之旅。科研人员如同侦探般展开工作,范宇光教授团队的研究生陈新同学对该物种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和系统发育分析,最终确认这是一个未被发现的新物种,因发现于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命名为“丹霞丝盖伞Inocybe danxiaensis”。该成果已于2024年12月发表在国际真菌学期刊《Journal of Fung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2: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18 12:33 编辑

   能毒翻人类的她,默默为整片树林输送养分

   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丹霞丝盖伞虽具古典美学——淡黄油纸伞般的菌盖搭配纤细菌柄,但却暗藏危险。丝盖伞是一类家族庞大的真菌,地理分布极为广泛,估计全球超过1000种。但这个家族中大部分成员都是毒菌,其体内含有神经毒素毒蝇碱,误食会出现“三流症状”:流涎、流泪、流汗,堪称蘑菇界的“蛇蝎美人”。
   但正是这样的毒蘑菇,在丹霞山的生态剧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与壳斗科树林形成共生网络,它的菌丝网络如同地下光缆,将树木的根系编织成“智能互联网”,传输着氮磷钾的养分“数据包”。它们犹如地下的“营养快递员”,与树木形成共生关系,帮助植物吸收水分养分,促进物质循环和转化利用,在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家在丹霞山打开地球“隐藏文件夹”

自2019年系统性科考启动以来,丹霞山已陆续诞生了丹霞瘦脐菇、光柄径边菇、华南鸡油菌、蓝黑圆孔牛肝菌、近刺孢胶鸡油菌、荔枝地星、红褐小乳牛肝菌等8个大型真菌新种;更孕育出50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全新物种。
   近年来丹霞山发现的8个大型真菌新种。其中:1.华南鸡油菌Cantharellus austrosinensis;2.荔枝地星Geastrum lichi;3.光柄径边菇Hodophilus glaberripes;4.蓝黑圆孔牛肝菌Gyroporus atrocyanescens;5.新刺孢胶鸡油菌Gloeocantharellus neoechinosporus;6. 红褐小乳牛肝菌Suillellus rufobrunneus; 7.丹霞瘦脐菇Rickenella danxiashanensis, 8.丹霞丝盖伞Inocybe danxiaensis.

   在丹霞山,每一道岩缝都可能是一台有趣的生态剧场:北坡的蕨类在晨雾中舒展羽叶,南壁的苔藓用荧光绿对抗烈日,而沟谷里的绞杀榕正上演着静默的生存战争。

   一队队科考队视若珍宝的标本夹里,珍藏着时间与生态的重大馈赠:荔枝地星像缩微的星际战舰,蓝黑圆孔牛肝菌的菌管排列比蜂巢更精密,华南鸡油菌的褶皱里还留着夜行甲虫的足迹。最令人惊叹的是岩石断面上的丹霞黄色杆菌,这些肉眼难见的“矿物炼金师”,可以帮助植物适应丹霞地貌高温干旱、贫瘠的砂岩环境。

   在地球演化的史诗中,丹霞山犹如一部打开的地质天书,用赭红色的岩层镌刻着约1.4亿年前至约600万年前的无数秘密。这座世界自然遗产地不仅以“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峰林奇观闻名,更是“天然物种孵化器”——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独立演化的生态孤岛,砂岩裂隙中暗藏微型气候带,让古老物种与新生生命在此交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2: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18 12:36 编辑

  
   近年来,丹霞山因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备受瞩目,生物学家认为这里存在着独特的“丹霞生物区系”。正是这样独特的“地质-生态双重密码”,让丹霞山持续涌现出令科学界惊艳的发现。

   据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明博士介绍,丹霞山是极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区域,目前大型真菌的调查也仅聚焦于对外开放区域,大量的未对外开放的生态热点区域尚未涉足,还有待长期系统地开展科学考察。随着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未来或许还将涌现出更加丰富的丹霞山的菌物多样性科考成果。

   【记者手记】

   在丹霞山,探索中国生物多样性的N种打开方式
   随着新物种持续涌现,“丹霞生物区系”的提出引发学界关注。地质学家发现,丹霞地貌特殊的岩层结构造就了“生态孤岛”效应,可能孕育着独特的生物进化路径。
   实际上,目前400余种已鉴定丹霞山真菌仅占总量的“冰山一角”。2019年以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等在丹霞山开展了持续的大型菌类调查,采集标本3000余份,还有大量尚未完成鉴定的标本正在研究中。此外,丹霞山大量未开放区域仍有待科研人员研究的未知领域。这正如人类在黑暗中打着手电筒探索星空,照亮的只是浩瀚真菌宇宙的一角。

   在丹霞山国家公园创建进程中,每个新物种的发现都是人类生态拼图的重要一片。这些红岩秘境中的微观生命,不仅书写着地球生命演化的奥秘,更提醒着人们,真正的自然奇迹往往藏在肉眼难见的方寸之间。未来随着科考的进一步深入,“天然物种宝库”丹霞山必将带来更多颠覆人类认知的新发现。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丹宣

   图/受访科研团队、丹霞山管委会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黎慧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2: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5 09:07 编辑

广西发现极危植物新物种弯管石山苣苔

  新华社南宁3月14日电(记者杨驰)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获悉,研究所科研团队在西南岩溶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期间,于广西德保县发现了一个石山苣苔属植物新种——弯管石山苣苔。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杂志上。
图为弯管石山苣苔开花植株。(采访对象供图)

  2024年1月,科研团队在广西德保县一处溶洞石壁上,发现一种正处于开花期的苦苣苔科植物。同年3月,科研团队再次开展追踪调查,采集开花标本。通过形态解剖观察,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及标本对比研究,科研人员确认该植物为石山苣苔属的新种。根据其花冠筒强烈弯曲这一特点,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弯管石山苣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2: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5 09:06 编辑


图为弯管石山苣苔花冠。(采访对象供图)

  据了解,弯管石山苣苔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为1至6月,目前仅分布于广西德保县龙光乡模式产地的溶洞石壁上,生长地海拔为454米。科研团队成员韦金鑫介绍,弯管石山苣苔在形态上与陆氏石山苣苔和细管石山苣苔较为相似,但具有以下特征:叶片为椭圆形至长圆状卵形,花冠具两条紫色纵条纹,子房呈圆锥形。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标准,其濒危等级初步评估为“极危”,主要依据为目前仅发现了一个种群,成熟个体约200株,分布面积狭小,且栖息地易受人类活动干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8 12: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5-3-25 09:04 编辑

图为弯管石山苣苔的拼版照片。(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供图)

  目前,我国已记载报道的石山苣苔属植物有55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部和西南部地区,以广西、贵州为分布中心。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盘波介绍,该物种的发现不仅为石山苣苔属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丰富了喀斯特岩溶地貌植物种类,也进一步丰富了西南岩溶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17:3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德首次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唐鱼

   近期,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英德实验区五门田水库进行日常巡查时,注意到水中有一种外观独特的鱼游动。该鱼体型较小,体色鲜艳,与保护区内已知的鱼类存在显著差异。工作人员凭借经验初步判断,这可能是一种罕见的鱼类物种,随即拍摄了照片,以便进一步鉴定。

   管理局随即联系了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进一步的鉴定与确认,经鉴定该鱼类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唐鱼。
唐鱼是一种珍稀的淡水鱼类,通常生活在清澈且水流缓慢的山涧溪流中,对水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其分布狭窄,繁殖能力不强,种群小。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其生境,导致在自然界中已经很难发现其踪迹。唐鱼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为极危(CR)保护等级, 同时也被中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唐鱼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山涧小溪中,这是石门台保护区首次发现该物种的分布记录,不仅为唐鱼的地理分布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资料,也彰显了保护区的监测保护成效,进一步丰富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曹菁 通讯员:锦潭管理站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王其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

梅州时空网站实名制认证通知
根据市网信办通知要求,为净化网络环境,对网络乱象进行规范和遏制 ,现所有网站论坛注册用户都需要实名制啦!!新老用户必须先进行实名制认证,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发帖留言。立即认证

查看 »

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