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15799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6-28 21:08: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3 22:43 编辑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老古言语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反话正说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2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8 21:36 编辑

客家农村“踏碓”,你还记得吗?


   碓,是客家地区一种加工粮食的物具。按其操作方式,分手碓,踏碓二种。手碓占用空间小,易挪动,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踏碓占用空间较大,位置固定,较省力,工作效率高。


手碓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手碓,由舂杆、碓臼组成。碓臼,也称石臼,取材于质地坚硬的麻石。石匠灵巧的双手,精雕细凿,原本在山间地头岩石层里的麻石,变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碓臼。石匠不同,制作的碓臼大小、高矮、样式,也有细微的差异。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踏碓没发明前,客家人就用木制的类似于夯土墙夯土用的“锤棒”舂米。“锤棒”俗称“舂杆”,约160厘米高,二头粗,中间细,双手紧握“舂杆”中间端,一下一下用力往下锤,费时费力。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后来,随着踏碓的出现,客家人加工粮食就渐渐地用踏碓了。只有过年过节做糍粑、做黄粿才用碓臼。


踏碓


   踏碓,由碓臼、碓马、支架组成。因较占用空间,一般选一空间较大的房间固定,俗称“碓米间”。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踏碓”由碓和石臼两部分组成,石臼固定在地下,四周以贝灰盖地面,石臼后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坑,叫做碓坑。坑的两边立两条有半圆凹孔的石条,相距约二尺,半圆凹孔是用来安装“踏碓”耳的。碓用坚实的树干做成,长约4尺,宽约8寸。


   舂米时,脚踩碓,手拉碓头绳索,让碓头扬起,然后放开让碓头借自身重量舂下。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来源:世界客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4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9 14:27 编辑

客家风俗:食新禾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农耕过冬的农历,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以来,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开始,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开始,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农历新年,便迎来了农历新年。 ,扬花灯,抬菩萨,保禾苗,食新禾等。

   食新禾,是其中之一。

   “食”是客家俗称,也就是“吃”或“尝”的英文。“新禾”本意是新出生或成长的禾苗。

   “新禾”指的是本中意的禾饭,泛滥的五谷以稻谷及其他成熟的五谷以稻草为主(五谷以稻谷)及其他成熟的(五谷禾谷)。

客家人食但禾现在,现在有流行的风靡证明,有可能已经流行起来,食新禾的风俗至少是宋代的代名词。

“秋风粳稻又新尝,续食年肯济贫”“杯泛鹅儿供小啜,碓舂云子喜新尝”“纻罗随节赐,黍麦趁新尝”都是宋代诗人称“创作的诗篇,写的”其实就是“尝新”,应该和俗的“食新禾”有关。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古时的禾禾,久久远,见证了它的近况时食和全家人的新画面。还是近食买禾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闽商地区的双季种植间,以西方式种植。

   农历六月,是双抢户家庭的季节,更是家家食新禾的喜庆。

   六月的天,熟乡收拾田间,陆续把早稻谷回家,晒干,加工成新米。继新而禾,开始收割日准备食。

   六月日,拣选开始,就是开始自己的日子。日子定好后,宴请亲友(一般请内亲和挚友,并不像做东道,大张鼓旗)。

   食新禾的前一天晚上,主妇很忙起来。量米、量豆,浸米、浸豆……

   新禾这天,让天亮起来,一个人便便早磨米、磨豆。

   天刚蒙亮,主人兴冲冲地买回篮的猪肉,接着,开始杀割鸭。一个月,各节派上用场。

   姑姑姐姐,妯娌邻居,姑姑姑姑来帮忙办事了,也早早说风火火鸡来了。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故双早晚,在新禾宴一般都安排开开。

   像过年节时令一样,赶在开宴前,主妇及线带盛有米饭、水果、糖丸(汤圆)、猪肉、鸭子等供香、炮仗、小把稻子的担子,赶往村水口、五谷庙、家庙、香火厅等,敬拜真仙、社公福神及历代,先让神及先祖品尝。敬拜完毕,后,将供品回家一新至谷先祖自己厅堂的神龛上,燃香点烛,虔诚敬拜。

   夜暮分,赴的亲戚友、左邻娌娌来了。食新禾宴准备舍朋时。

   新米做的糖丸(汤圆)端上来了,新粳米做的丸子、米粿、米冻端上来了,众人举起箸尝新。

   烊、松子、鸭汤、白斩各种豆腐、红烧鸡、咸水新鲜肉丸蔬菜,各种美味的香蕉糯米,丰盛的可口丸子;喷喷的新米饭,爽歪歪的酒……柔软香甜,爽口醇厚,大家细咽咀嚼,推杯换盏,笑在谷谷,乐在心头。人们沉浸在欢庆丰收的喜悦中,年年风调顺、五雨丰登,六兴旺、国泰民安……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亲友间相互邀请的新这种风俗,是客食父母唯一的欢庆丰收的一种崇高,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期望的方式,更何况他们崇敬神灵、敬敬、崇敬先祖的自然有增加和表达特别感激的情怀。有增加的,崇敬自然的神灵精神,崇敬的文化意识,崇敬的敬爱历史,崇敬亲友的历史和人文情怀。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来源:客家文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6-28 21:5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8 22:10 编辑

新屋进火习俗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房子砌好后,主人就要搬进新房里去住,俗称搬新屋。

   按照客家人传统习俗,乔迁新居最讲究的是进火。进火之日,是要择定吉日良辰的。客家人进火的时候十分讲究兆头,所以,进火的时辰也很有讲究,一般都选择在晚上,时辰太早,路上来往的人多,怕碰到不吉利的事情,怕别人说不吉利的话。进火前,除了锅碗飘盆,其它的东西都可以提早搬过去。进火的时候,做饭的锅里要放米,炒菜的锅里要放上肉和鱼,还要从原来的家中生个火带进新家,再要买一对烛,买三支香,还有一叠纸。主人要用木炭在火盆里烧一炉火,用红线捆三把柴,到了进火的时辰,男主人要端起火先进去,女主人拿着柴和装着米的锅头随后,男主人把火放入新屋的火炉后,女主人立即将准备好的木柴(称火财)放在炭火上,让木柴燃起来,叫做进火添柴(财),接着就鸣放鞭炮,这些礼俗做完后,再搬其它物件进屋。

    客家人十分在意火种的存在与延续。火主火主,有火才算家,有家必有火,家中断不能出现“死火没烟”的现象。客家人特别关注火的兴旺气势,灶火旺,人丁旺,百业旺;火苗节节高,家运时时旺;火大阳气足,家中才有福。即使少吃点荤的、少穿点新的,客家人也不会在烧火方面打小算盘,绝不能让阴霾邪气冲撞了红火烈日的家运。

    新房进火定居是人们生活中建家立业的大事,六亲九眷都会来恭贺。最为与众不同的是进火人的岳父,除了要送鸡、鸭、糖果、糍粑、红包之外,还要给女婿女儿送十个碗,十双筷子,煮饭煮菜的锅头,米和油盐,以示为女儿女婿立业,提供生活用品,代代相承,越吃越富。

    在宾客祝贺开席吃进火酒时,陪客先生在开席行令前,还要吟唱贺词,其祝贺词大致是:“基开富有,运肇文明;满堂荣庆,万事大成。家发人旺,六畜振兴;祥光满户,紫气盈庭,花发上林,玉满华厅;鸾集乔木,凤立高门,万事顺意,入户长兴。”陪客先生唱完赞贺词,开席鞭炮齐鸣,主宾举杯高声道贺,席间热闹非凡。新屋里充满了喜气,人人都沉浸在“新居之喜”的欢乐气氛之中。   
        
    ——摘自《客都民俗风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11:1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9 11:14 编辑

乡村老木匠的传统情怀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林正粦正在做木工。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林正粦在检查成品家具。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老屋门前堆放的木材。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林正粦为丙村客户制作的老式杉木床。

   木匠,对于现代人特别是城里人来说有点陌生。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木匠还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木质用品大都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传统木匠日渐式微。

   日前,笔者在梅江区西阳镇北联村乐潭下,见到了正在做木工的“老木匠”林正粦。他的木工作坊开设在老房子里,笔者看到,那里堆放着一批“开方”好的木材、家具半成品、成品。今年65岁的林正粦,从事木匠行业近50年了,村里人都叫他正哥。聊起他的木匠生涯,林正粦娓娓道来。

   17岁入行,走村串户做家具

   农村有句俗话“一技在手,吃穿不愁”。20世纪,木匠是很吃香的职业,家家户户都离不开木匠,从日用家具盆桶锅盖、桌椅板凳、橱柜眠床,到建造房屋的梁柱门窗等等,都要请木匠来家里。17岁高中毕业的林正粦,不甘于每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决定学门手艺,于是,专门到西阳镇木器队学习木工。木工虽然不用风吹日晒,但也是苦力活,当时没有电锯、电刨、电钻等电动工具,所有的活都靠手工。林正粦从最苦的木材“开方”拉锯开始学,到推刨、放样、定位、弹线、钻孔、打木榫、制作框架、油漆等每一个工艺,整整学习了一年多,然后跟随师父出门做助手。从22岁开始,林正粦就单独揽活了,小工是他,师父也是他。木匠的工具,包括斧头、推刨、锯子、墨斗、弯尺、凿子等等,装在工具箱里,有上百斤重,所以一般木匠领了活,近的早去晚回,远的吃住在主人家。西阳镇地处山区,当时道路崎岖难行,林正粦一般都吃住在主家,往往一住就是一月半月,有的活按件计费,有的活以日计费,等活都干完了,再结算工钱。除了农忙时节帮忙收割,林正粦都在做木工,由于他用心、肯钻研、手艺精,木工活都干不完,往往是这家还没做完,下家又约了,所以他的足迹遍布西阳丙村等邻近村镇,最远的去到雁洋镇添溪村,离他家有近50公里。因为木匠是手艺活,活做得细不细,好不好,全凭师父的心情,所以,一般主家都会好吃好喝地招待师父。现在说起来,正哥脸上还露出自豪的神情。

   正哥介绍,做一样家具,首先在脑海中得对家具有一个模型、框架、尺寸,然后再根据尺寸下料,随后就是用推刨把木条或者木板平面刮平、刮光滑。接下来就是用墨斗“弹”墨线,根据所做的木制品的造型、尺寸在木条或者木板上弹上墨线,然后按照“弹”好的墨线进行加工,比如凿孔、制作榫卯等。其中的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随后就是对这件木制品的各个部件进行组装,这就利用了榫卯这一技术,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最后进行油漆。这样做的木制品除了不用一颗钉子外,还耐用,一套家具可以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也很少出现松动等问题,也更显艺术性。

   工业化发展,木匠遭遇职业危机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木质用品大都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很多家具也由塑料制品、铝制品代替,家私样式更新颖、多样,且价格更便宜,人们不再请木匠,而直接在家私店购买。建造房屋也用水泥钢筋了,不再用木材了,所以也不用木匠了。木匠活一下子从香饽饽成为鸡肋,丢了不甘心,守着养不了家糊不了口,很多人纷纷转行,从事其他行业。据林正粦所知,西阳镇目前仍在从事木匠的人不超过十人。家里人也让他不要做木匠了,随便出门打工也比做木匠强,但他舍不得丢掉手艺,在他心里,木工不仅仅是干活,更是一门艺术,是他一辈子的喜爱。他一方面在家耕田种地管果树,一方面领些零星的木工活,补贴家用。他家里新建房屋的门窗,家里的家私全部由他自己做,楼房大门用老式的木板,厚重结实,来人纷纷赞叹,比铝合金门耐看实用。后来,一些建房者也请他做木门。

   坚守老技艺,木匠再现曙光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人们对回归自然的崇尚,对个性化的追求,工业化家私产品满足不了一些人的需求,木匠又被很多人重用起来。笔者看到正哥老房子放着一张直径2米的大圆桌,还有十张八仙桌和长条凳。正哥介绍,这些都是为农村一些宗族祠堂做的,这方面农村很有讲究,一般都不会去买现成的桌子。我想,现在生活好了,这也许是农村人为祖宗保留一点传统的方式吧。

   与以前不一样的是,现在正哥不用自己跑到主家去干活了,山村道路也宽敞了,都是主家购买好了木材用车载过来,等正哥做好了再载回去,主家和他都省却了很多麻烦。正哥告诉笔者,他刚领了一单活,是丙村的一个客户让他做十张杉木大床,还不要用油漆,就是要原汁原味的杉木,让正哥去木材厂找最好的杉木。说到杉木床,正哥说,现在越来越多人喜欢老式杉木床,曾经有个广州的客户,也专门托人找他做了一张老式杉木床。如果不油漆,杉木床几十年后都有一种木香味。丙村的客户是个懂行的人。

   聊到现在的工钱,正哥说,现在都是按件收费,像这种不油漆的杉木床,一张床工钱3000元,由于工序繁复,做一张床要半个月以上才能完成。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正哥的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从前了,一天往往只能做四五个小时。但现在他的订单一个接一个,活似乎总干不完。让他遗憾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跟他学木工,外面也没有人跟他学,他的手艺以后就要失传了,他说他也不知能干到什么时候。正哥说着,脸上有点淡淡的忧伤。

   ●文图/朱红娜

   来源: 梅州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9 11:1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9 11:40 编辑

大埔青溪黑蛟龙灯舞:乌龙灯舞过汀江传奇续写五百年

  “现在没有什么人会制作,也没有什么人愿意学习制作。”在大埔县清溪镇一客家民居里,84岁的江烈群喝了一口茶,准备制作青溪黑蛟龙灯舞道具。在他身后,制作好的道具由蛟首、蛟身、蛟尾三部分组成,全长约25米,“制作一条龙,通常需要花费一个月。”


  青溪黑蛟龙灯舞,流传于广东省大埔县北部,闽粤交界的汀江河西的横江、铲坑一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据考证,青溪黑蛟龙灯舞源于汉代的求雨习俗,即“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黑蛟龙灯舞并参与其中。资料图片


  当地相传,大埔县青溪镇汀江西岸铲坑村一带瘴气弥漫、虎狼出没,一江姓叔侄到此斩棘垦荒,叔父却惨被恶虎咬死,潜居此地的黑蛟闻知后,毅然横渡汀江,灭瘴气,驱虎狼,造福黎民百姓。


  民间为弘扬黑蛟造福于民的功德以及纪念江姓叔侄的英雄壮举,根据古汉族龙灯舞的样式,扎制了黑蛟,编成民间舞蹈,于每年龙湖洞福主公王生日祭祀时进行黑蛟龙灯舞表演,绵绵不断,传承至今。


  “青溪黑蛟龙灯舞融客家地区的民间音乐、美术、舞蹈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多在每年春节、元宵期间进行,已经成为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代表性传承人,江烈群从小就对青溪黑蛟龙灯舞耳濡目染。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龙头的制作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谈话间,江烈群用毛笔蘸上墨汁快速在纸张上画出龙鳞模样,并不断加以精细修改。“六七岁的时候,大人在画龙头,我就在地上画龙身。”回忆起旧时制作青溪黑蛟龙灯舞道具,老人深有感触。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框架的制作,全凭制作师傅的工艺,需要兼顾尺寸大小和稳定性


  “整体框架就用竹篾扎成,再粘贴上去。以前道具都是比较笨重的,现在外部改用宣纸制作,内部保留原有的毛竹制作骨架。”江烈群说,看似简单的制作步骤,非常考验制作师傅的耐心和细心。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黑蛟龙的龙头制作,需要先用毛竹制品扎出框架


  在多年的制作经验上,江烈群还自制龙鳞绘画的模板。“在一张纸上先画好,再剪开龙鳞部分,用比较硬的纸垫底就得到了一个模板。可以用喷壶装上墨水,直接喷印,但也需要非常细心。”老人笑着说,传统技艺不能丢,更需要与时俱进。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青溪镇传统黑蛟龙灯表演分为六小节,分别为出涧、探路、试水、搏浪、戏珠、盘蛟,并配以广东汉乐吹奏,大锣鼓板式,以唢呐为主奏,乐曲欢快、热烈、喜庆,配合黑蛟矫健的姿态,表演画面生动传神,叙事性强。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画好的龙鳞粘贴在框架上,便组成黑蛟龙龙身的一部分


  黑蛟龙灯舞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其舞技舞法与其他龙舞有着明显不同,以刚劲、粗犷、气势磅礴的舞蹈风格,表现出乌龙过江时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劲头。表演时,会配以广东汉乐曲《叠叠令》、音乐《小团圆》等,着重表现蛟龙英勇搏斗、凶猛威风的刚劲。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黑蛟龙灯舞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其舞技舞法与其他龙舞有着明显不同


  “表演一般由5人以上共同完成,动作需要协调一致。俯冲、转身、探首、亮相,表现黑蛟龙探路到试水等情节。最多的时候,村里有13条龙同时舞动,场面可热闹了。”说起舞龙,江烈群忍不住拿起龙头比划着。


  2013年,该项目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江烈群更为欣慰的是,近年来,青溪黑蛟龙灯舞逐渐进入校园,成为学生们的课堂之一,“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余灏 罗文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7-3 20:47: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3 21:23 编辑

穿在身上的客家文化——客家蓝衫 

来源:南方+

   “衣、食、住、行”是维持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和基本需要。其中排在首位的“衣”,既是人们保暖蔽体的必需物品,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作蓝衫绲双襟,步步连来爱钩针;步步钩针妹刺个,着在胸前挂在心。”这首客家山歌唱出了梅州客家人传统服饰蓝衫的模样。

  

   对于客家人而言,蓝衫既是他们对衣服的最初记忆,也是传统文化和客家精神的集大成者。蓝衫与汉服一脉相承,又与岭南本土服饰相融,见证了客家文化的变迁。朴素简单的装饰和颜色便于劳作,布料、染料取材于大自然,防虫保暖效果极佳……这些无不彰显出客家人节俭、朴素、勤劳、聪慧的性格特质。


客家蓝衫。 魏金华 供图


  时代的变迁让蓝衫成为了压箱底的衣物,客家传统的织、染技术也变成了历史书上的文字。而随着客家服饰和客家染布技艺等成为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正想方设法恢复传统技艺,将客家蓝衫的织染技艺运用在工艺品的制作上,让其重焕生机。


  见证迁徙历史


      体现客家人勤劳包容的性格


  “我们小时候还能看到一些扎染工人挑着扎染桶在村子里走街串户,有需要的人家把已褪色的衣服拿出来,放在桶里泡一泡再晾干,衣服又恢复如初。”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是客家人,回忆起儿时穿着的客家蓝衫,衣服如魔法般焕新的乐趣让他印象深刻。


  虽然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已难觅客家蓝衫的踪影,但作为客家文化的专研者,肖文评对蓝衫的研究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年来,我走过梅州许多乡村,客家人的衣橱里,一些村庄的蓝衫晾晒石头和客家人的记忆里,都留存着蓝衫的印记。”


  客家服饰项目的梅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魏金华,也是客家服饰的研究者和收藏者。其在梅州地区各乡村收集馆藏清代、民国时期的客家服饰系列实物己达2600余件/套,拿出他珍藏的客家蓝衫,不难发现其与汉服有着相似之处。


  历经一路动荡,流离他乡的客家人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千百年来客家文化里依旧沿袭着许多华夏特色。作为生活必需品的服饰,其底蕴也是由汉服变迁而来。


  起源于黄帝时代的汉服,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衣领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这是其他民族服饰中所没有的。


  而客家蓝衫的一大特色,便是大襟,保留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色,并延伸出琵琶襟、对襟等形式。其中琵琶襟大多用于背心类的服装或者冬装,而对襟就像古建筑的大门两片对开的形式,通常为一般男性的外衣或大褂的开襟样式。


中华民国提花质客家男人琵琶襟长袖衫。 魏金华 供图


  清代“嘉应州复兴店钟熊文染坊”牌匾和服饰广告印模的原件中,对客家服饰的样式就有着清晰的记载:大襟衫、对襟衫、琵琶襟衫、大裆裤、官帽、童帽等,女服包括长袖大襟衫、短袖大襟衫、琵琶襟衫、大裆裤、百祤裙、头饰用品、女红工具等。


  “客家服饰历史悠久,唐末及两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南迁,客家先民把优秀的中原文化、风俗带到了粤闽赣,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经过充分的传承、发展,创造了简洁大方、舒适耐磨的客家服饰。”肖文评认为,客家服饰是传承汉民族优秀文化的活化石。


清代镶绲如意云头客家妇女大襟衫。魏金华 供图


  与传统汉服等级深严的类型风格不同,客家传统服饰往往淡化了等级的特征。如大襟衫、大裆裤是客家人的常服,这种常服客家人居家休闲时穿它,赴亲戚朋友家做客时也是这样穿着,外出到公共场合还是这样穿着。


  客家地区城镇一到墟日,所看到的人们都是穿戴形制样式相同的服饰,单从外表打扮上,是很难区分出人们的身份和官阶等级的。

  即使是女性的服饰,也都为简单的花色和纹饰,仅在当新娘子时才穿上红衣裙。日常便服、居家休闲服只是在袖口缝上几圈环饰或在衣襟边上镶些滚边,并不包含等级含义。


  妇女的披肩、围裙、绣花鞋、结婚礼服,常绣上一些寿字纹、鱼纹和牡丹、百合花样,也只是取其长命百岁、吉祥富贵的美好寓意。


  就如清乾隆十五年王之正纂修的《嘉应州志》卷一《风俗》所记载:“中上人家妇女,纺织、缝纫、粗衣、薄粧,以贞淑相尚。至村乡妇妪,槌髻、短裳,任田园诸务,而甘淡泊,服勤劳,其天性也。”


  “耕读传家是客家人千百年的血脉遗留,无论是读书还是耕作都需要简单、轻便的服饰,客家蓝衫便是代表。粗衣麻布、没有过多的装饰,体现出的便是客家人勤劳、淡泊、至简、和睦、包容的性格。”肖文评说,客家蓝衫是客家人生活习俗和秉性的结晶。


  取材于大自然


   蓝染是蓝衫制作技艺之魂

  

   在梅江区长沙镇小密村,李海燕在其工作室里将一块长宽各为30厘米大小的麻布叠起来,在麻布中间夹着圆形和五角星形的木块。然后利用固定器将其稳固,并用丝带将麻布捆紧。


  在完成前期创作后,李海燕来到扎染间,只见房间里有两个巨大的方形塑料桶,盛满了湛蓝色的液体。戴上手套的李海燕,拉紧丝带将麻布放入桶中。约3分钟后,麻布被取出,此时麻布呈现出的是草青色。李海燕张开麻布重叠之处,让麻布与空气充分接触。不一会儿,麻布因氧化而变成了湛蓝色。


  “青出于蓝胜于蓝。”重复多次浸泡和氧化的步骤,麻布最后取出已不呈现青色,而完全变为湛蓝色。李海燕将麻布松绑,在清水下洗净多余的染料。挤干多余水分之后摊开麻布,圆形和五角星形木块所覆盖之处的白色图案点缀在蓝布之间,放在户外晾晒,与蓝天白云相映衬,成为一道风景线。


  李海燕是客家服饰技艺植物土法染布项目的传承人。


  热爱客家文化的她,毕业后从事与非遗传承记录相关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了解到了充满客家地域特色的客家蓝衫,并认识了一名在大埔生活的老人。她知道老人仍掌握着蓝衫的织染技艺,便向其拜师学艺。


  “通过结合收集的材料和师傅的教授,慢慢地便掌握了蓝衫的织布和染布技艺。”李海燕说。


  地处华南地区的梅州,气候适合麻、葛、蓝草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而产桑的产量比较少,客家人就地取材,制作出以麻为布料、蓝草为染料原料的客家蓝衫。


  清光绪二十四年吴宗焯修、温仲和纂《嘉应州志》卷八《礼俗》对此曾有记录:“嘉应风俗,质实勤俭。”“以麻裁衫,如对襟褂,长称之大袖,缘领。”“麻衫,以白布裁,衫如袍,腰衽开缝,前后不开缝。”


  染布技艺是客家蓝衫制作之魂。一件蓝衫的成败,通常与蓝草的配置和扎染时的技艺有着莫大的关系。“蓝染看似简单,但非常考验操作者的技艺和熟练程度。”肖文评说。



手艺人在制作大型蓝染工艺品。  李海燕 供图


  客家蓝衫采取的是天然染模式,即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及矿物中提取染料为织物染色的工艺。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早在《诗经》中就记载了人们采集蓝草、茜草、栀子等植物染色的历史。


  蓝衫的染料原料用的是蓝草。蓝靛是蓝草植物的叶茎(即板蓝根)经水解发酵制成的泥膏状染料,亦可干燥加工成团块或粉末。实际上,蓝靛是全球分布最广、使用量最大的天然染料。


  蓝染是传统天然染色中较为复杂而神秘的染色方法,并不采用常见的煎煮法,而是使用还原法(传统主要使用微生物)。


  过去,人们夏天穿麻做的夏布,冬天穿棉做的土布,进入秋天就开始准备过冬的衣服了。而蓼蓝夏季开花,到了立秋时节叶片成熟,汁浆才变得饱满。民间智慧恰巧采用的是最简便经济的方式,将难以保存的鲜叶中的蓝靛素封存在靛泥中,以便长期使用。


  旧时客家人在山区开山种蓝,种植的蓝草有两种:大叶为马蓝,名大青;细叶为槐蓝,为小青。


  有民族学家认为,种蓝业的习俗和技术来自于土著民族的畲族和瑶族,而为客家人所接受并发展。种蓝业的发展,使得客家人的服装多以蓝色为主。


  客家人在农历七月将蓝草放入桶或缸(土陶缸)里,用水浸泡7天,泡出蓝汁。每一石蓝汁浆液加入石灰5升,搅打后蓝靛凝结;水静止,蓝静沉积于水底。完成制作,即得染布原料蓝靛。


  根据原料调配的多少,可以把布染成深蓝、中兰、浅兰、灰、深灰、青、月白等各种颜色。


  “因为蓝草本身就是中草药,有抵御虫害的作用,所以客家人穿着蓝衫在地里干活也能有效地抵御虫害。”肖文评说,无论是布料还是染料原料,蓝衫采用的都是大自然的原料,体现的是客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传承土法染布


       制成工艺品广受好评

  

   从一个小盒子里取出一片蓝色的裁衣划粉,右手捏紧,然后沿着左手的直尺慢慢地画线。衣服模样出现后,再以左手轻轻按在布料上,右手抓着剪刀轻轻沿着线剪开……


  老人曾宪从仍旧保留着客家服饰的制作技艺,他在梅城老街上开了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服装店,3台老古董衣车见证了那蓝衫流行的岁月。


手艺人曾宪从仍掌握着客家蓝衫的制作工艺。 受访者供图


  曾宪从回忆,刚开店时还有许多人会找他做衣服,而今已没有人再来做蓝衫了。“应该是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随着化纤布料和工业染料流行,人们逐渐抛弃了工艺复杂且单调的天然染。”曾宪从说。


  有着“小南京”之称的兴宁市中心,至今仍留有一条集中贩卖布艺的织布街。从之前大小商铺主要以蓝衫为主到如今都是化纤布料等产品,这条街也见证了蓝衫由盛转衰的历程。


蓝染上色的布艺产品。  李海燕 供图


  “从前,周边客家地区和一些居住着大量客侨的国家,都会前往兴宁批发蓝衫或布料。如今已难见到这样的盛景了。”肖文评不无遗憾地说。


  客家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将其恢复为客家人日常生活服饰,批量制作和销售已不可能也无必要。只能让客家文化典型代表客家蓝衫消失在时间长河中吗?实际上,梅州各界人士也在不同领域探索着客家传统服饰传承问题。


  目前,梅州市县各级已将客家传统服饰项目及客家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等纳入非遗项目,培养传承人,传承客家服饰技艺精髓。


  而在客家博物馆、客都人家等客家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都设有客家传统服饰展厅,向来往游客介绍客家服饰的特色和优势,将客家传统服饰留存在人们的认知和记忆中。


  贵州蜡染技艺流传并闻名于世的历程,也被部分梅州人探索运用到蓝染的传承中来。


  如今在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等地,蜡染制成的工艺品随处可见,成为游客喜爱的纪念品。而游客也能在其间体验手工蜡染的历程。


  通过工艺品的贩卖和游客体验,贵州不断打响蜡染技艺的品牌效应,贵州蜡染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一项民族工艺。


  “客家蓝衫在当代可以作为游客拍照或旅游地展品展示的物品,成为日常服饰可能性不大。但客家蓝染的技艺,在当代依旧有可发挥和传承的空间。”李海燕说。


  李海燕与其合伙人将掌握的蓝染和织布技艺运用到工艺品的制作中。在其工作室,蓝染制成的围巾、帽子、香囊、布画等十分吸引眼球,蓝白相间的图案简约而美观。


将客家蓝染运用到现代工艺品制作中。 李海燕 供图


  其中几幅镶着相框的布画最为引人注目,画作中有围龙屋等客家文化元素。李海燕介绍,因传统蓝染为片染,比较难形成复杂图案。他们结合贵州蜡染的制作工艺,制成了蓝布上的画作,深受欢迎。


  “我们与许多客家风格的民宿、酒店等已达成合作,将蓝染制成的工艺品作为酒店装饰,达到传承和推广的效果。”李海燕说,下一步将把工艺品推向旅游景区等,作为纪念品来售卖。


  除了制成工艺品外,李海燕及其合伙人还在探索着更深一步的蓝衫传承。“我们从今年开始,召集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蓝染体验活动。每周都有十几二十个家庭前来体验蓝染工艺,并将自己制成的蓝染工艺品带回家。”李海燕说,下一步他们计划与学校合作,将蓝染技艺作为非遗课程推向中小学生。


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参加蓝染工艺课程。  李海燕 供图


  在梅州之外,不少地区也在探索着客家蓝衫的传承。比如台湾地区,将客家蓝衫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制成价格昂贵的时尚单品,供喜爱蓝衫的人穿着或收藏。


  客家服饰在新时代融入新的血液,闪耀着新的光芒。


小朋友与自己做成的蓝染作品合影。 通讯员/受访者 李海燕 供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7-3 20:52: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3 20:55 编辑

进贡专用布料程乡茧绸

  受气候影响,客家地区的丝绸产量低。因此客家人多用麻等布料制作衣服,蓝衫就是最为普遍的客家服饰。而梅州地区野蚕吐出的丝所制成的珍贵丝绸,上供于朝廷,普通人家较难使用。

  这种野蚕大量生活于兴宁罗浮,因而也被称为罗浮蝶。其吐的丝所制成的丝绸,被称为程乡茧绸(梅州古称“程乡”)。

  罗浮蝶结的茧大如鸡蛋,黄色有绉纹,丝质厚而坚韧。这种山蚕丝用土机织成黄绸布,“制为衣袍,数十年不敝”,此事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作为珍贵的物品,程乡茧绸上供朝廷,多制成官服,数十年都不会坏。

  后来由于山林的破坏,加上川茧的涌入、府绸的冲击,从此无人养蚕,程乡茧逐渐衰落,终至湮没无闻。

  据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介绍,罗浮蝶并未灭绝,有人前几年在梅县南口镇黄石仑山上仍发现其踪迹。

  来源:南方+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7-8 17:1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8 17:19 编辑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历史渊源

   宋元以来,赣南小乱大乱不断,险恶的生存环境,促使了围屋产生和发展。伴随生存环境的剧烈变迁,赣南客家围屋建筑形式先后经历了创始期、成熟期、极端期和衰落期,围屋的营造技艺也发生了对应的变化。

   赣南客家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  

   明后期至清前期,闽粤客家大量回迁入赣,建造围屋。围屋在赣南大量出现,并形成规模和特色是在清代中晚期。现存围屋约70%都是道光以后的。   

   客家人受先祖士族门阀观念的影响,加之本身的坎坷历史,遂形成了一种讲宗亲、重家族的传统。为了本姓宗族的利益,往往不惜身家性命而大动干戈,与外人结下世仇。因此,为了保家卫族,防止仇族的袭击报复,他们需要像围屋这样有完善防卫功能的居所。   

   民国时期,由于现代文明的兴起,交通和统治力度的好转,土匪武装和宗族势力大大受到抑制,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此后人们便不再倾向建造围屋了,新的围屋也就少见了。

   赣南客家围屋尚存6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安远、寻乌等地。  

   截止到2015年,龙南存留赣南客家围屋376座,较具代表性。

   赣南客家围屋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其建筑技艺、材料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每座围屋的建筑用材和建筑工艺都有差别。

   防御特色

   赣南客家围屋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的防御功能,易守难攻,防匪、防盗、防宗族之间的械斗。赣南客家围屋集古代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形象与广州墓明器“坞堡”和鄂州出土的东吴“孙将军门楼”十分相似。

   赣南客家围屋外墙一般厚1米,高三四层,四角构筑有朝外和往上凸出的多样的碉堡。围屋顶层设置排排枪眼炮孔。门墙特别加厚,门框皆用巨石制成,厚实的板门还包有铁皮。板门后多设有闸门,闸门后还设重便门。门顶还设漏以防火攻。除少数大围外,一般只设一孔围门。围屋项屋多为战备用,并取墙内侧2/3墙体作环形夹墙走廊贯通一气,方便战时人员走动。围屋内掘有水井,多辟有粮草贮藏间,有的还用糯米粉、红糖、蛋清混合在一起粉刷墙壁,久困缺粮,可剥下充饥。

   现存的赣南客家围屋基本上都在拐角处设凸出墙面和屋顶瓦面的炮楼,以便消灭抵达墙根和屋顶之敌,大大减少防御死角。墙基宽、厚、深,外墙身包砖,防水防火;个别使用条石,防撬防挖。墙面基本只开射击孔和隙望口,不开窗,外窗材质均为砖,平面呈两个漏斗底部相接状,射击角度更大。射口内侧上窄下宽,利于保护狙击手的安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射击时的眩光。门多有两三重,外包铁皮,上留孔道灭火;围内多有暗井备荒,个别围屋还挖有环屋壕沟。

   赣南客家围屋绝大多数是方形,四角(少数在对称两角)都构筑强固的碉楼。外墙为坚实的封闭体,遍布枪炮眼孔。外形森严冷峻,固若金汤。赣南客家围屋不论是小到一边只有三开间还是大至占地11亩多,同样都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一般都有两三层,也有多至四层者,为悬挑外廊结构。较大围子内部还建有祖厅;更大的则是多层的套围。围子外墙多是河石、麻石、青石、青砖构筑的坚固墙体,厚度甚有达两米者。内部粮仓、水井.排污道等等一应俱全。这种易守难攻的围楼如同一个独立王国、一座小城池。

   建筑材料

   赣南客家围屋外墙体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1/3厚的外墙体用砖或石砌,2/3厚的内墙体则用土坯或夯土垒筑;也有的外墙用三合土垒筑而成,即用石灰、黄泥和沙,或石灰、黄泥和鹅卵石相拌筑墙,有的还掺人桐油、红糖、糯米浆等黏性物,此种围屋墙体的坚韧耐久性毫不逊色于钢筋混凝土墙。
   
   建造结构

   赣南客家围屋形态丰富,尺度变化跨度大,有国字型、口字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口”字形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此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国“字形则在围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厅屋组合式主体建筑,小者或一明二暗,但更多的是三堂两横中轴线对称的厅屋组合式民居,大者面积近万平方米。现存的围屋平面大多为“国字形围”和“口字形围”方形围屋,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在建筑高度上,以两三层居多,选址多位于盆地中央。

   建造技术

   因赣南客家人是由中原一带迁居而来,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沿袭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干打垒”是主要的建筑方式,黄土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版筑技术在南方的运用比较普遍,具体施工过程如下。首先将木板作为模具,然后在模具中填充适当湿度的黄土,最后用“杵”夯实坚固以成墙体。然后根据围屋设计需要,层层加高墙体,直到墙体达到预期高度。

   工艺流程

   客家民居的营造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每座赣南客家围屋的建筑用材和建筑工艺都有差别。赣南客家围屋主要有几种建筑工艺:一是金包银砌筑,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如杨村乌石围;二是河卵石石灰砌筑,就地取材用河中均匀、质地较硬的河卵石拌以石灰浆砌筑,如武当田心围、临塘三大门围、汶龙村头围;三是三合土砌筑,即传统的干打垒筑墙办法,用三合土(即石灰、黄泥、沙石)做泥,做泥是围屋建造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做泥决定了整座围屋工艺的质量等次与成败,选用无腐植质的狰红壤土,按比例再配以细河沙、田底层泥和老墙泥,配合做匀,然后泼水,反复翻锄均匀发酵。用泥需干湿适宜,干湿程度为泥一抓成团,丢出碰地即散最佳,此土谓之熟土。砌筑时中间夹鸡蛋大小的卵石,一版一版,版筑而成,为加强三合土的硬度还用熬制后的桐油漆刷,如关西新围、西昌围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7-8 17:2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7-8 17:27 编辑

国家级非遗丨嘿老表,神秘的赣南客家围屋了解一下

赣州发布

聊聊客家话:你别闹
客家围屋


客家围屋

是我国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

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

其中的建筑智慧和艺术让人称绝

在赣州

提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围屋

不得不说的,便是龙南

今天

小编就带大家走进龙南

走进客家围屋

龙南以拥有376座客家围屋

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

保存之完好,属全国之最

被称为“中国围屋之乡”

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客家围屋之都”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小编在此为大家科普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