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电诈五大“利器”,你用了几项?

[复制链接] 0
收藏
8
回复
26407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5-12 19:0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5-12 21:41 编辑

防范电诈五大“利器”,你用了几项?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题:防范电诈五大“利器”,你用了几项?

   新华社记者熊丰

  记者从公安部了解到,公安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近年来深入推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构建推出了五大反诈“利器”——国家反诈中心App、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服务、云闪付App“一键查卡”,为广大群众构筑防诈反诈“防火墙”。

  2021年3月,公安部推出的国家反诈中心App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受理群众举报线索1460余万条,向群众预警2.3亿次。

  2019年11月,96110预警劝阻专线率先在北京启用,随后推广至全国,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的公安机关开通。

  2021年7月,工信部联合公安部正式推出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首次实现对潜在被骗用户的短信实时预警,上线以来已成功发送预警信息1.49亿条,预警劝阻准确率达60%以上。

  诈骗分子冒用他人身份开办电话卡严重侵害用户本人合法权益,广大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一证通查”服务打通了93家省级基础电信企业和39家移动通信转售企业相关数据,群众只需要使用自己的居民身份证,即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查询本人名下持有的全国移动电话卡数量。

  为解决群众对于跨行银行卡账户查询的诉求,2021年12月,银行业统一App云闪付试点“一键查卡”功能,向公众提供银行卡数量、每张卡的银行名称等信息的查询,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便利公众直接掌握个人名下银行卡信息,强化自身银行卡管理。自“一键查卡”功能试点上线以来,已累计生成超过百万份查询报告。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9:0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5-12 19:17 编辑

链接阅读:
占比近80%!公安部公布五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熊丰)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发案最多、上升最快、涉及面最广、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犯罪类型。公安部11日公布五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识骗防骗能力水平,有力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公安部公布,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5种诈骗类型发案占比近80%,成为最为突出的5大高发类案,其中刷单返利类诈骗发案率最高,占发案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涉案金额最大,占全部涉案资金的三分之一左右。

  警方提示,刷单行为涉嫌违法,凡是需要先行充值或垫付资金的刷单行为都是诈骗;投资理财需谨慎,警惕虚假投资理财网站、App;任何声称“无抵押、无资质要求、低利率、放款快”的网贷平台都有极大风险;接到自称电商、物流客服电话,务必到官方平台核实;自称公检法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并要求把钱款转到“安全账户”的一定是诈骗。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战果创历史新高

   国新办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战果创历史新高,立案数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一年来共破获案件39.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3.4万名,同比分别上升28.5%和76.6%;国家反诈中心直推预警4067万条,各地预警线索4170万条,避免6178万名群众受骗;打掉非法出境团伙1.2万个,抓获偷渡犯罪嫌疑人5.1万名,从境外教育劝返涉诈人员21万名。(记者熊丰、刘硕、齐琪,海报设计乔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9:04:30 | 只看该作者
立案数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
  多部门发声 对电信网络诈骗保持严打高压

  记者4月14日从国新办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发布会上获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近年来持续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去年6月至今实现立案数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公安部、工信部、人民银行等多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保持严打高压,坚持行业综合治理,与此同时,打防结合,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

  “从打击治理实践看,电信网络诈骗不是简单的社会治安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治理难题。随着打击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表示,一是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二是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三是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四是跨国有组织特征日趋明显。他说,现在出现的持续9个月立案数的同比下降,是在持续严打高压的态势下取得的,成绩是暂时的、脆弱的。下一步要继续保持严打高压,综合治理,防范管控,各方面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杜航伟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云剑”“断流”“断卡”“拔钉”“5·10”等专项行动。立足境内打境外,严厉打击转账洗钱、技术支撑、组织偷渡等黑灰产犯罪,坚决斩断犯罪链条。筑牢预警劝阻“防火墙”,提升预警信息监测发现能力,继续完善国家反诈大数据平台和国家反诈中心APP,加固资金拦截“防洪堤”,不断提升预警拦截能力,完善快速止付冻结机制,加大资金返还力度等。

  在进一步加强信息通信行业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上,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表示,一是继续加强行业治理。持续巩固深化“断卡2.0”“打猫”工作成效,组织开展互联网领域和跨境电信业务专项治理,加强涉诈端口短信等重点业务整治。二是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加强反诈技术手段建设,提升监测、预警、处置一体化技防能力。建设国际出入口短信预警系统,实现对国际来话和短信实时主动提醒,提升群众防范跨境诈骗意识。三是坚持多维综合施策。聚焦解决群众痛点,推出“反诈名片”,实现对主叫号码的权威标记,有效甄别号码真伪。

  在资金链治理方面,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表示,一要压实主体责任,持续落实风险防控责任,断开涉诈资金链条,切实做到“支付为民”。二要统筹平衡风险防控与优化支付服务。三要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度。四要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记者 郭倩 张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9:0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5-12 19:11 编辑

链接阅读:
打好反诈人民战争 维护群众财产安全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上升势头得到遏制——

  打好反诈人民战争 维护群众财产安全

数据来源:公安部 制图:张丹峰

  4月14日,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检、工信部、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介绍,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出重拳、下狠手,深入推进打防管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依法打击治理,合力挤压犯罪空间

  据介绍,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云剑”“长城”“断卡”“断流”“5·10”等专项行动,先后组织开展150次全国集群战役。一年来,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3.4万名,同比分别上升28.5%和76.6%。根据最新统计,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连续9个月同比下降,打击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力挤压犯罪空间。“公安部会同国家移民管理局组织开展‘断流’专案行动,打掉非法出境团伙1.2万个,抓获偷渡犯罪嫌疑人5.1万名;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工信部、人民银行和三大运营商持续推进‘断卡’行动,打掉‘两卡’违法犯罪团伙4.2万个,查处犯罪嫌疑人44万名,惩戒失信人员20万名,惩处营业网点、机构4.1万个。”杜航伟说。

  “工信部升级启动‘断卡行动2.0’,组织集中排查处置涉诈高风险电话卡9700多万张,清理关联互联网账号5700万余个,对全国物联网卡开展拉网式排查,一大批存量高危号卡得到全面清理。”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介绍,2021年,工信部依法处置涉诈码号4.5万个、域名网址104万个,拦截涉诈电话19.5亿次、涉诈短信21.4亿条,部署推进“打猫(池)行动”,大力清理诈骗作案工具。

  去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加大力度,依法惩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据了解,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2.5万余件,6.1万余名被告人被判处刑罚;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近4万人,依法惩治为诈骗犯罪“输血供粮”的各类网络黑产犯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有力法律武器。“最高法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去年至今又两次下发关于‘断卡’行动会议纪要等规范性法律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李睿懿介绍,人民法院将不断完善和明确法律适用标准,抓紧研究制定适应电信网络诈骗特点和规律的证据规范,进一步解决此类案件侦查取证难、认定难的问题。

  行业集中整治,全力追缴被骗资金
  
   紧急止付群众被骗款3291亿元,累计拦截102万个资金账户148亿元,追缴返还人民群众被骗资金120亿元……“全国公安机关始终把追赃挽损作为反诈工作的重中之重。”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介绍,近年来,公安机关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建立快速止付冻结、涉诈银行账户风险监测拦截等机制,出台相关规定细则,依法追缴返还电信网络诈骗受害人被骗资金。

  “促使被告人积极退赃、退赔,确保涉案资金优先返还被害人,不足以全额返还的按照比例返还。”李睿懿介绍,人民法院把挽回被骗群众财产损失与案件审理同步推进,会同相关部门依法彻查、追缴涉案资金,探索建立涉诈冻结资金依法及时返还机制,最大限度减轻和弥补被骗群众的财产损失。

  金融行业“资金链”治理是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一环。2021年,金融系统识别拦截资金能力明显上升,月均涉诈单位银行账户数量降幅92%,个人银行账户户均涉诈金额下降21.7%。

  “人民银行建成了电信网络诈骗资金查控平台,2021年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根据公安部门指令,处理涉诈资金1.5亿笔,紧急拦截涉诈资金3291亿元。商业银行向公安机关推送涉诈受骗资金交易预警信息242.8万条。”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介绍,在诈骗犯罪多发的中缅边境地区,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门探索运用新技术协助锁定1768名跨境资金转移“背包客”,不断织密金融行业风险防控网。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诈骗分子利用跑分平台、数字货币、贸易对冲等多种方式,不断改变转账洗钱手法,转账速度快、隐蔽性强。
  据介绍,下一步,公安部将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检、最高法等,完善法律法规,健全风险监测机制,提升预警拦截能力,进一步加大电信网络诈骗被骗资金的返还力度,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

  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财产安全,广大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一些重点地区人员相互勾连,形成职业犯罪群体,严重败坏社会风气;一些人员受蛊惑蒙蔽,出租、出售银行卡、电话卡、支付账户给诈骗集团,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严重侵蚀了社会诚信根基。”刘忠义表示,一年来,尽管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案件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其背后折射出网络治理、社会治理等方面还需不断完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社会治安问题。”杜航伟表示,下一步,公安机关要在继续严打高压、严密防范前提下,一方面不断深化治理,依法加强对涉诈人员管理,全面落实出境管控措施,严格落实实名制和失信人员金融通信惩戒措施;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将广泛宣传与精准宣传相结合,加强对易受骗群体、案件高发行业和重点地区的精准宣传,建立全方位、广覆盖的反诈宣传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防骗意识和反诈能力。

  “今年检察机关在依法从严打击的同时,将更加重视能动履职,协同推动网络诉源治理。”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负责人程雷表示,检察机关将更加重视数据赋能,强化大数据思维,推动建立数据互通共享,加强数据集成分析研判,及时发现打击治理的“死角”和“盲点”。

  去年以来,工信部推出“一证通查”、12381劝阻短信,开发“老年人亲情号码预警”“闪信霸屏预警”等新功能,大幅提升了预警劝阻效果。“我们将继续加强反诈技术手段,建设国际出入口短信预警系统,实现对国际来话和短信实时主动提醒,提升群众防范跨境诈骗意识。通过‘反诈名片’,实现对主叫号码的权威标记,有效甄别号码真伪,多措并举,不断提升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效能。”隋静说。(记者 张天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9:09: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5-12 19:13 编辑

注意!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这些新变化、新特点
  4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李睿懿、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厅负责人程雷、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介绍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在国新办14日举行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介绍,一年来,尽管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案件数量快速上升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随着打击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

  ——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刘忠义介绍,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犯罪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犯罪持续下降,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已成为主流犯罪,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电信网络诈骗发案也呈迅猛增长态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们生产生活加速向网上转移,进一步加剧了案件的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全球性的打击治理难题。

  ——诈骗手法加速迭代变化。诈骗集团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迷惑性强,人民群众很容易上当受骗。诈骗集团针对不同群体,根据非法获取的精准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精准诈骗。刘忠义介绍,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现在已经超过50种,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去年以来,先通过刷单返利骗取群众信任,后引流至虚假投资平台实施诈骗的案件高发多发,被骗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

  ——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据介绍,诈骗集团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AI智能、GOIP、远程操控、共享屏幕等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犯罪工具,与公安机关在通信网络和转账洗钱等方面的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

  从通信网络通道看,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已占全部发案的60%,开始大量利用秒拨、VPN、云语音呼叫以及国外运营商的电话卡、短信平台、通信线路实施诈骗。

  从资金通道看,传统的三方支付、对公账户洗钱占比已减少,大量利用跑分平台加数字货币洗钱,尤其是利用USDT(泰达币)危害最为严重。公安机关会同相关部门始终和诈骗分子斗智斗勇,不断研究调整打击防范措施,确保始终保持主动权。

  ——跨国有组织特征日趋明显。刘忠义介绍,诈骗集团组织严密、分工明确,呈现出多行业支撑、产业化分布、集团化运作、精细化分工、跨境式布局等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集团头目和骨干往往躲在境外,打着高薪招聘的幌子,诱骗招募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赴境外从事诈骗活动。集团头目通过境外聊天软件,指挥境内人员从事App制作开发、引流推广、买卖信息、转账洗钱等各类违法犯罪,境内境外衔接紧密,跨国有组织犯罪特征日趋明显。 (记者:熊丰、刘硕、齐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9:09: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5-12 19:18 编辑

链接阅读:
公安部:立案侦办生态和生物安全相关犯罪案件5.4万余起
     
   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记者齐琪、熊丰)记者14日从公安部了解到,2021年,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生态和生物安全相关犯罪案件5.4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7万余名,打击危害生态和生物安全犯罪取得积极成效。

  公安部14日还公布了一批打击危害生态和生物安全犯罪典型案件。2021年7月,四川省雅安市公安局森警支队根据工作线索,侦破系列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现场查获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熊猫50只、猕猴2只,查明涉案小熊猫100余只。经查,犯罪嫌疑人韦某多次在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甘孜州泸定县等地非法收购小熊猫并对外销售

  2021年9月,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建三江分局根据群众举报线索,侦破一起滥伐林木案,抓获犯罪嫌疑人5名。经查,犯罪嫌疑人陈某昌在未取得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与犯罪嫌疑人隋某泉私自签订买卖协议,并雇人在隋某泉名下的林地进行非法采伐,造成林地严重破坏。

  公安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紧迫感,以专项打击为抓手,强化组织部署,狠抓任务落实,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国家生态环境资源犯罪,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9:19:1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拉票砍价集赞:近八成受访青年反感 57.2%直言会消耗感情

  “麻烦给XX号投个票”“帮忙复制一下链接”“求99个赞”……如今这种现象在微信群、朋友圈中并不鲜见。对于通过网络拉票砍价集赞的现象,大家怎么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的一项有1504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75.6%的受访青年对通过好友圈拉票砍价集赞的行为感到困扰。容易被获取个人信息、担心不安全(63.9%)是受访青年感到困扰的原因。57.2%的受访青年认为拉票砍价集赞的行为会消耗人们之间的感情。

  近八成受访青年反感在好友圈中拉票砍价集赞的行为

  在北京工作的90后李明洋偶尔会收到朋友发来的砍价链接,要求帮忙点一下,他坦言自己有些反感这种行为,“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你不帮忙好像就欠着别人一样,这种感觉让人挺不舒服的”。

  95后杨婷表示,她反感的不是朋友发链接的行为,而是商家这种要求用户拉人帮忙的机制。她之前收到过朋友发来的链接,自己点完之后,系统显示如果参与也能享受到一定的折扣,于是她又把链接发给其他人,但最后发现其实很难完成任务,“这个机制就是在利用人的心理,通过拉人的方式实现宣传的目的”。

  调查显示,79.7%的受访青年反感在好友圈拉票砍价集赞的行为,其中20.1%的受访青年非常反感。仅13.8%的受访青年表示不反感,6.5%的受访青年表示没感觉。

  家住苏州的90后胡松松感觉,现在比较常见的是各种砍价链接,通过邀请朋友点击,降低该产品的价格,新用户的贡献值会更大。胡松松曾为了帮家人点击链接,而下载过相关App,但后来家人也没能获得所宣传的奖励,“感觉很多都是套路,在骗取用户量和点击量”。

  调查显示,75.9%的受访青年觉得通过网络拉票砍价集赞的现象普遍,交互分析发现,00后觉得普遍的比例更高,为80.2%。另外,16.6%的受访青年认为不普遍,7.5%的受访青年表示没太关注。

  胡松松坦言自己在点击链接之前,会先判断一下链接的来源,如果是来源不明的,就不太敢点击,“现在很多诈骗都是通过钓鱼链接实现的,会快速获取个人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调查显示,对于这种通过网络拉票砍价集赞的行为,75.6%的受访青年坦言有困扰。

  大家对此有哪些困扰?63.9%的受访青年觉得容易被获取个人信息,担心不安全,62.3%的受访青年认为需要关注公众号或下载App。其他还有:操作流程比较麻烦(41.8%),担心影响和对方之间的关系(34.1%),彼此不常联系,觉得有些尴尬(25.9%)等。

  胡松松觉得,现在不少平台对个人信息的收集有些过度了,“比如随便打开一个链接,都会要求提供昵称、头像等信息,对于收集信息没有明确的规范,感觉不太安全”。

  57.2%受访青年认为拉票砍价集赞的行为会消耗人们之间的感情

  杨婷坦言如果别人找自己帮忙,自己不帮或者没帮上,会有心理负担,“所以很多时候即使自己不想帮,也很难开口拒绝别人”。杨婷觉得,这种看似简单的举手之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网络投票砍价集赞现象的蔓延,“现在如果有人频繁给我发这种链接,我会不回复,或者设置成免打扰,拒绝接收类似的信息”。

  调查显示,50.4%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是碍于面子,被迫参与。

  “如果是为了抢票,或者投票评比,这种比较重要的就会帮忙。但如果是砍价,就不会帮忙,因为点和不点差别不大。”现居北京的张文友觉得,点不点链接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中,“情感维系是相互的,坦诚说出自己的想法也很重要”。

  57.2%的受访青年认为,这种通过网络拉票砍价集赞的行为会消耗人们之间的感情。交互分析发现,90后这样认为的比例更高,为61.4%。

  杨婷对此表示认同,“如果我给别人发了这样的链接,却没有得到回应,我会觉得不开心,但其实仔细想想,别人并没有义务帮忙,而这种‘道德绑架’的思维会破坏朋友之间的信任,消耗彼此之间的感情”。

  张文友觉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平时联系较多的朋友,如果经常发这种链接,确实会让自己觉得反感。但对于不常联系的朋友来说,其实也提供了一次交流的契机,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交谈上几句。

  胡松松认为真正的情感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消失,关键要看日常的交往,“还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吧,尽量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男性占41.6%,女性占58.4%。00后占26.1%,95后占27.5%,90后占30.0%,85后占16.4%。(见习记者 王志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9:21:26 | 只看该作者
链接阅读:
主播卖力吆喝让多少人冲动下单

“三无”食品充斥直播间 安全隐患成消费者投诉重点

  主播卖力吆喝让多少人冲动下单

  收到货后,葛悦傻眼了——在直播间里“拼手速”抢到的这箱荔枝,个头小味道淡,有些壳已经发黄、发褐甚至有霉点,与他记忆里的“永兴荔枝王”截然不同。

  葛悦曾因为工作前往海南省海口市永兴镇多次,当地独特的火山土壤让荔枝颇负盛名,高品质的荔枝价格并不便宜。当听到主播在直播间卖力吆喝“大颗饱满”“全网最低价”“买了绝对不吃亏”时,葛悦心动了,支付89元买了3斤,没想到到手的荔枝品质这么差。

  与葛悦一样,在直播间购买食品后直呼“吃亏”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近年来,直播带货行业犹如一辆风驰电掣的列车,驶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根据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直播电商产业研究报告》,2021年我国直播带货整体规模接近两万亿元。很多食品企业借助直播带货取得了不菲的销售成绩,有数据显示,消费者通过直播带货方式购买食品的比例达55.74%。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巨大的市场红利下,加上网络直播这种新型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使个人经营食品的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直播带货等渠道进行食品销售,小作坊贴牌产品、“三无”产品屡屡出现,夸大虚假宣传、诱导消费、安全隐患等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点。

  虚假宣传诱导消费

  买家收货懊恼不已

  “绝对新鲜”“几乎和鸡蛋大小差不多”……葛悦事后回想自己冲动下单的原因,和主播在镜头前拨开壳让观众感受荔枝肉的鲜嫩,又拿着鸡蛋在旁边比对大小有一定关系。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让葛悦相信店家卖的就是“永兴荔枝王”。后来他意识到,店家利用滤镜和机位借位制造了视觉假象。

  记者随机采访了来自北京、天津的20位在直播间购买过食品的消费者,他们均提出,视频直播的现场性、互动性,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美食的诱惑,从而下单。

  “老铁们看啊,拉出的丝都是阿胶,都是满满的胶原蛋白。”一位主播在镜头前用开水融化阿胶固元糕后,用勺子舀了一勺,指着拉出的丝现场解说。有消费者在评论区立即跟进留言,“这个好,下单去”。

  记者近日观看了10场关于阿胶固元糕的直播,发现像这样强调拉丝效果的主播并不少。记者从业内人士处得知,固元糕拉丝效果主要取决于麦芽糊精或麦芽糖浆,其含有丰富的糖,平时可以用来增加食品的黏稠度。

  这些主播还通过一系列能治疗疾病等功效口号的宣传,给所销售产品披上保健食品甚至药品的外衣。比如有的主播声称“吃阿胶糕能够补气血,调养肝肾,晚上睡觉更踏实”,有的主播称“腰间冒汗,头发秃了,都可以治疗改善”,还有的主播称“两个月一个疗程,没有任何副作用”。

  记者注意到,这几位主播销售的阿胶固元糕外包装并没有保健食品标识、批号或药品标识,仅为普通食品。而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广告法及《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普通食品不能宣传疾病预防治疗功效。

  除了直观优势外,“便宜”是直播带货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史无前例的活动价”“今天为了回馈老铁们,不赚钱了”等,几乎成为直播带货的统一话术。在强调高性价比的基础上,再通过“限量低价”“活动秒杀”等言语引导,诱导消费者下单。

  葛悦多次在直播间冲动下单,就是因为“被主播的激情感染,再不马上抢就秒没了”。但第二天他却发现,直播间同一款产品的价格仍然是“史上最低价”,仍然是“秒杀”。

  三无产品充斥市场

  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一块块酥肉在沸腾的油锅里翻滚着,拥有10多万粉丝的主播手持镜头,展示工作人员现场烹饪的过程,还不时地用筷子夹起酥肉品尝,让观众感受酥肉的香脆;在另一个售卖煎饼的直播间,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烙饼,主播指着煎饼不停地解说,“纯粗粮制作”“不加一颗糖”,并饶有兴致地将整块煎饼拎起来用手指反复揉捏,让观众看看“到底软不软”。

  如今,越来越多的预包装食品、散装食品、家庭作坊生产的食品进入直播间,越来越多的主播选择走进生产车间,让食品的加工过程直接呈现在镜头下,以突出现做、现发货的新鲜感。

  然而记者采访发现,这些一边生产一边销售的商家中,有不少缺乏食品生产许可证,为小作坊生产;有些商家在食品销售详情页面,对成分或者配料表、净含量、保质期等信息未予明示;有些商家甚至直接用塑料饭盒打包销售。

  前不久,家住河南平顶山的许强在某直播平台购买了一箱手工辣条,可到货后发现,手工辣条的包装极其简陋,仅经过塑封就打包寄出,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地址、生产厂家等信息均没有。许强咨询当地监管部门后得知,该产品为预包装食品,商家的包装方式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随后他选择投诉商家并请求赔偿。

  根据食品安全法,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保质期;产品标准代号;贮存条件;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事项。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采访获知,有些走进直播间的商家即使有生产许可证,其售卖的食品安全性也不乐观。

  在一个实时点赞量超过1万的直播间,主播正在售卖当下流行的酸辣无骨鸡爪,“9.9元200克,包邮”。当记者咨询其是否有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时,对方回复“有”并向记者展示。可在视频左下角实时滚动的留言区,有消费者评论称,其收到的鸡爪有一股腥味,怀疑商家将烂掉的鸡爪切掉后再出售。

  “如果直播带货食品存在‘三无’产品、虚假宣传,甚至主播挂羊头卖狗肉等问题,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规定,食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电子商务经营者应承担产品和服务质量责任。因此,直播带货中的产品生产者、销售者、网络直播平台以及进行带货直播的主播,都应承担相应的连带赔偿责任或补充赔偿责任。”北京市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说。

  多管齐下加强监管

  保障流通环节安全

  食品安全无小事。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规范食品直播带货,有关部门一直在努力扎紧安全篱笆。

  在治理方面,从2020年7月开始,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重点监督“网红代言”“直播带货”等网络销售新业态涉及食品安全的漏洞。

  在管理方面,针对网络直播出现的问题,从平台备案许可到主播实名制认证,从建立直播内容审核制度到履行内容日志信息留存要求,从建立信用等级管理体系到黑名单管理制度,一系列监管与规范、自律与他律的制度在不断完善。

  202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对网络消费合同权利义务、责任主体认定、直播营销民事责任、外卖餐饮民事责任等方面作出规定;当月,国家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营利行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违规引流等乱象作出相应原则性规定。

  面对密集出台的法规政策,为何还有诸多主播和直播间运营者铤而走险,乱象频出?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分析指出,一方面,网络食品销售平台供应商和投诉管理仍然不够完善,除了少数大型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外,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公众号加入网络食品销售行列,而这类渠道往往较难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供应商准入以文件审核为主,现场审核难以开展或流于形式,对经营者违法行为制止和报告、违规经营者黑名单退出和公示、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处理等要求执行不力。

  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入网门槛较低,自制自售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不足,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标注随意,对普通食品进行虚假或夸大功能宣传的现象频发,个体分散性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政府监管和消费者索赔难度较大。

  “违法食品直播带货具有点多、面广、频发等特点,经营主体具有多样、链长、混同等特点,经营行为具有感性、价廉等卖点,消费者具有众多、冲动、力薄等弱点,电子证据具有发现、固定、取证等难点,而消费维权则有意识、举证、能力等痛点,多方因素综合导致食品直播带货乱象难治。”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说。

  受访专家提出,要解决由新型网络营销方式所带来的食品健康安全问题,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规范这种新型营销方式,即网络直播带货;其次要加强网络食品经营平台和个人的准入审核、备案,强化网络第三方平台对入网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增加对网上食品经营者的网络巡查力度与产品抽检频率,促进传统食品经营与网络食品经营整合协调发展。

  皮剑龙建议,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直播平台的内容管理、人员管理、消费者保护等义务和责任,在发生产品质量问题时,未尽到相关义务的直播平台,承担连带或者补充赔偿责任;提高准入标准,完善诚信评价机制;完善内容审核机制,规范自身平台支付和订单跟踪系统,约束商家建立完备的售后机制。

  从治理层面来说,皮剑龙认为,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作用,对广告、商品和服务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其他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进行监管;对消费者反映的售后问题、侵权行为及时依法查处。

  “建议协调多部门全方位实施综合治理。”胡钢说,强化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综合运用行政指导、行政约谈等柔性措施和行政调查、行政处罚等刚性措施,标本兼治;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适时出台行业自律规范和行业标准;压实平台企业责任,引导督促平台企业率先垂范;发挥消协力量,实施公益诉讼治理。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则从消费者层面提出建议:疏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减少消费者因网络食品销售者信息举证复杂导致的举报、索赔困难,鼓励消费者及时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出质疑,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

  “不管多么新潮的销售途径和方法,都不能降低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直播带货不能在食品安全上打折扣,只有守住法治底线才能长远发展。”盘和林说。(文中葛悦、许强均为化名)

  记者 文丽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5-12 19:23:33 | 只看该作者
链接阅读:
最高法:打造网上申诉主渠道 全面提升网上信访整体效能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齐琪、李希楠)最高人民法院13日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法院涉诉信访工作的意见,创造适应群众新需要、体现时代新特征的涉诉信访工作模式,打造网上申诉主渠道,将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新时代涉诉信访工作的重要支撑。

  意见提出,加强涉诉信访源头预防、就地解决、前端化解,用好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机制,及时解决涉诉信访苗头性问题,“一站式”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

  意见强调,打造网上申诉主渠道,全面应用人民法院网上申诉信访平台,打通网上申诉与现场接访、来信办理、视频接访、12368“一号通办”等应用系统信息壁垒和数据互认通道,提供申诉申请、进展查询、法律咨询、第三方化解、结果反馈、满意度评价、投诉建议等服务,实现申诉信访“一网通办”,全面提升网上信访整体效能。建立“有信必复”来信办理机制,建立健全信访必录机制,做到“有访必录、有信必录、有录必全”。

  意见要求,将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新时代涉诉信访工作的重要支撑,优化四级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平台,以“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为标准,做到涉诉信访全流程、全业务的网上办理,推动涉诉信访工作模式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服务科学决策的能力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