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11-20 20:32 编辑
错过了这条街,便错过了整座城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
外地人到潮州,可以听到关于这座城市的很多种解读——“海滨邹鲁”“岭海名邦“”古中原文化橱窗”“岭南首邑”……然而,无论哪一种表述,当地人大都会告诉你,到了潮州,你一旦错过了一条街,很可能就意味着,你已经错过了一座城。
这条街,就是广东省潮州市太平路,过去叫做“官街”“大街”,当地人习惯称之为牌坊街。
牌坊街 【牌坊街简介】
牌坊街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太平路,是潮州古城的中轴线,总长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东门街206米。2009年重建有古牌坊23座,连接51条古街巷,牌坊的数量和种类居全国之冠。牌坊街是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及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物见证。现在的牌坊街,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等为一体的文化古街,是潮州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亦是潮州古城一张闪亮的名片。
【南北通衢】
古代潮州府城,北临金山之麓,南至南门古。今天的太平路,便是连结这两个地点,贯通府城南北的中轴线。
《永乐大典》宋代潮州城图,就有“大街”的确切描绘:“北达州治,南通三阳门”。清代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显示,这条重要街道“北起潮州总镇署”,南端明确标示为“南门古”。
太平路,北连官诰巷通往金山,南止于南门古,起始点与两幅古城图如出一辙。潮州文史专家曾楚楠在《宋代潮州城规模考析》一文中,考析出宋代潮州城南北轴长度,与今太平路长度“完全吻合”。“从宋代至清代,潮州城在南北轴上的规模,基本不变。” 宋代潮州古城图
可见,宋代以来,历经千年沧桑变幻,府城几易其貌,太平路整体走向却未有丝毫变动。
【繁华闹市】
潮客共饮一江水,潮州古城的上水门、竹木门、东门、下水门等韩江码头一带,曾是潮客两地的商品集散地,有不少来自韩江上游地区(闽、粤、赣边)的客家人,在潮州城经营纸业、竹木、山货等。入清以来,潮州工商业得到极大发展,蔗糖、陶瓷、绣品、布鞋、雨伞等大量远销南洋,商贸发达。至1934年,府城初具规模的坐商已有146个行业、2418家,其中太平路坐商有372家。
牌坊街 郑坚摄
如今,漫步在太平街上,仿佛走入一段幽深的历史回廊,一幅幅生动的潮州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画卷在眼前渐次铺开。两旁的骑楼民居仍保留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潮式装潢质朴中见雅趣。
临街店铺经营的皆是木雕、潮绣、陶瓷工艺品和单丛茶、“老香黄”等潮州土特产和特色小吃,极具代表性的老字号“胡荣泉”“权记”“荣春堂”“大娘巾”“仰山楼”“清心居”等特色商铺比肩而立,更是让往来游客仿佛置身于潮州文化的“大观园”。
【牌坊林立】
潮州城历史上是粤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历代郡、州、路、府治所所在,达官明吏多集于此。入宋以后,人才辈出,人文荟萃。为褒扬其政绩,激励后人,明清两代,在潮州城建立了众多牌坊。
潮州不单有牌坊街,更是一座牌坊城。潮州文史专家陈贤武考据了历代的潮州地方志,写就《潮州牌坊街》。书中记载昔日潮州府古牌坊共有570座,面积仅3.3平方千米的府城范围内便有103座,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就建有牌坊29座。
林立的牌坊
牌坊街全长1948米,其中太平路1742米,东门街206米。昔日在太平路上,有过43座牌坊,平均每35米就立有一座牌坊。牌坊多为横跨路面的三门四柱形制,风格独特,气势非凡,故被誉为“牌坊街”。
2009年,修复的23座牌坊再次亮相牌坊街。
状元坊
此次修复的23座牌坊均属于旌表坊,有功名、职官、貤封三种类型。其中有单表功名的“四进士坊”“状元坊”; 单表职官的“大理司平、两浙都运”坊;单表貤封的“恩光洊赐”坊;既表功名也表职官的“榜眼·秋台”坊;既表职官也表貤封的“三世尚书·四朝大老”坊“四世大夫·吴楚重镇”坊等。
牌坊街的重现,不仅实现了半个世纪潮州市民的梦想,也打造出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广东印记》之“牌坊街”,将带你走进潮州,看一条千年古街之上,铺陈着怎样的风光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