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8-27 21:00 编辑
博罗县最大的客家古民居所在地 客家古村“吉水围”
名称由来:
村名“吉水围”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相传,有一个叫朱怡正的人,曾居住在公庄镇近石村,以砍柴为生。有一天外出砍柴,感到乏了靠在一棵树下的石板上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梦见这石板下埋藏有三缸银两。梦醒后,他反复回想梦里的三缸银两,心里放不下,于是决定挖一挖,他移开石板,用锄头挖至深处,果真挖出三缸银两,他非常兴奋便决定购置一块地建新家,几经思量后选择了三面环水、土地肥沃的南溪村,移居此地又种下大片桔子,便取地名为“桔水围”。后因客家话“吉利”的“吉”与“桔”谐音,改名“吉水围”。
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村——吉水围占地面积800多亩,村里留存的古围屋占地69亩, 是博罗县最大的客家古民居所在地,数百年来修造了典型客家四合院客家建筑。古围屋布局严谨,历史悠久,外有荔枝园、竹园等古树园,内有澳圭朱宗祠和育堂朱宗祠 等古建筑。
天然的竹园、天然的公庄河、天然的古荔枝园比邻,形成一种无法比拟的自然美,为小村营造出一片世外桃源的气息。
客家古围屋四周以高8米、厚70公分的城墙围着;四角以高达15米的角楼盘守,城中有二间清一色墙木结构,檐梁绘制精美的图案、灰塑和木雕等装饰的古祠堂,还配有许多诗句,如:“有名开富贵,无事小神仙”等,充满人文气息。
由于采用了经典的“九厅十八井”设计,古围屋中有天井、磨房、石廊、仓储,屋与屋之间相连贯通,且左右对称,间间房屋基本一样,走廊也基本一样,走进围屋中如入迷宫,令人惊叹。
吉水围整座古围屋有两个出入口,南门是澳圭朱公祠、东门是育堂朱公祠。16米高的三层门楼门框顶上刻有“东来紫气”四个大字,一副木刻对联:吉人蔼蔼,水色盈盈,横额:满堂吉庆。“满堂吉庆”就是历代村民的愿望、村民的家风。大门正面有两个镂空天窗。
围屋里每座房子的大门都有双重门,一重是通风门,另一重是双扇门,门框和门槛都用麻石条砌成,门前有两个石墩,供乘凉坐。由于房子坐北朝南,即使在盛夏,呆在古屋内也会觉得凉快舒畅。
客家古村“吉水围”
吉水围结构与北方四合院相似,每座房子分上5间和下5间,约有40座,有近400间房子,房子所用材料相同;座与座之间有小间隔开,有小门相通,前后座有大巷隔开;每座房子的大门有双重门,一重是通风门,另一重是双扇门,门框和门槛都用麻石条砌成,门前都有2个石墩。吉水围四周有楼角,有前庭后院,还有书房、花园,仍保留着清朝时的练武石、石锁等古物,所有房子都是坐北朝南。
澳圭朱公祠
南门澳圭朱公祠大门上框也有一块木刻“鹿洞家风”四个朱红色大字的横匾,既彰显了朱氏一族历尽百年风霜的气势,也取自鹿温璞善良的性格,是祖先们对后人的鞭策。上门楼分三层,有灰色琉璃瓦,屋角飞檐斗拱,奇异的动物造型。四周用高达8米、厚70公分的城墙围着,四角以高达15米的角楼盘守。城中清一色墙木结构、檐梁绘制精美图案,为灰塑和木雕等,周边是数十栋布局整齐,相通互连,井然有序的屋场。中有天井、磨房、石廊、仓储,屋与屋之间相连贯通,门楼城墙相连,楼阁相助,城墙、楼阁上有枪眼,以防止外侵。祠堂大门也有一副对联:紫阳世泽,沛国家声,横额也是:金玉满堂。南门两侧原有6块长方形条石块桅杆石,桅杆石有晕首和圭音,高桅杆高6米以上,杆顶冠带锡制葫芦脊刹。据老者反映,桅杆石是村中秀才、进士、文官武将等有一定名望之人所立,其功业告成,则在屋门前立桅杆以作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