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汉合流创国粹:戏曲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336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4-25 15:18: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9-4-25 15:20 编辑

徽汉合流创国粹:戏曲

来源:五道杠历史

  明末清初,地方戏曲异军突起。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同样也是戏曲发展的中心。在这里,各类地方戏曲争奇斗艳,融合交流。京城戏曲舞台上最早盛行的是昆曲(昆山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日渐走向衰落,京腔(源于弋阳腔)取而代之,成为戏曲舞台上的新宠儿。实际上,除昆山腔与弋阳腔外,此时流行于民间的声腔、剧种还有梆子腔、楚腔、秦腔、乱弹画———清代版 腔、吹腔、二黄调、弦索腔等,诸腔杂陈,并与昆腔、弋阳腔两大声腔形成竞争,传统戏曲进入“乱弹”时代。

   

  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等组织“三庆”班进京演出。“三庆”班属徽班之一,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腔、梆子等各种腔调。祝寿戏演罢,“三庆”班留在京城继续演出,轰动一时,很快压倒秦腔成为流行。随后,“四喜”“和春”“春台”诸班陆续进京,同台竞技,声名随之显赫,逐渐主导京城戏曲舞台,史称“四大徽班”。徽班在表演艺术方面博采诸家剧种之所长,不断推陈出新,剧目丰富多彩,颇受京城观众欢迎。徽班入京,为日后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徽汉合流创国粹:戏曲


      道光八年(1828),汉戏声腔(亦称汉调,一种清中叶流行于湖北汉水一带的地方戏种)演员陆续入京,并参与徽班的合作演出。在徽汉两班合作过程中,汉戏演员将声腔曲调、表演技能、演出剧目等融于徽戏之中,两调相互融合,逐渐实现合流。与此同时,徽班也从昆曲、弋阳腔、秦腔等地方戏曲中不断汲取营养,吐故纳新。为适应观众需要,他们还对演唱语言进行了改造。这些变化的出现,意味着改良后的徽班相比从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一个新的剧种自此应运而生。它,就是京剧。

   

  京剧诞生之初,已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的划分,后来由于不少剧种中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之中,故将生、旦、净、丑作为京剧表演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类行当内部还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有老生、小生、红生、武生、娃娃生等,是京剧表演中最为重要的行当之一。

徽汉合流创国粹:戏曲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其中又有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等行当。“净”,俗称花脸,在京剧中又称铜锤或黑头,大多扮演的是相貌、品质、性格等有特性的男性人物,表演时面部多运用图案化的脸谱,音色浑厚洪亮,风格粗犷。“丑”,通常扮演插科打诨的滑稽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又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京剧是一门以表演为中心的综合性艺术。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是京剧形成初期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却同领风骚,时称“老生三杰”。程长庚是三庆班的班主,其唱腔脱胎于徽调,同时兼收汉调、昆曲诸腔之长,被誉为京剧的奠基人之一。余三胜原为汉调名角,进京后搭春台班表演,嗓音醇厚,声调优美,在长期表演的实践中丰富了京剧唱腔的旋律。张二奎为四喜班头牌老生,嗓音洪亮,唱功高超,他的演唱同时还吸收北京地方语音的特点,一改徽调、汉调、昆曲等晦涩的语音,以迎合北方观众的习惯。三人均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由此开创了京剧史上最早的三个流派——“徽派”(程长庚)、“汉派”(余三胜)和“京派”(张二奎,故又称“奎派”)。

徽汉合流创国粹:戏曲

    清光绪年间,民间画师沈容圃参照清代中期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的形式,挑选同治、光绪年间在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用工笔重彩将他们的剧装画像描绘出来,命名为“同光名伶十三绝”。画中名伶各个身怀绝技,是京剧艺术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了当时京剧发展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为谭鑫培、杨月楼、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徐小香、时小福、梅巧玲、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和杨鸣玉。

  

  这幅画问世之时,恰逢京剧鼎盛时期,对于我们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徽汉合流创国粹:戏曲

    民国时期,京剧的发展延续了同光时代的辉煌。民国六年(1917)以来,大批优秀京剧演员的涌现,将京剧的发展推向流派纷呈、人才辈出的繁盛局面。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了中国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的评选活动。结果,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旦角名伶当选,并因此赢得京剧“四大名旦”的美誉。梅兰芳的端庄典雅,程砚秋的幽咽婉转,尚小云的刚劲明快 民国“四大名旦”的珍贵和荀慧生的柔媚娇婉自此叱咤京 荀慧生、梅兰芳、尚小云剧舞台数十载。

徽汉合流创国粹:戏曲

    作为20世纪20年代京剧舞台上脱颖而出的艺术新星,“四大名旦”不仅凭借精湛的唱功技艺、独特的表演风格名震一时,还在其各自独特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的梅、程、尚、荀四大艺术流派,从而改变了过去老生唱主角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京剧舞台“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为京剧艺术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京剧的另一重要行当——老生的发展同样不甘示弱,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艺术家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亦凭借各自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创立新的艺术流派,时称“四大须生”。20世纪30年代末,“四大须生”新老交替,除马连良经久不衰外,技艺青出于蓝的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后来居上,接替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成为京剧老生新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后四大须生”。

徽汉合流创国粹:戏曲

  以“四大名旦”和前后“四大须生”为代表的民国京剧艺术表演家的大量涌现,成为这一时期京剧艺术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


  作为一种集文学、美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的戏曲形式,京剧在北京崛起后,迅速流传全国。经过数代艺术家的千锤百炼,京剧最终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作为“国剧”,京剧综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成果,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智慧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不朽的艺术瑰宝。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