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件千万元中国艺术品意味着什么

[复制链接] 0
收藏
2
回复
158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08-11-1 14:18: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峰
2007年度中国油画及雕塑艺术领域最引人瞩目的现象,是高价的不断涌现、纪录的不断被打破。全年拍卖价格超过千万元的作品粗略统计共约67件,数量之多,远超历年的总和,其价格总额已逾15亿元。

  中国油画雕塑拍卖的最早平台搭建于1985年,这一年佳士得公司在香港设立了专场。近10年后,1994年,总部设在北京的中国嘉德一成立便推出了油画雕塑专场。再经10年,方始形成多家共竞的局面。20多年中最高价出现在中国大陆最初出现拍卖的1995年,《毛主席去安源》605万元被中国建设银行收去。这是一个特例,《毛主席去安源》在“文革”间的各种印刷品加起来有数亿件,已然成为历史文物和社会纪念,之后10年再未出现过如此高价。主持购买《毛主席去安源》一事的,是时任建行行长的北京市前市长王岐山。

  中国油画雕塑首次出现千万元作品是2005年,总数达7件。价格最高的为徐悲鸿《珍妮小姐像》2200万元,次席是赵无极的三联画《Juin-October 1985》1804万港元,接下来的分别为常玉、廖继春、潘玉良、陈衍宁。陈衍宁的《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被视为“红色经典”中的经典,以1012万元被瑞士收藏家希克纳入囊中。

  如果加上油画、彩墨兼擅长的吴冠中两幅彩墨作品,2005年的千万高价总数则是9件。值得注意的是,这9件作品均为经典作品(民国油画、红色经典),当代作品没有出现一幅如此高价。

  2007年,中国艺术品高价在全球大范围出现,一方面同中国艺术的最初成长环境有关——主要由“西方来客”收藏,另一方面的大背景在于国际上当代艺术的普遍走红,古典艺术(甚至现代艺术)价格比不过当代艺术已是不争事实:一方面是凡•高重要作品的流拍,另一方面是当代达明•赫斯特的《钻石头颅》以一亿美金价格在画廊成交。艺术作品价格有高低,价值却无确定价码,在短期而言,这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当代的价格高涨,主要在于它是属于我们这个风云变幻时代的艺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信息与知识量前所未经,日益丰富且多变,跌宕起伏,资讯、创意、资本、风险是这个时代的属性,它们迅速造就了新的成功者,这些新财富拥有者以资本与自身笃定的信念来肯定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这是目前的现状,而这一现状显然不能简单妄言好坏,它是一把双刃利剑。

  在中国艺术品交易全球两中心的香港、北京,出现一个惊人的巧合,即当代与非当代千万元作品的数量比例几乎均为1:1,无疑,这说明两个中心市场相对来说容度比较大,但差异亦是显见,即香港在前辈经典油画方面成绩领先,徐悲鸿等多达6位画家的作品在这里达到千万元价格,而北京在当代写实占尽优势。至于“红色经典”方面,只有北京一地出现千万元价格,这说明它的交易中心在北京,在留有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中国内地。

  纽约、伦敦千万元作品件数共占约1/5。从价格上来看,方力钧、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王广义等人的价格纪录均在两地创下,然而,这一事实背后富含的意味,更多的层面还在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拥有了公开交易的国际平台。这个平台的形成不易,惟其如此,更需对高价谨慎以待。再看高价数量最多的香港、北京,香港佳士得于1985年、北京嘉德于1994年分别推出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拍卖,高价均有23年、14年的积累。

  还有3件作品的高价由国人创下:香港刘銮雄分别以逾亿元买下安迪•沃霍尔和高更的作品,而雷诺阿的作品也在北京以1120万元被上海藏家纳入囊中。与此同时,一些藏家开始在画廊、博览会上着手收藏国际艺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是击掌相庆之幸事,还是危险的发轫?

  应当说,对于收藏家个体而言,开始收藏国外的当代艺术作品,是视野的拓宽,是其个人趣味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对于公共收藏而言,却未必就是方向。公共收藏须遵循艺术史主脉,要脱离个人好恶,且要彰显民族文化的判断与艺术主张。

  我们记得,19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时,日本人曾支撑起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惊人天价。19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收藏者在经济上付出惨重代价,而艺术市场也多年不振。实际上,价格的背后涉及到文化自信力,日本没有真正支持本土当代艺术的学术体制与市场机制。大和民族经济强大了,但内心深处对其民族最根本的文化艺术的当代走向没有判断,他们把目光转向欧美,臣服于他者的文化、他者的眼光与规则,也便等于把自己民族文化的话语权转手让人。现下中国的经济一再被拿来跟20年前的日本相比,而中国富豪们财富来得更为凶猛快捷、知识水平不若前者。这种状况,又如何能够判断、选择、支持我们新文化艺术的方向?国人视野中的“国际艺术”,恐怕类似当初的日本,主要是制定游戏规则强势的欧美艺术,绝少看到印度、俄罗斯、拉美、非洲。同时也应当看到,纵使目前出现艺术市场火热的状况,也只是个别的私人资本进入,大量的民间资本、机构资本并没有进入到收藏领域。当这些资本明白艺术的重要,择机进入,让他们选择什么?是重蹈我们一衣带水邻居的覆辙,还是走我们自己的路、力推开放自信的中国新艺术?

  一年之内,千万元天价艺术品数十次炫人眼目,让人们为之惊喜,为之咂舌,为之怦然心动。然而,我们是否更应为之沉思?思考高价背后,是保藏文化的内在冲动,还是牟利的驱使?若纯然从牟利出发,如此之多天价一年间突然降临,未尝就不是对欣喜者与贸然者的另面提醒——利之所在,众资聚来,而有些“资”之所以来,恰为谋君之“资”;此外,古往今来又有哪一种商品永远价格上涨?更需长思的,是我们的收藏选择与文化走向——繁荣、疑虑与转折的当口,或许恰恰隐含着建立自己鲜活而自信、有判断、不媚不伪的中国新艺术与新艺术机制的良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发表于 2008-11-1 19:17:44 | 只看该作者
畫的雖然我沒看懂..
ad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08-11-3 15:25:28 | 只看该作者
艺术品高价。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