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王静娥与黄清宇结婚前夕,在松口合影。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弘扬长征精神,本报记者多方寻找,获悉广州有多位从梅县区松源镇走出去的老红军,分别为寺边村存爱堂两姑嫂王静娥和陈莲秀,以及王静娥的丈夫黄清宇、陈莲秀的弟弟李东明(原名陈海萍)。日前记者专程赴穗寻访老红军及其后人,挖掘老红军的革命故事。本报今起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梅县松源镇寺边村存爱堂曾是红军入粤第一站时的驻扎点,受革命影响,居住在存爱堂的王静娥成为梅州为数不多的女红军。解放战争时期,她和丈夫黄清宇配合获取的国民党重要战区军政情报受到了周恩来等的重视,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受红军精神熏陶投身革命
存爱堂是一座两堂四杠客家杠屋架构的老屋。大门内,“存心养性,爱众亲仁”八个大字映入眼帘,门坪两边均有对称的小侧门。“从这小侧门穿过去便是王静娥曾经居住的地方。”顺着存爱堂的后人王继伟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王静娥家的厨房及阁楼上的房间,水泥砌的炉灶、摆放柴火的堆池等设施很有年代感。“这座房子维持原貌,1929年红四军二纵队司令部曾驻扎在此,根据长辈们的回忆,当时住在存爱堂的宗亲们都非常热情地帮助红军做好后勤工作。” 王继伟说。
王静娥的堂弟王恭梅告诉记者,当时他的父母不仅让出房间给红军住,还主动帮助驻军做好后勤服务。听父母说,当时家里有一张四方桌,红军借住时炊事员斩猪骨时不小心弄缺了一小块。后来红军撤离,家里被红军打扫得干干净净,四方桌上还放了1块银元作为赔偿。
记者了解到,红军在松源居住的5天里,不仅到处写满“打倒军阀”“打土豪分田地”等红军标语,还清算了官僚地主,把他们的粮食、物资分给贫苦农民。红军的爱民、亲民之举给松源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受红军精神熏陶的王静娥,于1937年2月毅然投身革命,并带动陈莲秀、郭玉莲两位嫂子参加革命。“母亲觉得当时的中国太穷、太苦,很容易受人欺负,作为青年一代,必须肩负起责任,有所作为,于是走上革命道路。” 在广州,王静娥的大儿女黄伟娜回忆说,母亲生前经常给子女讲她的革命史,并向子女道出参加革命的初衷。
“当时她是松源中心小学老师,实际是地下革命党员。”黄伟娜说,老师的身份掩护着她,让她能在学生和群众间开展抗战宣传和组织工作,使更多人懂得革命的道理,参加革命。
秘抄军政情报当好传递员
黄伟娜说,王静娥能写一手好字,这对革命工作帮助很大。据介绍,皖南事变后不久,梅县地区白色恐怖日益严重,共产党地下组织停止一切活动,母亲和同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父亲黄清宇不甘心革命工作就此“打住”,征得党组织同意后,父亲黄清宇于解放战争时期以“文人”身份铤而走险潜入了国民党江防总部,任机要秘书。王静娥则每天晚上秘密抄送黄清宇当天获取的战区军政情报并妥善保管,每周一次将情报传递给梅园新村的单线联系人。“白天她做饭带小孩,晚上哄完我哥睡觉后就拉上窗帘,在微弱的灯光下抄送密件,这一干就是三年。”说起当时母亲的革命工作,黄伟娜直言太艰辛。
“每次接头,母亲都会提着菜篮,带着哥哥假装去买菜,让哥哥叫接线人为‘舅舅’,然后在茶楼或菜市场把抄送的重要情报拿给单线联系人。”黄伟娜说,抄送的情报涉及国民党战区“绝密”军政情报,如国民党如何勾结美国在国内调兵遣将图谋进攻解放区,兵力部署和弹药、粮食补给,国民党各战区陆、海、空军团以上的番号驻地和负责人名单,以及国民党党政军高官争权夺利情况等。
记者从黄清宇撰写的《战斗在地下情报战线》文章中得知,他和王静娥配合获取的“绝密”记录本抄件和其他重要情报材料,受到了当时在南京谈判的中央代表团团长周恩来的重视。有些特别重要的密件,周恩来一看完,就迅速用密电转发给延安党中央或直接发给相关战区的解放军首长参考,为“三大战役”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
传承独具革命精神的家风
说起惊险的革命时代,王静娥曾对四个儿女说过她从未惧怕过。黄伟娜说,父母对党的忠诚坚如磐石,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打压也从没动摇、从未抱怨过,令人钦佩。
“每年除夕吃团圆饭时,就是我们接受革命教育‘雷打不动’的时间。”黄伟娜称,正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独具革命精神的“家风”熏陶下,他们四兄妹不敢“走歪”,怕对不起父母。
二女儿黄伟平说,“正正派派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是父母对他们的教诲,以至于她在会计系统工作时,常被同事说原则性太强。“能报就报,不能报就不给报,领导也没有例外。”黄伟平说,她这种“硬性格”得罪了不少同事,但也有很多人评价她做事正派,值得信任。
“我在组织和人事系统工作了20多年,一直牢记父母说的不能贪、不能要。”黄伟娜说,退休前,她曾任单位“一把手”。当年刚一上任黄伟娜就与下属约法三章:一是她的电话、家庭住址不能随便给别人;二是可以来她家做客,但不准带东西;三是不能随便答应别人的宴请。正是这种正派作风,让他们一路走来坦荡知足。以后,他们会一如既往地把父母这种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