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笑对生活的正能量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341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16 10:4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昏已至,工地旁的宿舍又开始熙熙攘攘。光着膀子的兄弟们一边喝酒,一边唠起乡里的家常儿。这个时辰,总有一位熟悉的“客人”如期而至,背着相机、提着一扎啤酒,笑呵呵地被大家簇拥入席。暑往寒来,这种场景不计其数,而李春龙相机中的农民工照片,也早已超过了万张。

农民工群体,从1980年代开始便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无论影视文学、艺术创作,还是摄影作品,将农民工及其生存状态作为主题表现的均不在少数。李春龙,这位“半路出家”的摄影师,却凭借着爱琢磨的心思与多年努力,拍出了自己的角度与风格,并屡获业界认可。用他的话说,他的作品既不想表现劳作场面,也无心刻意描绘他们的艰辛,他所希望的,是观者能够通过工棚里的影像,看到被这个群体视作“家”的集体空间中所透露出的点滴温暖,以及他们面对生活的坚韧乐观。

我们总说,一幅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首先要从情感上靠近拍摄对象,才能令观者与照片中的故事产生共鸣。为了与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建立感情基础,尽快融入他们的生活,李春龙身边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与工人们聊天熟络后,会清楚记下对方的姓名、籍贯,以及家庭情况等信息,一则加深彼此印象,二则为今后整理影像留下资料。

平日里,李春龙也会不时提着啤酒到工棚与工人们喝个畅快淋漓,倾听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渐渐地,最初对李春龙和他的相机还饱有戒心的工人们,也将他视作为“自己人”。无论家里事儿、工地事儿,都会跟他唠上几句。于是,李春龙有了更多的拍摄机会,镜头前的工人们也越来越自如坦然。曾有工人对他交心,认为自己被城市所歧视,无论超市售货员的盯防、还是公交车乘客的躲避,总会令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特殊的存在,而李春龙的到访,对他们而言显得自然而然。

李春龙说,他所关注的这群建筑工人,很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外工作,把根“拔出”得更加彻底。他们的家人或和他们一起劳作于同一工地,或就近从事其他工作,或仅仅为了和家人在一起,以慰藉亲情,或保护婚姻。而他们所委身的工棚,往往只有十几平方米,有的住着十几个工友,有的住着四五个家庭,隔开他们的,却只是一层薄薄的帐纱。这里既有集体生活的景象,又有小家庭生活的氛围。一顶蚊帐就是一个“家”,生活是透明的,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得其乐”。

而这种自得其乐,正是被李春龙用镜头捕捉的重点。有一日,他走过一间工棚窗边,恰巧看到一对农民工夫妇正在搭建简易的炉火上煮饭,李春龙隔着窗户抓拍了这个瞬间。回到家后,他看着照片反复思量,工棚内简陋的家当、炉火上腾起的袅袅蒸汽、夫妻俩唠着寻常的家话,这一切平淡无奇,却充满生活气息,正是他想要的画面——细微而真实的生活。

还有一日,李春龙偶遇一位看守工地的老人,穿着得体、头戴礼帽,拿出几张人民币,正兴趣盎然地训练小狗识别。这样的场景对他来说既新鲜又有趣,可细想起来,又不禁令人慨叹,很多人习惯以更为优越的姿态关注这个群体,却忘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情趣也与我们并无差异。逐渐地,他开始有意识的留意这些“轻幽默”:下工后给老婆洗脚的广西男人,爱吹笛子的老汉,简陋的工棚里也能提笼架鸟,工人们自制设备唱起了卡啦 OK……

李春龙说,拍摄如同记日记,摄影者按下快门的瞬间,所有的人物、动作、情绪、环境,以及周围的温度被定格为永恒,故事得以阅读,摄影者得以享受拍摄的过程。在这本日记中,他愿与更多人分享这些“笑对生活”的正能量。



工地上纳凉的工人


一处建筑工地旁,刚进城的农民在城里打工卖兔子


轮胎上的一家人


一位工人躺在工棚的床上逗鸟,嘴里还吹着口哨


工地负责人正在给工人们开会


工地上带着礼帽的老汉,面前的炉盖上摆放着几张人民币,老汉说,他在训练小狗识别人民币


住在一间工棚中的两家人


下工后,工人在宿舍用自己组装的设备唱卡啦 OK


工棚中的一家人,正在通过手机与儿子的未婚妻商议婚礼细节


工棚里的工人在为自己拔气罐


吹笛子的农民工


熟睡中的工人


一位农民工在清洗建筑玻璃



所有图片及故事均来自网络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