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兰/文 张文祥/图 每年的农历正月廿八,对于每个梅城西区市塘唇彭屋的裔孙来说,是最为隆重的日子。这天,彭屋裔孙,不管是生活在本地的,还是已经迁居他乡的;不管是热血男儿,还是嫁出去的大细姑,都会回到祖屋,共同纪念开基祖诞辰,祭拜列祖列宗,缅怀先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祭拜祖公 祭拜以朴公及列祖列宗的活动在祖屋“宪殷第”上厅举行。按预先选好的吉时,上午由彭屋宗亲、理事们敬天地神明。 下午约3时左右,在上厅祖宗牌位前,点燃敬奉以朴公和列祖列宗的“千年烛”。据彭屋长房的城延叔公和五房的光元叔介绍,以前用的是红蜡烛,烧得很快且不安全,10年前启用“千年烛”,用铁皮做成红蜡烛状,装上佛油和煤油,点燃灯芯即可。敬祖公供奉20对“千年烛”,其中包括供奉观音和祖公的各一对,由理事长和理事代表点燃,另18对“千年烛”则由彭屋出资油烛钱的18户代表点燃。40支高80厘米、直径12厘米的红色“千年烛”上,刻着“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金字,甚是壮观。烛的下端则贴有出油钱各户代表的名字。敬祖公“千年烛”要点三天三夜。 敬祖公除了敬奉“千年烛”,摆放三牲和苹果、糕点等斋盘外,还有做得非常有特色的寿面,如寿桃一样的寿包,和寓意早生贵子、连子连孙的大红枣、莲子摆成的拼盘。另外,在供奉的祭品下端,还摆放了5张套有以朴公和其4位妻子衣袍的太师椅,煞是庄重。 点上千年烛后,在老祖屋“宪殷第”正大门前,就锣鼓喧天热闹起来了,这时,请来舞狮的“双狮参拜仪式”开始了。双狮时扑、时跃、时跳,时立,在阵阵锣鼓声中,欢腾跳跃,开怀逗趣,营造出欢乐吉祥的喜庆气氛。但双狮在进祖屋中厅参拜老祖宗时,则要揿着狮头进入,表示对老祖宗的尊重。随后,双狮还要到各家各户参拜,给家家户户带去瑞气和吉祥。各家各户也会给舞狮者包上一个红包表示谢意。 敬祖公生日缘起 市塘唇彭屋的开基祖以朴公,生于清初1648年,字宪殷,早年从梅城江北十字街彭屋迁至市塘唇,从事盐业生意。以朴公,娶有妻妾4位,育有十子,财丁兴旺。于清康熙年间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约有1万平方米、三堂四横一围共近百个房间的传统客家围龙屋——“宪殷第”,儿孙同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乐融融。如今从清初以朴公传下来367年,已经有十三代人100多户人家,分布在梅州、广东珠三角、港澳台和新加坡、印尼、加拿大等东南亚各地。 1947年,彭屋人在梅城赤岃岗埋放开基祖以朴公遗骸的金罂内盖上,看到刻有以朴公的出生年月日“农历正月廿九”,于是彭屋理事会决定每年在以朴公诞辰的前一天——农历正月廿八,举行全屋人盛大的祭祖活动(在祖公诞辰前一日举行祭祖活动,客家人称之为“暖寿”),缅怀祖德,增进裔孙之间的亲情,增强祖屋宗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现在彭屋里70多岁的老人还清晰地记得,1948年第一次举行敬祖公纪念活动的情景。彭屋各房,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有人买蜡烛,有人买鞭炮,齐心协力筹备祭祖活动。正月廿八上午祭祖,还请了当时的汉剧团来闹八音、演奏汉乐,场面浩大,气氛非常热闹。 但因诸多历史原因,彭屋祭祖活动一度中断,直到1980年才恢复举办。 晚上拜寿达到高潮 1948年,回来祝寿的人们于中午聚餐,下午大家则在中厅或互相串门聊天。1980年恢复以后,改成了共聚晚餐,由各家各户出资聚餐,增进族中裔孙的交流和感情。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弘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还增加了一项寿星宴,先是五房的新加坡华侨情元叔,2009年以后是在梅城做生意的老板、十房的立元叔出资,在晚餐时宴请彭屋60岁以上的老人聚餐,祝福长辈们健康长寿。 到晚上八时,拜寿的活动达到高潮。这时,迁居在外的裔孙、嫁出去的大细姑,都回到了祖屋。理事长宣读缅怀祖德的颂词,祈福老人健康长寿,细人健康成长、学业进步,裔孙工作顺利、生意兴隆。大家按老幼顺序,男子三鞠躬,女辈则行三跪拜礼,向老祖宗拜寿,祈福老祖宗保佑裔孙们健康幸福,如意美满。所有裔孙到场行礼后,还会得到一袋寿包(包有两个笑包)和一个红包,分享老祖宗和族中公尝的恩施。 第二天则由各家各户各自拜寿,敬祖公。每年正月廿八拜寿这天,梅州各地的彭氏宗亲也会派代表前来参加。 俗话说,水有源则流,树有根则旺,彭屋祭祖公活动,已然成为彭屋子孙缅怀祖德,敦亲睦族,增强祖屋宗亲凝聚力、向心力的源和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