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年轻人再修一次,能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在广东梅州五华县岐岭镇龙岭村石碣围,96岁的老游击队战士巫连坤讲起了自己的心愿。巫连坤想修复的是自家门前当年“石碣围反击战”和“围攻道安楼”的遗址,而解放后他本人已牵头对遗址修缮了两次。 据1991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1926年9月29日当地农军发起的“石碣围反击战”以及1927年2月古大存率农军在石碣围发起的“围攻道安楼”,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五华境内的重要战事。 “战斗非常惨烈,掉进粪坑里的人还来不及爬起来,就被一枪打死了。”说起“石碣围反击战”,巫连坤打开了话匣子。声音洪亮,步伐稳健,是巫连坤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一点也看不出是96岁高龄的老人。据他回忆,1926年至1927年间,石碣围遭受了大规模烧、杀、抢、掠的流血牺牲。1927年,8岁的巫连坤和幸存的乡亲一起逃亡到了江西省信丰县古陂镇大桥乡。 不久后巫连坤参加了“小鬼队”,开始在部队里干些送情报之类的“杂活”。“当时年纪还小,部队首长不让参加正式的战斗。”巫连坤回忆说。1934年,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战争,15岁的他终于上了前线。 当时他所在部队的首长是彭德怀,带着部队在信丰县安西镇与广东军阀陈济棠部遭遇。“战况非常了惨烈,子弹穿过棉袄贴着腹部飞过,衣服都焦了。”巫连坤说着扒开大衣,依稀可见当年子弹划过的痕迹。“拼到最后都上刺刀肉搏,我们1个军只剩下300多人,在会昌时就和大部队失散了,才没有北上长征。”巫连坤说。 在随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几十年里,巫连坤一直活跃在山区,从事敌后游击战争,直至全国解放。1949年回到家乡龙岭村石碣围后,担任生产队长、民兵排长等职。 “回到家乡后就一直想着修复门楼。”巫连坤介绍说,1963年,他在石碣围见到了回乡考察的老一辈革命家古大存,修复门楼的想法也得到了古大存的支持,不久后还拿到省里批下来的修缮款,组织修建了礼堂,修复了南大门。2008年巫连坤发动当地民众,再次修缮了战争遗址。 在南大门口,记者看到墙角的石灰已经脱落,露出了青砖,磨圆了角的踏脚石和炭黑色的木大门,门梁上方的拱形设计以及黑白相间的栅格,则留下了时代印记。“希望年轻人再修一次,能让后人记住那段历史。”巫连坤对记者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