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侨乡梅州“石寨土楼”的建筑艺术和学术价值,成为了众多客家古民居中一支奇葩,其建筑的坚固性、安全性、适用性等特点吸引了海内外游客与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一时间,广东梅州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游客络绎不绝。
<p> 据史料记载,石寨土楼由方楼、树德楼和郭氏宗祠组成,其中“方楼”由该村郭姓五世祖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距今460多年,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而“树德楼”由该村郭姓十世祖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340多年,建筑面积2388平方米。两座土楼相距100米,坐南向北,外形呈四方形,均为13米的三层土木建筑。郭氏宗祠则建于清康熙51年(即1712年),建筑面积633平方米,为一围四行一堂沙灰土木结构的客家围屋。 </p>
<p> 为了深入了解这座“石寨土楼”独特的建筑风采,记者专程前往梅州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亲历了客家土楼的建筑魅力和土楼人家的生活。沿着弯弯曲曲的巷道,记者走进了僻静的树德楼。站在楼内抬眼望去,建筑宏伟壮观,灰瓦红栏,显得格外醒目,布局错落有致,屋檐、走廊等多处地方雕栏画凤,逸趣横生。 </p>
<p> 树德楼不但设计巧妙,而且暗含机关。今年63岁的郭贵新大伯告诉记者,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复杂,盗匪的劫掠不断,土楼如此建设可以抵挡盗贼的进攻。例如,大门上设置一面厚铁皮可以防火和防刀枪,门上的几个小孔可以用开水等物来攻击入侵的盗贼,而且楼内四角有碉堡,楼下有水井和厨房,楼上有住房、粮仓和储物间。“据我们前辈说,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就曾经在我们这个土楼和方楼里躲藏,逃避清兵的追杀”,郭大伯笑着说。 </p>
<p> 走出树德楼,穿过由石头铺成的古道,记者远远看见了巷子深处的方楼。方楼外表虽然显得破旧,古老的墙壁却映衬出历史的光泽。居住在方楼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方楼给他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在他童年时,这里居住过18户人家,有100多人,逢年过节格外热闹,大家相亲相爱。“我们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幸福家园,这里不仅防止台风、洪灾、旱灾等功能,而且环境优美,亲情和睦,是我们客家人居住的特点。随着农村旅游业发展,来我们土楼参观考察的人越来越多,还吸引不少来自泰国、美国、印尼、台湾和香港的游客前来参观。”老人开心地说。 </p>
<p> 据介绍,石寨土楼是用泥土、沙灰等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楼房,建筑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山石、黄土、杉木、灰、沙、青瓦等。土楼承重墙厚度达一米,构架桁木长达七米,檐瓦每块达一尺宽,整体布局独特,造型别致,结构坚固,具有通气、采光、防风、防火、防尘多种功能,而且有经济实用、施工简便、经久耐用等优点。 </p>
<p> 南礤镇官员告诉记者,石寨土楼古劲沧桑,与村内的大量传统民居相呼应,形成较好的人文建筑群体景观,可以称得上是具有客家特色的世界建筑的奇葩。 </p>
<p> 据悉,石寨土楼是极具典型地方特色的古代客家民居,充分显示了客家人合族聚居的风格和艰苦开拓的精神,在土木建筑史上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价值。2002年石寨土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div> </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