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往事随风 的帖子
问好朋友!!04 揉情格
定义:揉情格是指将主观情感揉入客观事物使两者浑然一体的修辞方法。 例① “日落日出在不经意中重叠峰巅/ 阳光血酒一样雄壮”(周承强《巡逻:残阳如血》) ——主观情感是“不经意”和“雄壮”。这是表现巡边战士对天天所见景物司空见惯,而就是在这司空见惯中油然升起戍边的豪迈之情的。但诗人并不将这种情感单独直叙出来,而是揉入了边关重叠峰巅和血色落日里,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从而张显了景物的神韵与气势,也暗含了主体意象的豪情壮志。 此格不同于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前景后情,是前后交融,而非揉为一体的。也与“移情”格有区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这是通过“互文”而实现移情的,是“移”而非“揉”,感恨是感恨,花鸟是花鸟,国破之恨在心,见花亦痛,闻鸟亦痛罢了。未若周承强驰骋于边关语态氛围,并通过拟人或比喻的方法,而将情景浑然揉为一体,情感的流露,既是拟人了的景物的,也是诗主体形象的。 例②:“和星星一块吞吐林中凉气/ 轻轻呵出时明时暗的巡逻道”(周承强《巡逻在午夜》) 例③:“年年今夜月光比水草缠绵”( 周承强《中秋夜》) 例④:“风儿吹过脸庞没有北方来劲/ 小雨莫名其妙缠吻花草”( 周承强《十二月》) 从上述例句中,不难看出揉情格的特点在于主观情感,是于客观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意象里若隐若现地透露出来的。这就像发光物,物是景,光是情,情景不是交融,亦非移来,而是合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了。
05 物化格
或许这是拟物格的旁逸斜出吧?我们知道拟物格大都是将人拟作物,或将动物拟为静物而增其表达形象性的修辞方法。总之,拟物是从物到物,而“物化”则是从非物到物的。还是先下定义吧:物化格是指将无形的抽象事物,通过相关动词的牵制,使其变化为有形的具体事物的修辞方法。 例① “美感垂手可得却无法靠前”( 周承强《哨所南边的一片丛林》) “美感”是感觉意识范畴,无形而抽象。但其通过“垂手可得”和“无法靠前”两个动词性短语的牵制,也就像一个美丽的物件一样若隐若现了。无庸置疑,这样的修辞会把无形的抽象意识描摹得生动形象起来,具体实在起来,活泼美丽起来。再从下面的例句体会。 例②:“捎回一丝丝悲壮与豪迈”( 周承强《剑蔴》) 例③:“那些腐蚀钢铁的寂寞与单调”( 周承强《倾听远方》) 例④:“不停地丈量士兵的真实和辉煌”( 周承强《给养车没入蕉林》) 以上句子中的“悲壮、豪迈、寂寞、单调、真实、辉煌”都是无形而抽象的形容词和能愿动词,但通过“捎回、腐蚀、丈量”动作性动词的牵制,就若隐若现出具体的有形和生动活泼,从而实现了“物化”。
06 “衔动”格
真是欣慰!欣慰于诗人的创造,也欣慰于做为学习者的总结。修辞格队伍不断增添新鲜血液,又有了名曰“衔动”的新成员。这一格是指:以描绘甲事物或它事物的动作,衔接乙事物,而使两事物复合为统一动作意象的修辞方法。例如: 例①“一只雄鹰悠然叼着军车飞翔”( 周承强《阔叶遮住的军车》)。 甲事物是“雄鹰”,乙事物是“军车”,此句以甲事物的动作“叼”衔接上了乙事物,从而使生活中并不相干的两事物复合为同动体,竟然一起“飞翔”了。其修辞效果顿时生动简洁起来,极力表现出随车绕行山颠之上边防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如若不这样衔接,为这种表达还不知要如何饶舌,也难淋漓尽致呢。 再请从下面的句子体会: 例②:“整个黄昏都被摘到腮帮子上了”(周承强《含着木叶吹荡黄昏》) 例③:“鲜花和手臂长满窗口/ 鼓音和掌声推搡阳光潮/ 列车如释重负地甩下隧道河流”(周承强《从军行》) 例④:“混浊的浪头不时喷出受惊的群鸟”(周承强《营区边的一条河》) ——“摘”衔接了黄昏、腮帮子,“长”衔接了鲜花、手臂、窗口……“喷出”衔接了浊浪、鸟群。有了这样的衔接,诗句立刻简洁、奇瑰、精彩起来。记住,这个修辞方法叫“衔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