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3-12-8 13:10 编辑
二胎看上去美好 谁在为生第二个孩子犯难?
11月15日后,一个新诞生的问题抛向了2000万“单独家庭”:生第二个孩子吗? 这一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布,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问世。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此前表示,中央决定实施“单独二胎”(实为“单独两孩”,因头胎为双胞胎者不允许再生。故后面表述为“单独两孩”。――编者注)新政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由各省负责,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依法组织实施,但各地实施时间不宜间隔过久。
超过50%的家庭愿意生育两个孩子。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独生子女已经处于育龄阶段,对他们来说“两孩”无疑是个温暖而陌生的词汇。在钢筋水泥和大人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他们尤其迫切“给孩子找个伴”。
但将近半数的人恐生第二个孩子却更值得关注。对于城市里的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抚育两个孩子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不低的养育成本、双职工家庭繁忙的工作、不断上涨的房价……这些现实难题,让大多数“单独家庭”要想将生育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只能是“听上去很美”。
让育龄父母敢生才是王道: 三个年轻的“单独家庭”成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生育心态的一个缩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理念与生育观念。 1971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为5.44,而目前这一数据仅在1.2左右。从“多子多福”到“少生优生”,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中国父母的抚育观,也见证了计划生育制度40多年的变迁与影响。
经济转型尚未结束,城镇化难题尚待破解,公共资源配置的结构化问题愈演愈烈,就业形势还不甚明朗,对社会来说,新到来的小生命无疑会增加许多挑战。专家建议,在优化配置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同时,更多分担家庭的抚育成本,解决人们“想生,但不敢生”的后顾之忧。 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此次政策受惠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家庭,再加上城市的流动人口进城生育和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第四次人口出生“小高峰”,三重压力下,要提高城市医院的妇产科资源和儿科资源承载能力,应对即将成为常态的人口新增长。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建民:解决年轻家庭的后顾之忧,应通过完善配套体系、捍卫职工权益等多重机制,分担家庭的抚育成本。比如,大型企业自建幼儿园、托儿所等就能极大地降低职工抚育成本。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伴随着新一轮的人口增长,儿童医院、幼儿园、公立小学等与孩子息息相关的社会资源如何调配,需要多部门形成合力,未雨绸缪,在生育未开始前就做好相应的规划和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