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人境庐人 于 2013-2-26 12:25 编辑
之二十一 中法马江海战中主张先发制人的主战人物何如璋
大埔 何维柱 2004年8月 甲申中法马江海战,迄今已过去一百二十年了。一百二十年前马江海战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张佩纶和何如璋,一直被史学界的某些人受制于清宫正史的束缚,把上述两人写成投降派。例如福建省《中学历史》课本对马江海战是这样描述的:“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按照李鸿章的命令,不作戒备,还禁止军舰移动”。福建省《中小学历史实用手册》则述:“何如璋系李鸿章的党羽,中法战争期间,他作为船政大臣,不作战事准备”。《中国近代史》述:“华法两国兵船同泊一处,华船被禁止移动,何如璋仍不令海陆军备战”。 早于二十年前,根据新发现的《奏稿杂存》以及福州文史界人士前往北京历史第一档案馆、武汉海军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等处,搜集到的大量有关马江海战的奏章、电文等资料进行研究考证后发现,以上评述竟是一历史曲笔,是百年沉冤。就现存的十四篇《奏稿杂存》与马江海战直接相关的有七篇,其中两篇写于马江海战前夕,即:《法船聚泊马江应亟调兵船赴援协防折》和《法船聚泊马江请调南北洋兵轮以相牵制折》。在这两篇奏折中何如璋写道:“奏为法船聚泊马江,敌情叵测,应亟调各省兵船赴援协防,以遏敌冲。……又彼此兵船衔尾相距,万一决裂,先发制人,后发即为人制。以法人横肆性成,临事必图狡逞,使各船静以待变深恐为敌所乘,若各船不扼其冲,则船局尤为难保。……情形日急,遂有传二十八日限满即攻马尾之谣。……臣乃饬各兵轮管驾,严密备战,不得擅移一步,万一开仗,胜则破格优奖,如不战自溃,定按军法。且告以电调南北洋援船陆续即至,各管驾感奋听命,矢以死报。并密饬后山防营,择要埋伏,杜敌人登岸包抄。又分饬各厂弁丁将炮械火药周密安放,预备法人侵占厂地为拚敌俱焚之用。二十八日清晨,会办大臣张佩纶亲率提督黄超群两营驰至,军心益固。法提督孤拔见我防军大集,戒备加严,逐函向扬武兵船探询。……应请旨饬下南北洋大臣,迅派各快船克期赴闽,以助声援。倘法船移向别口,我船即衔尾并驱,互相接应,庶足杜法人狡逞之心,而议款亦较易得力”。 马江海战事后有五篇奏折,其中《法船猝发我军船坏厂伤陆军连日抵御法兵不敢上岸折》,是于光绪十年七月初五日,即马江海战的第三天撰写的。“张佩纶与臣勉励水陆各将弁,益加严防,预备战事。七月初一二两日夜风雨大作,又未接总署电报,心殊焦急。初三日天忽晴明,未刻接奉电谕,知法外部议款不成,势必开战。因与张佩纶传令各船管驾,即行动手。忽闻炮声震耳,法既先发,张佩纶一面飞饬各陆营出队,一面偕臣登高指挥。……嗣法船赶至厂前,由厂中差弁开炮横击,旋即退去。随又上驶,再为击退。究因炮小,法船未受大伤。前泊在厂前琛航、永保两商船,正欲开轮往撞,为法炮遥攻,船坏不行,随被焚毁。其飞云、济安、振威三船,在下与法船互击,忽见火起,悉行自焚。福胜、建胜两炮船,往来冲击,力战逾时,一被击沉,一被焚毁。……我驻防马尾之陆勇,与罗星塔炮勇,伏沟狙击,抵死不退……。是日苦战,我兵商各轮船被毁九艘,法船亦被我击坏,其立沉者大小船各一艘。彼军固有伤亡,而我水军伤亡更众。……彼以大炮轰击,厂署半毀,我军以克鹿卜陆军炮及抬枪洋枪应之,相持至晚。闻孤拔亦被我炮击伤,又见我军力守,遂不敢登岸,复收泊罗星塔下。……乃法人横诈性成,竟敢不告而发,行同海盗,无礼至极。臣目击各船战没,末由援手。连日败残弁勇洇水得生者,类皆焦头折臂,惨不堪言”。 据相关史料考证,法国军舰于光绪十年五月二十二日驶泊福建马江,二十四日聚泊马江,这时,刚到马尾上任不久的船政大臣何如璋,即协同福建海疆会办大臣张佩纶,命我海上四艘军舰作好战斗准备,组织陆上士兵在造船厂侧择要埋伏,暗设炮台。何、张多次联名电强调“敌强我弱,请调各省兵船驰援”,“塞河先发”,务期阻击,出奇制胜。但只顾妥协退让,只求和议的慈禧和李鸿章却下谕旨:“不许轻言战事”,“塞河一事,尤须慎重,勿稍轻率”,“阻河动手,害及各国,切勿孟浪,仍候彼先发,不发或渐移向他处,仆不以决战为是”。光绪十年七月十三日,何如璋在给其弟的信中云:“此次法人以全力注闽,口内外大小兵船十余号,我以小船九号,与之相持月余日,兵力既疲,迭次请南北洋拨船来援不应,迭请决战先发又不应,惟饬静以待动,毋涉轻率,故只得株守以俟指挥而已”。 势极孤危的福建海军舰队面对“船坚炮利”的法舰,被万里之外飞来的一道道“彼若不动,我亦不发”、“所谓先发,尤须慎重,勿稍轻率”等谕示当头紧箍,殊死株守等待对方“先发”之时,竟等来致命之箭——法舰猝发,炮如雨集,霎时扫尽,焚毁立沉。我海军将士虽拼死还击,终因舰小炮弱,顷刻覆灭。 马江海战失败主要原因有三: 一、清廷当政者慈禧和李鸿章当时对法外交和海防策略的错误。自中法开战以来清廷即存妥协之心,一味求和,和战不定,既无丝毫同侵略者决战的勇气,又无得力的谈判筹码,妄求和谈而最终无果。对“塞河先发”等可能制胜之法,明谕“衅不自我开”,致使前线海军着着失机,一一废弛,回力无天。 二、福建海军舰船的武器装备与训练等总体实力,对比当时的法舰相差甚远。“船铁板厚仅五分,多系木壳”,“分操向无定期,合操亦无定法。举各船形布各口,养而不教”。“以小船当其铁舰,以偏师当其全军,以未经战阵之管驾学生当其狡黠素著之将领”。名为海军舰队实为海防军船队的福建海军,以木壳对铁甲在海上同法舰硬碰硬,无恃有恐、落后挨打乃至粉身碎骨的命运早已注定。 三、福建海军孤军作战。南北洋统领畏惧同法舰交锋,推诿观战,不拨援船。参战福建海军舰艇商船仅11艘(商船2,木壳小艇1,钢壳小艇2,二等木壳巡洋舰1,三等炮舰5),船小势孤,呼无援军,难逃十战九输的败局。 一八八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一时五十六分发生的马江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后遭遇的第一次大海战,以福建海军的全军覆灭而告终。其战败的原因固然多多,诚然,上述第一条是最主要的原因。甭庸置疑,马江海战福建海军的战败,是因慈禧和李鸿章对法外交和海防策略的失败而败,其应负马江海战失败的主要责任。正当马江海面战云翻滚一触即发之际,闽浙总督何璟对马江前线迟发了开战照会的电报,是马江战败驻闽五大官员中最大的失职者。 马江战败后,昏庸的慈禧竟将时任船政大臣的何如璋与福建海疆会办大臣张佩纶同谪河北张家口宣化军台三年。《何如璋传》一书的作者,苏州大学历史学家俞政一针见血地指出:“朝廷为了转移社会舆论的压力,为了维护自己在臣民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就在左宗棠、杨昌浚澄清许多不实之词后,仍坚持将何、张发配充军。就这样,何如璋成了专制朝廷的替罪羊”。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陈贞寿教授新近考证的,马江海战中的张佩纶、何如璋都主张先发制人,长期以来民间及官方对他们的“丑化”,没有史料依据,他希望——还历史真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