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在传承创新中积淀文化软实力

[复制链接] 0
收藏
3
回复
96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3-28 09:0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叩开厚重的历史之门,客家先民越过千山万水,辗转迁徒,在赣州停下脚步。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从这里远迁八方,播衍世界。
这片神奇壮美的土地,孕育了许多本土特色鲜明的文化。
这里有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葩——600多座赣南围屋,有被学术界称为中原唐宋时期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方言,有从宋代沿用至今的城市排水系统——福寿沟,有中国堪舆文化第一村——三僚村,还有赣南采茶戏、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信丰古陂“蓆狮”、石城灯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共有各级“非遗”151个,内容涵盖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类别。赣南围屋结构精巧,布局合理,风格独特,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被建筑学家们誉为民居建筑史上的奇迹,并被列入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里文化资源富集,尤其是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积淀厚重,特色鲜明,具有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近年来,赣州不断挖掘文化基因,突出重点、创新方法,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城市文化魅力。
这里精心打造了《八子参军》《山歌情》《快乐标兵》等一批以赣南采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现形式的文艺精品,并荣获“五个一工程”奖。这里策划筹办了中国(赣州)国际脐橙节、苏区精神研讨会、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等一批知名节会、文化活动。这些文化品牌如同一根红线,将外界眼中关于赣州的零碎片断串联成立体的赣州城市文化形象,使赣州文化从“深闺”款款走向世界,让世界近距离、新视角、全图景了解赣州。

签到天数: 4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09:10:02 | 只看该作者
这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新服务运行机制,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赣州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村、红色文化村、生态文化村等特色文化新村;大力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让全市人民沐浴在公共文化的春风暖阳里。
这里深入挖掘红色、客家、宋城、生态、脐橙、矿业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促进了涵盖报刊出版、影视制作、印刷包装、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和艺术培训等领域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借助深圳文博会、厦门文博会等平台,加强文化产业招商力度;全力打造赣州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赣州动漫产业基地、赣南红色影视基地、赣州民间工艺创意基地;扶持发展赣州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一批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其中,赣州包装印刷产业经历了“井喷式”的增长:从2008年的产值2亿元到2012年的100亿元,短短4年,占据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半壁江山和全省印刷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的新增长点。
放眼未来,前景广阔。《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文化部办公厅印发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文化事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积极支持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给予政策倾斜及扶持,并初步同意出资建立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日前,文化部已批准赣州建设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大力推动赣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赣州由此成为全国唯一的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于一身的城市。(任简 黎桥洲 记者谢东琳 胡怀军 杨院勤 刘青 见习记者刘海锋 文/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板凳
发表于 2013-3-28 10:24:13 | 只看该作者
好宣传。赣州积攒了厚重的客家历史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地板
发表于 2013-3-28 17:17:16 | 只看该作者
600多座赣南围屋,安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