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安东南 王潮原打算向西进军,跋涉到蜀地去保护唐朝皇帝。当时的泉州刺史廖彦若横征暴敛,残忍无道,百姓将士不堪忍受,但无法反抗。在王潮经过泉州时,泉州军民派张彦鲁为代表,请求他驱逐廖彦若。当地百姓也来犒军,恳求王潮为他们除害。泉州当时已是福建的一座大城,而且是良港,海上贸易发达,地方富庶,王潮顺应民意,领兵包围泉州城。廖彦若死守泉州,一时难以攻下。一年之后,王潮终于占领了泉州,处死了廖彦若。福建观察使陈岩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入主泉州后,王潮收编守军,减轻赋税,受到军民拥戴。 当时主政福建的陈岩在临死之前,想让王潮代他主持福建军政,但被其妻弟范晖夺取政权。王潮不承认范晖,命王审知进兵讨伐。王审知亲临前线,指挥将士决一死战。围城一年,福州城内粮草已尽,属将杀了范晖,开城投降。王潮将官署搬到福州,又礼葬陈岩,厚待其家属,其言行又赢得了福州的民心。占领福州后,王潮已经有了福建五州,唐昭宗任命他为福建观察使,承认了他对福建的控制。 王审知被命为副使,他不骄横又很有度量,而且在统一全闽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这使王潮对其异常信任器重。王潮病倒后,没有让儿子主政,把军政大权交给三弟王审知。不久唐朝廷在福州建威武军,任命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封为琅邪郡王。朱温代唐自立,封王审知为闽王,此即“开闽王”的由来。当时中原大地,群雄割据称帝,但王审知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未曾称帝。即使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阻挡进贡通道,他也让人由海路到达山东再到开封,没有间断。王审知统治福建期间,自奉俭约,为政以德,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修筑道路,访求民隐,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因而在五代,中原各地战乱频,残破不堪,而东南海陬蛮荒,经王氏开发后变成了“海滨邹鲁”。由于王审知在开发闽地上的杰出贡献,他被尊为“开闽王”、“开闽第一”。 历史功绩 三王入闽,带来了中原黄河流域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促进了闽江、晋江、九龙江流域经济、文化、海交、外贸、城建等方面的发展,时至今日的闽台文化与当年三王入闽后的贡献密不可分,形成了今日中华文化中的子文化。历朝历代福建主政官员对三王的历史性功绩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宋太祖题额“八闽人祖”,故郡号为“开闽”,而成为闽、粤、台始祖。直至清朝,福建官员在除夕、清明等节日里,都要到“闽王祠”拜祀开闽王,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今日福州城南立林则徐塑像,城北立白马三郎王审知塑像,这都是福建人民对王审知、林则徐所做贡献的认同。 王家老二王审邽(gui) 我的家乡在泉州罗溪,罗溪赖氏和德化部分乡镇赖氏的先祖孝先公,曾经在“三王”之老二王审邽麾下任过“榷货”一职(主管港务船务海运进出口贸易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海关关长兼外贸公司、海运公司总经理,唐宋时期泉州为东方第一大港,任此职位非比一般),因此对于当时长期治理泉州的王审邽,必须作一介绍。 王审邽,(858--904年),字次都,光州固始人。审邽随兄渡江南下入闽进来到泉州(886年)后,协助兄长王潮治理泉州七年,后任泉州刺史达十二年。 王审邽“为人喜儒术,通《春秋》,善吏治。”他主政泉州十二年,始终将儒家的仁政思想作为其施政取向。上任之后,他便把关注民生作为头等大事加以认真对待。他继续奉行大哥王潮治泉期间实行的“招怀离散”政策,遣人将背井离乡的泉州籍流民陆续召拢回乡,凡从外地返泉者均借给其耕牛及犁耙等农具,帮助和鼓励其到小溪场(今安溪县)、归德场(今德化县)等山区开垦梯田,重事农桑,发展经济。对房屋损坏不能栖身者,还协助他们修筑住宅,使之安居乐业。这些政策举措,体现了儒家倡导的民本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泉州的农业生产,使这些原来荒芜的山区“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既保证了官需民用,又增加了地方的财税收入。 王审邽十分重视人才。主政泉州时,他创设招贤院,成为中国历史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举措。唐末,中原混乱,战争频仍,人民苦不堪言。而在王氏三兄弟治理下的福建,经济相对繁荣,社会安定,与中原地区民不聊生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照。于是,中原公卿士族遂相继入闽避乱。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使之为闽地发展服务,时任泉州刺史的王审邽便毅然作出了设立招贤院的决策,并派其子王延彬具体运作建院事宜。 《十国春秋·武肃王审邽》:“中原乱,公卿多来依闽,天复二年(公元902 年),王审邽遣子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弘文馆直学士杨赞图、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及郑璘、郑戬等,皆赖以免祸。”先后出入该院的名士还有秘书省正字徐寅,右拾遗户部员外郎、京兆府参军翁承赞和太学博士倪曙等人。 五代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当时,闽属偏隅之地,其文化较之中原地区相对落后。诸多文人名士从中原来泉州后,在招贤院内切磋学问,进行文学创作,使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泉州乃至福建迅速传播,促进了福建及闽南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据统计,泉州招贤院的文人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诗篇,被收入《全唐诗》及其他诗集的即达340余首。至此,尚文之风在泉州蔚然形成,“童蒙诱掖,学校兴举”,泉州因此获得了“海滨邹鲁”的美称。这一风气的形成,奠定了泉州的文化底蕴,致使大批人才联袂而出。五代时,泉州中进士者6人。延至宋代,泉州中进士者就达862人(特奏名480人除外),其中五代至宋代,泉州先后有4人中状元;有8人位居宰辅之位。这一现象,在全国各州府中是极为罕见的。这些人才的迭出,与王审邽父子创办招贤院,使泉州形成好学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 王审邽还笃信释老之教,崇信为善纳福因果,在经济发展同时,舍财修建大量寺院,著名的如城西隅清果院,供租谷二十余石;金地院,在晋江兴贤里(今紫帽镇),有寺产田地六百余亩。乾宁四年(897年)十一月,王审邽重建开元寺,佛殿、钟楼、经楼落成。开元寺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祗。其两旁是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他还大力修建道路、桥梁,便利行旅。 王审邽墓葬位于泉州市区东郊凤山之麓、草邦水库西北侧,距水库北岸约二、三百米。因王审邽墓陵在此,故又名“皇积山”(皇者天皇,积者勋绩)又称“皇绩山”。1998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10-25赖启明于息县名扬大酒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