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烛光 于 2012-10-19 21:21 编辑
《常常感动于父母的惜物》 惜物是父母辈那一代人固有的美德。常常感动于他们不会轻易浪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物品,不会浪费金钱,不会浪费时间,甚至不会浪费生命……节俭自己,才能行善别人。你得有,才能给予,才能付出。 小时候,只从父亲洗菜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父亲很爱物惜物,别人洗菜总是用双手搓,搓用力了有时都洗烂菜。而父亲总是一片一片地洗,慢慢细细地洗,深怕洗掉了叶绿素,流失了营养素。
现在生活好了,物质很丰富了,父母依然爱物惜物,如:有朋友送了生木薯给我,我没空去弄来吃,就转送给父母,他们很高兴,说很久没吃过木薯了。他们除了取一些来当天煲汤之外,父亲把剩下的木薯剥掉皮,洗干净,再切成一片一片的,放到米丝筛上,再搬上八楼天棚顶上去晒干,保存好,供需要时取出来煲汤。我送的南瓜,他们连着皮一起煮来吃,我说干吗南瓜皮都不剥掉? 他们说皮更有营养啊!常常感动于父母依然这样爱物惜物!
从父母的这些举止,我分明体会到这是一种修养、一种特有的情操:爱物惜物。依然记得小时候他们教育我们“要晓得东西金贵”!对“粒粒皆辛苦”的收获,他们理所当然地怀有不可名状的深情厚谊和具有爱物惜物的情结。在父母眼里,一瓜一果都是放着光的吧。对每一个黄瓜、茄子、毛豆等都保存有敦厚目光的温度,怎能不爱惜珍惜呢! 宋代大儒朱熹有“人若爱惜物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之语。是的,在造物主的眼里,人物皆贵,唯一的不同是,物选择沉默。因此,人更应具有“厚德载物”的使命及情怀,即视惜物是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粒米、一枚果也应发挥功用。父母是深谙此理,一直在躬行其道。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收藏着父母“捡饭入口,拾米入袋”的记忆? 饭桌上,只要有米粒掉落,本能地捡拾入口;场地上只要有谷粒遗落,极快地捡收于袋:“不弃一米”之举是对谷物施以的最高礼节吧。不忍丢弃一粒白米,这绝非吝啬,这是一种干净而高贵的情怀。 每当看到或听到父母这样做,我都不觉肃然起敬。物的最大欣慰一定也是人的知音吧。
真心惜物的人,都明白物亦有“物格”吧,有物作为“体”的庄严与美丽,遂起敬重之心,用对待君子的礼节去尊重它,使物尽其用,正是通过这种“不抛弃不放弃”的怜惜之举赋予“物”以人格,物我皆肃然起敬,遂相看两不厌,不辜负造物主的一片深情。
居家过日子,父母总是珍惜一饭一粥。人对物有情,则物对人必有意,人物终为知己。古之圣贤强调惜物惜福,惜物,才能成全慷慨。物我两情相悦,这样的人生真是快乐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