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河流域客家美食的特色初探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45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8-3 16:1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客家女子 于 2012-8-3 16:14 编辑

      沙溪流域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全长328公里,集水面积11793平方公里,占闽江流域总面积的19.33%,全年不发生干河、断流和冰封现象。境内“八山一水一分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物产丰富,生活便利。  

      沙溪流域两岸先民绝大多数是来自古中原汉人。汉晋时局俗称“乱七八糟” :“乱七”即汉景帝时的“吴楚七国之乱”,“八糟”即西晋末的“八王之乱”。 因战乱,中原汉人南迁沙溪流域避居。沙县地域最早在沙源地南乡建“沙戍”,为军队驻守单位;东晋义熙元年设置沙村县(即今沙县),管辖范围即沙溪河流域,即今天的宁化、清流、明溪、永安、三明(三元区、梅列区)、沙县等地,为客家人祖居地之一。沙县小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实属源远流长的中原汉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南迁汉人来此避难生息,同时带来了中原生产、生活传统及面食饮食风俗,并与土著民的米食习惯相结合,丰富了饮食品种同时,沙县饮食文化的形成,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沙县历史上以特产丰富著称,稻、麦、豆类为沙县的三大物产,加上高梁、玉米、小米、芝麻、花生、薯芋等杂粮和猪、牛、羊、鸡、鸭、鹅、兔等畜产品,青、草鲢、鳙、鳅、蟹、虾、螺、蚬等水产,麂、獐、狸、猬、笋、菇、耳等山珍,为沙县饮食业和小吃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沙县小吃以其风味独特、荤素相宜,清淡养生,品种繁多,经济实惠而闻名遐迩,人们将沙县誉为“小吃城”、“美食城”。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6:14:10 | 只看该作者
      沙县小吃品种丰富,呈现出明显的客家地域特点,吸引各地来客,大体分为两大流派:一个是以城关为代表,在客家文化的基础上,受福州、厦门等沿海地区饮食习惯影响,制作精细,口味清鲜淡甜,主要品种有扁食(又叫面食、扁肉)、烧麦、花椒饼、鱼丸、豆腐丸、烫嘴豆腐、烤豆干,调味用豆豉油,独具特色。一个是以夏茂镇为代表,客家饮食文化的特征特别明显。原料以米、薯、芋等为主,制作比较粗放,口味咸、辣、酸、肥、浓、熟,除著名的夏茂牛系列60多种佳肴外,还有冬酒、水酒、腊鸭、芋包、甜烧卖、豆腐包、滚粉豆腐丸、豆腐脑、米冻皮、金钱蛋、灯盏糕、油糍、芋头粿、米粉肠、米浆猪血、蛋冻、蛋角等几十种风味小吃,夏茂人近年来发扬客家“团结奋进敢于拼搏”精神,大胆走出山门,到福州、厦门等外地开发市场,经营沙县小吃,闯出了名气,促进了夏茂经济的发展。  本文试从夏茂饮食习惯与小吃入手初探沙溪流域客家饮食文化。
  一、 沙县小吃与中原的深厚渊源与文化内涵
  不起眼的小吃包含着数千年的文化密码。虽然在祖国的版图上,沙县的位置偏离中原很远,位处东南一隅,但这并不影响它完好地保留了中原汉族的许多传统饮食,所以,沙县小吃被称为中原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
  中原汉族的饮食文化传播到沙县,自然同中原汉人大规模人口南迁有关。根据族谱调查,沙县境内各姓居民,无一不是中原各省汉族的后裔。来自古代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各地的汉人迁居融汇沙县,使沙县成为古中原汉族饮食文化的汇集地。沙县小吃既深蕴古中原汉唐文化遗韵,又受古代福建原居民(古闽越族、畲族)的饮食习俗影响。当地人采用南方当地盛产的稻米、杂粮薯芋制作出各种各样小吃食品,满足先民农业节气、传统节日以及日常婚嫁、丧葬、祭祀、宗教等各种礼仪活动的需要,使创于先秦汉晋,盛于唐宋明清的沙县小吃,至今有不少品种还保留着古老的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6:15:12 | 只看该作者
     近年来在沙县隆重推出的“沙县板鸭”,便是极其古老的汉族传统食品。“沙县板鸭”的地道叫法是“沙县腊鸭”。腊制肉类食品,统称腊肉,在中国由来已久。腊肉的本义就是在腊月制作的干肉。早在周朝,朝廷就设有“腊人”这一职务。其职责是掌理加工干肉的事务,干肉的制作过程是:把桂(香料)和姜切碎撒在肉上,用盐腌渍,最后晒干或烤干(见《周礼.官冢宰第一》、《礼记.内则第十二》)。沙县腊鸭的传统做法,同以上所述大致相同,只是在配料上略有增减,烘烤的方法也更讲究。
    
      沙县的“酒酿”、“新沉红”、“冬酒”,也可在《周礼》中找到出处。《周礼》将酒分为“五齐三酒”,“五齐”指的是未经过滤的五种薄酒,其中的“醴齐”......一宿而熟、其味稍甜,分明就是沙县人所称的“酒酿”。“三酒”为三种过滤去糟的酒。临事而造的酒称为事酒,沙县城关、夏茂当年酿制当年饮用的酒可称为事酒;冬酿夏熟的酒称为昔酒,酿造时间长于昔酒的称为清酒。沙县民间尚有称家酿酒为昔酒的。《沙县志.物产》记载:夏茂酿造的酒有“长水、短水”之分。长水酿造时间较长,短水即酿造时间较短,同《周礼》中记载的“昔酒”、“清酒”一样。
    
      以味道鲜美而遐迩闻名的沙县面食和豆腐,也非沙县所独有,都可以在汉民族食谱中找到出处。沙县豆腐“点浆”不用石膏或盐卤,而用隔夜的老浆水,所以沙县的豆腐又白又嫩,这并非沙县所独创,豆腐的发明地安徽淮南八公山,正是用老浆水点豆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6:15:49 | 只看该作者
二、夏茂饮食原料以粮食为主,辅以薯芋杂粮。  
      夏茂人饮食原料虽然种类较为丰富,但主要还是以粮食为主要原料。平时生活多以大米(籼米)捞干饭和煮稀饭为主食。大米(籼米)捞干饭,夏茂人叫“洒饭”。多在春耕夏收农忙时食用。贫者多以米熬稀饭,沙县人叫“煨粥”。粥又有“稀饭”和“厚粥”之分。“稀饭”如汤;“厚粥”米粒糜烂可堆起(闽南人叫“糜”)。在日常生活中,家庭主妇将米下锅中加水煮开,米粒涨发,大部分捞起做为饭(生饭),放饭甑中炊熟;余下仍放锅中再煮片刻,作为稀饭当早餐。如全部捞起作饭,余下饭汤加虾米咸菜煮汤配饭(俗叫“炣饭汁”),仍不浪费。一般强劳力吃饭,老人、妇女、小孩吃稀饭。农闲时节,均吃稀饭,但一般是吃“厚粥”,困难时,还要掺入薯芋(番薯、番薯丝、菜芋),以节省粮食。这与夏茂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首先他们耕作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其次,夏茂一般贫苦农民历史上因经济困难,无钱购粮,长期粮食不足,即使比较富裕的大户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熬成的粥“吹去一层浪,喝来一条巷”,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分;再次,客家人多居住山区,山区草木多,养成了不惜柴木的习惯,即使夏茂因资源缺乏(民间有三长三短的说法:三短即筷子短、柴火短、板凳短,说明资源缺乏;三长即葫瓜长、丝瓜长、黄瓜长,说明土地肥沃),但因历史原因,夏茂人仍然不惜柴火,且他们觉得食物烹得越够火候越香。


  夏茂番薯味甜多水份,品种有“金瓜红”(外皮呈黄色,内呈金黄色)、“番薯白”(外皮桃红色,内呈乳白色)等,除生食、熟食(蒸、煮、烤)外,还切片、丝晒干,留着与米饭同炊食用。同时还将番薯加工成粉丝、菜芋加工成风味小吃芋包、芋头粿、芋头丝饼,成为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6:16:19 | 只看该作者
三、夏茂饮食结构以素、粗、杂为特征,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并行的食物。  夏茂人受周围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影响,饮食结构以素、粗、杂为特征,选料讲求野生、家养、粗种的食物,即没有污染的“绿色食品”;二是烹调方法采用蒸、煮、炖、烧等居多,不破坏食物营养与纤维;三是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一般用生葱、熟蒜调味。此外,夏茂菜特别是汤羹中不少具有滋阴降火、清肝明目、壮腰补肾、养颜益气的功效。
  先说吃素。夏茂虽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但多为农副产品,一般百姓收入不多。过去老百姓除了过年过节或有宾客临门,日常生活很少买肉或宰家禽家畜,只有家中杀了猪或农事繁重季节到墟上买点肉,才能打打牙祭开开荤。杀猪,一年之中不过一二回;到墟上买肉,一月之内也不过一二回或三四回,而且斤两也极有限。这可难煞了家庭主妇,既要留一点作款待宾客用,还得留一点肥肉稍擦一下锅壁煮菜(夏茂人戏称“在锅中画十字”),其剩下的肉,上有老,下有小,须怎么做,才能合家欢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结果,家庭主妇本人往往只能喝几口汤。留下煮菜的那块肥肉甚至只能在烧热的锅壁上擦擦而已,使菜不至黏锅为度。这样,貌似吃荤,其实还是吃素。
  那么,为什么不用植物油呢?这是因为植物油并不比肥肉便宜。过去客家食用的植物油主要是山茶籽油和菜籽油。其主要用途一是用来平日点灯以奉祀祖宗和诸神,也有的点灯用桐油;二是用来庙会时炸浆糍(灯盏糕)敬神;三是用来款待宾客或亲友送礼回篮子。自己一般是舍不得吃的。在无荤可吃的情况下,不要用油又容易下饭的菜肴,只有两个:一是豆腐,二是冬寒菜(葵菜,沙县人音讹为荠菜。四川、湖南人叫冬汗菜)。在夏茂镇每个村几乎都有人会做豆腐。而且豆腐食用方法非常简单方便,或生浇豆豉油(酱油)、或只用少量植物油煎、煮、炸、焖、烧均可。葵菜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也是穷苦百姓的日常食品,煮葵菜不要用油,将菜下锅用开水加盐、碱煮熟即可食用,滑嫩可口,极易下饭。在夏茂,几乎家家都会煮葵菜。毛泽东在困难时期到长沙曾指名要吃“葵菜”(湖南、四川叫冬寒菜、冬汗菜),除了怀旧外,不要用油也有很大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6#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6:16:57 | 只看该作者
      再说粗杂。夏茂群众饮食一般都不大讲究,吃的比较粗,也比较杂。把原料洗净就下锅,煮熟下盐、辣椒、醋即可,所以口味上偏重咸、辣、酸、肥,这也有历史上的原因。过去山区交通不便,日常经济收入少,缺乏购买盐油的钱,但食盐又是人体所不可缺乏的营养物质,一旦缺盐就体乏无力,不能保证生产过程的人体消耗,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多吃盐有力气,养成喜吃咸味习惯。同理,由于食盐不易买到,就用吃辣、吃酸来代替。所以夏茂人制作的沙县小吃也较粗放,在吃的口味上,偏重咸辣酸,形成独特的风味。另一表现是爱吃牛肉和牛杂。沙县人经常形容说“夏茂人三天不杀牛,会造反”。说明夏茂人在吃牛肉上的习惯和重要性。据统计,夏茂风味小吃牛系列有60多道菜。习惯上一桌牛宴席要从头吃到尾。如:烧牛头、卤牛舌、卤牛耳、炒牛喉管、卤牛肉、拌牛百叶、汆牛肚边(仁)、激情健身球(牛睾丸)、烧牛皮、赛熊掌(牛蹄)、烧牛尾等等,民间宴席中也必上一二道牛菜,近来夏茂人经营牛宴馆,每天生意盈门,热闹非凡,很受欢迎。


  吃杂上,表现为喜吃牛、猪、鸡、鸭的内脏(北方人称下水)。过去要逢重要客人或节日,才有宰杀牛羊和鸡鸭,平时就难得吃到荤味。所以,对牛羊鸡鸭的内脏也不肯轻易放弃,而是想办法加工成各种美味,既可自用,又可以待客。如:牛肉干、米浆灌牛肠、米浆灌牛肺、米浆灌猪肠、米浆灌猪血等等。同时,夏茂人聚族而居,一家杀猪,全村人吃猪血,一头猪有多少血?所以夏茂人就将猪血米浆灌入猪肠或牛大肠成为小吃,或者将猪血冲入米浆中,凝固后划成几大块,分别送给亲戚朋友,让大家分享。
  夏茂人的顺口溜:“牛肉干,牛肉干,既好吃,又好吞。”就是形容他们喜欢吃牛肉干的快乐心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7#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6:17:35 | 只看该作者
      四、夏茂冬酒与客家酒酿。  夏茂人饮酒是普遍的。男女老少都会饮酒。有时还以酒代茶,在盛夏时普遍饮用。至于逢年过节,喜庆寿诞,饮酒豁拳,满面酒气薰蒸的样子,就更不要说了。但是,夏茂人饮的却不是白酒,而是用糯米酿制的黄酒类的冬酒和水酒(宁化人的酒酿和连城人的涮酒也是同类产品)。这种酒,几乎家家户户都会酿制,且一般由女性承担。酿酒技艺如何,成为衡量一个家庭妇女是否能干的标准之一。
  夏茂饮酒的普遍性还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习俗和生产习俗上。夏茂过去是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要应天顺时,遵循节气变化。要保证风调雨顺过去只有祈求菩萨和神仙,所以对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节气和菩萨诞辰是十分重视的。每逢是日,一般都要做点风味小吃,请亲戚朋友来喝酒,以示庆贺。同时,夏茂人还爱摆各种各样的宴席,把摆筵席宴宾客称之为“做酒”。在夏茂人心目中“做酒”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人生仪礼的酒:如小孩出生三日的“做三朝”、满月的“做满月”、周岁的“做周岁”;老人诞辰的“做生日”、“做留须”“做堆(戴)冠”;儿女婚嫁的“嫁妆酒”、“暖轿酒”、“结婚酒”、“回门酒”、“三朝酒”;丧事的“入殓酒(正棺酒)”、“出殡酒”、“酬谢酒”;还有社交的“子女毕业酒”、工匠学徒“拜师酒”、“出师酒”;建房的“上工酒”、“上梁酒”、“乔迁酒”、“收工酒”;生产的“插秧酒”、“薅田酒”、“开镰酒”、“吃申(古代人逢农历六月第一个申日,即举行庆祝新粮即将收成或登场的酒宴,音讹为“吃新”,)酒”等等。而且他们还喜欢猜一种叫“请福寿”的拳,即每猜一次拳要叫“请福寿”为帽头,再猜,实际上是一种讲江西“文言官话”的江西拳。说明他们祖先是从江西过来的,呈现一种非常有趣的酒文化现象。
  夏茂人制作黄酒的主要种类有:
  冬酒:一入冬令季节,即可酿造酒娘糟,原料有糯米、百草曲(据传其酒曲种源自畲族,主要成分是草药,家传秘方,秘不示人)、优质醴泉水等。装入酒坛密封,勿泄酒气,至翌年四月,酒娘糟仍不会变质。此酒色泽澄黄,呷入口中,略有粘稠感,芬香醇和,甘甜隽永,久贮不变质,有滋补健身之效,是老人及产妇的上等饮料。目前,夏茂镇已有数家冬酒厂,以茂溪牌为最有名,并有易拉罐包装产品应市。
  新冬红:沙县话讹为“酸冬红”。原料有糯米、红曲、优质醴泉水等。一入冬令季节,即可酿造。《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新冬红酒冬季制作,酿至春节时,启开缸盖,但见酒糟下沉,即可饮用。春节期间,亲友相见常互相热情邀请“某日到我家喝‘新冬红’去!”谓之“请春酒”,有的要一直请到元宵后才能请完。此酒色泽红中现青绿色,红色的酒糟糯米粒时浮时沉,酒气浓郁,芳香可口,含乙醇35%左右,多用于招待宾客。这是嗜酒者最喜欢喝的酒,多饮则易醉,且醉而难醒。因主要原料糯米易糖化,糖性发粘,故后劲大。内行者多温热来喝,称热酒易醉易解。新冬红到春节过后,天时转热,则易发酸。需经加上石灰过炖,方可久存,即为市上供应的红酒。如用红酒为原料代替水做酒基,就成了闻名遐迩的沙县“玉露酒”。
  水酒:水酒为暑热天饮用的酒,又称白酒。原料有糯米、白曲、优质醴泉水等。酿制时间短,只需二三天,即可饮用。此酒含乙醇低(4℃),且价格低廉,每斤只需1元钱,极受妇孺欢迎。城区民间小吃街大热天,常用夏茂水酒相配小吃烤豆干,备受顾客赞赏。
  夏茂人的制作黄酒的主要用途是:
  飨客,礼品,筵席“主角”(习惯上筵席中的菜肴质量差一些没人说,酒差就说不过去),滋补,调料,祭祀。即使现在啤酒、白酒盛行,黄酒也没有失去其重要作用。
  夏茂人喝酒时喜欢猜拳,其猜拳喜欢猜一种叫“全福寿”的拳,即出拳时双方应先同时叫“全福寿”,再各叫:“一定高升”等带码的字,如“哥俩好”、“三桃园”、“四季发”、“五经魁”、“六禄连”、“七个巧”、“八匹马”、“九快发”、“满堂红”等等。据说夏茂人的拳也是从江西传过来的,所以叫拳时用的是江西的方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8#
 楼主| 发表于 2012-8-3 16:18:13 | 只看该作者
    五、夏茂小吃喜粿、米冻、粳籼面、芋包  夏茂过去是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结构的镇,社会生活风俗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民间一到节气和有关神仙、菩萨生日,老百姓常常要有所庆祝,其中之一就是做点小吃过过节。民间常常说“夏茂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原料就是家里有的粮食,人们形容说“摩(没有)米过顿,有米磨烂”。把米磨一磨,就做成了“喜粿、米冻、粳籼面(米冻皮)”,把菜芋煮一煮,就做成了芋包。既可供神、又可馈赠亲友、也可自食,因此夏茂小吃品种特别丰富。其中米制品喜粿、米冻、粳籼面是最出名的品种。
  ⒈喜粿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风俗,夏至在沙县没有什么风俗,而是立夏家家户户都有做喜粿的风俗。喜粿用籼米磨浆制作,以赤(红)米制作质量更佳。其做法与做米冻相似,唯加水量较少,米浆加碱加盐放锅内边加热边搅动(旋转),使米浆淀粉迅速膨胀糊化,又不会“粑锅”糊底。待淀粉与水充分结合糊化,不见生米浆时即趁热舀出,手中抹油将米粉团抓出一小块,包入糟菜与虾米韭菜等,双手一合即成喜粿。如不包馅拍成小圆团即称喜粿团。传说喜粿团源自战国时孙膑与庞涓斗智的故事,孙、庞本同为鬼谷子的学生,庞涓艺成下山任魏国大将,孙膑后下山投奔庞涓,庞涓见其师兄才能比他好,遂进谗言,魏王将孙膑下入大牢,并砍断孙膑膝盖骨,后被孙膑知道内幕,即装疯避祸流落街头,庞涓派人监视孙膑,孙膑的门人为救他,将米磨浆制成喜粿团投掷孙膑,喜粿团又黑又难看,孙拣而食之,避开了庞的监视,逃至齐国以“田忌赛马”被齐王拜为军师,后以“围魏救赵”屡破魏军,败庞涓于马陵道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喜粿这一美妙的食品。此小吃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即江浙一带和少数民族的乌米饭。后有人又加以改进,包上馅,成为人人欢迎的喜粿。其实此时正值农事大忙,喜粿制作方便,又耐饥,成为农民下田中耕时最好的快餐食品,而一代一代沿袭下来,为沙县小吃增添了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                   
  2、米冻
  米冻是夏茂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家常小吃。籼米磨浆加碱加盐放锅内边加热边搅动(旋转),使米浆淀粉迅速膨胀糊化,叫“旋米冻”,(曾有余姓女者不知旋的意思,在各种旅游文章上取其音叫“写”或“泻”米冻,变成沙县泻米冻,实是大谬,谬种流传至今),待淀粉与水充分结合糊化,不见生米浆时即趁热舀出,装入大碗中冷却,一般一斤籼米可制作出5斤米冻。成品可煮、可炸、可煎、可凉拌浇汁食用,为沙县城区与夏茂民间搬家乔迁时亲友必送的礼物。亲友在米冻上贴上红纸剪的喜庆花纹与新碗筷一起送给搬家者,祝愿东家新房子房基牢固,此俗至今长盛不衰。
  3、米冻皮
  夏茂人叫粳籼面,城关人叫米冻皮。系用籼米与熟米饭搅拌磨浆。锅中加水烧开,上放一马口铁制作的粉盘,先将粉盘蒸热,第一次擦少许油(以后蒸可不必再擦),用勺舀一勺粉浆放入盘内,双手迅速上下转动盘子,使粉浆均匀布满盘底,然后放入蒸锅内的木架上,盖好,旺火大蒸2分半钟,即揭盖取出,稍冷后,用竹签沿盘边划一圈,并将粉皮挑起一角,拨到碗里,浇上泥鳅汤、辣椒、蒜末、韭菜段等调味汁,即可食用。成品白、嫩、滑、韧,深受人们喜爱。而在沙县城关,却喜欢浇上豆豉油等调味汁食用。沙县米冻皮与陕西省户县秦镇米皮制作工艺大体相同,可见沙县小吃源远流长。
  4、芋包
  用杂粮做的小吃夏茂最出名的是芋包,夏茂人昵称“芋包仔”。因他们做的芋包个小,一斤芋子可以做60个以上。夏茂地处沙县西北,为闽中重镇,土地肥沃,盛产薯芋,客家先民以芋代替面粉,做成包子、饺子形状,供农事节日或祭祀用。早期芋包主要原料为“蕨粉”,所以,城区把芋包成品叫“蕨粉芋”,系用野蕨根放石臼舂烂洗粉,成品有天然香味,但色泽较黑,且产量低,成本高。60年代后,木薯大量种植,芋包原料也改用木薯粉,成品色白,有咬劲,受到群众认可。沙县夏茂芋包做工细、配料精、捏制成三角形,可先煮后拌食(习称芋包)或直接煮食(习称芋饺)。成品嫩滑软韧、清香可口,极受群众喜爱。沙县芋包曾在三明市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做剩的皮坯可搓成小指粗细,两头尖的泥鳅状,加各种调料煮汤称“芋鳅”,亦受食客欢迎。2000年9月5日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乐相森与林霞一起制作的沙县芋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国烹饪协会第二届“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六、夏茂宴席与拣食物包
  夏茂民间宴席原以“缸(大碗)”为容器。视宴请内容分别为“五大缸”、“八大缸”、“十大缸”。解放后,才有热炒菜出现。其菜肴亦多以畜禽原料为主,尤喜牛肉。加工方法多为蒸扣,数量多,出菜快。高级宴席如请亲家、亲家母、请新郎等,还要配以茶点,其中以甜烧麦为最出名。宴席上对因各种原因未能出席的客人,座中还要推举一人,为其拣菜。即每出一道菜,拣一两块干的菜放到一专用碗中,席终用手帕包上带回家,给末能出席的客人食用。民间谓之“拣食物包”。其俗源自古时敬老习俗。《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颍考叔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就是说,郑庄公赏赐颍考叔酒食,颍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一边,舍不得吃,郑庄公问他,他说要带回家给母亲吃。所以至今夏茂人宴请客人,客人如因意外原因,未能到席,东家就要为他拣食物,请人送到他家去,让他全家也能分享东家办事宴席的美食。
  夏茂是沙县的第一大镇,其小是是沙县小吃的缩影,以孔窥豹,以上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沙县客家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乐相森)
  参考书目
  1、《客家文化丛书》共10册,谢重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7年第二次印刷。其中重点参考了《客家方言》、《客家饮食文化》、《客家源流》、《客家服饰》、《客家礼俗》等相关章节。因多次搬家,原书已经流失。
  2、《福建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谢重光编著。
  3、《福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李如龙著。
  4、《福建文史丛书》《嘉靖重修沙县志》[明]叶联芳等著,福建省文史研究院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9#
发表于 2012-8-3 18:21:0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分享客饮食文化哦,收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6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10#
发表于 2012-8-4 20:18:14 | 只看该作者
太过瘾了,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妹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