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不太会,只有继续转载文章

  [复制链接] 0
收藏
4
回复
245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97 天

连续签到: 1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6-26 13:5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繁荣梅州论坛,特转载文章一篇:

高考天问:一个考试为何让人癫狂和痴迷2012年06月26日06:42   新快报   易哲

——湖南经视《钟山说事》重炮高考

湖南经视《钟山说事》节目一段“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上火了。仅微博认证网友“熊出没or一枫”一个账号贴出这段视频的微博,就在短短几天内被疯狂转发40多万次,评论逼近7万条。

今年高考刚刚结束了,萦绕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让你感动让我心酸的事儿——

1

一个考试真的这么重要吗?

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们觉得冲马桶的水响都是一种罪过,为除蛙声甚至不惜荼毒一池青蛙的性命;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家长自发把路过的车辆拦截,把骑自行车的市民强行拽下,甚至不惜和路人多次冲突;我不知道一个考试能有多么重要,能让父母强颜欢笑,隐瞒亲人去世的死讯,甚至不惜让孩子错过与妈妈爸爸最后的诀别;我不知道一个考试究竟有多么重要,为了走进考场,甚至不惜让孩子无奈地离开倒在血泊中生死未卜的妈妈;我不知道一个考试有多么重要,能够让母亲不顾个人的尊严甚至不惜给监考老师跪下只为央求让自己迟到2分钟的孩子进场考试!

这些事情从某个角度看,人们看到的也许会是感动,但是,换个角度,钟山我看到的却是人性的扭曲,没有人情没有亲情的癫狂和痴迷!

一场考试有那么重要吗,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年年有的考试有那么重要吗?一场考试何至于让人性迷失后还在哭泣中被感动得稀里哗啦?

2

这样的高考真的公平吗?

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一个人能上北大、而北京的每190名考生当中就有一个人可以上北大,那么这样算下来,北京学生考进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

但是我告诉你,复旦比北大更狠,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274倍,是内蒙古考生的288倍!

北京大学简直就是北京的大学、北京人的大学,复旦也就成了上海人的复旦。

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践踏公平的地方保护主义!看见了吗,虽然都是高考,但是在不同的地方高考,升学的难易是不一样的。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湖南的小伙,在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当农民工,偶然间和建写字楼的设计师他们就聊上了天,没想到他们竟然都是1999年那年参加的高考,那个时候全国都是一样的考题,我们湖南的那位民工小伙子当年考了523分落榜了,设计师当年在北京考了421分上了沈阳建筑工程大学,若干年之后,命运竟然如此差异,你说这高考公平吗?那些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孩子们,你们说这公平吗?

3

现在的大学是什么样子?

根据国际高等教育权威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一个世界大学的排行榜,中国内地共有3所大学跻身全球200强,北京大学排在第49位、清华大学列在第71位。

但以所有上榜大学的总分计算,中国内地在亚洲排行第4,都排在了日本、中国香港和韩国之后,连新加坡都排在第5位,一个城市都快要赶过我们了,要知道咱们中国内地可是有将近2000所高校啊。

其中,日本总共有5所大学都是在全球200强以内,在亚洲排名第一。而在学术排行榜上,也就是研究能力方面,你知道北大排名多少吗?第168名!清华更靠后,179名!大学,这是一个国家思想界的代表,而思想界则是国家的灵魂。我们从北大落后于香港的大学这一事实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决定一所大学优劣的主要不是历史、不是生源、不是资金投入、不是地理位置,甚至主要也不是什么大师,而是管理制度和办学宗旨!

但是你看看咱们北大清华复旦的网站,根本都没什么“办学宗旨”、“大学使命”这样的条目,有的就只有自我吹捧,都是那些千篇一律的大学简介和大学历史,罗列事实而已,缺乏高瞻远瞩的目标设定,缺乏对自己想做些什么的清楚思考,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更没有特征,灵魂从一开始就已经有缺失,还奢谈什么其他方面的改革呢?

4

毕业后就业前景光明吗?

我不否认有些人的确是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前途,但估计在他们身后有着更多的被高考伤害的学生。想想大学里上的那些课程,还是为了考试、为了毕业、为了拿文凭、为了毕业之后找工作。

现在那么高的高校录取率,今年好像都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几了,如果高考真的能够改变命运的话,那么改变的命运就是很多人比之前的生活更惨了:花费了高昂的学习成本、浪费了宝贵的年华、经历了高三阶段非人的摧残,上完大学后结果还是就业难。

当很多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时候,很多大学生工资比农民工还低的时候,当初高三时一直萦绕在耳边的高考成功、人生美满的话语,估计更像是一记记耳光、一个个笑话。

钟山:湖南长沙人。2008年之前,在浙江电视台钱江频道《九点半》栏目担任主持人。2008年,担任湖南经视《钟山说事》主持人、制片人。主持风格强势、言谈中带着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连线钟山】

昨日下午,新快报记者电话连线被网友喻为“开挂主持人”的钟山。完全与电视节目中的铿锵有力甚至是有些咄咄逼人相反,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一个疲惫、客气甚至是有点害羞的声音。

听到记者的采访要求,他试探着问:“是因为上次那件事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连声说:“我真的不是不愿意接受采访,只是我现在的状态有点近乎于神志不清,这种状态接受采访我真不知该说什么。”记者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状态,钟山坦言一方面是因为当期节目一夜之间引发的空前关注度近期对他产生了一些压力,其次是工作原因,“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个节目的制片人。已经连续4天了,我基本上都没有睡过觉。实在是对不起。” (易哲)


转播到腾讯微博


■母亲跪地求情,考生欲翻墙进入考场被制止。(视频截图)

转播到腾讯微博


■沈飞获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中安在线)

●疯狂三天

每年高考,总有一些报道让读者备受“感动”:如今年高考有考生家长组成人墙拦车堵人;有父亲去世两个月,母亲为了不影响孩子高考一直隐瞒死讯;有母亲送考遇车祸,女儿含泪上考场;有考生迟到2分钟不能进考场,母亲不顾尊严下跪求情;还有地方,竟为了学生高考毒死一池青蛙……

然而,这些感动,从另一角度看却又成了有悖伦常的“怪象”。这是一个全民高考的时代,考生为高考“疯狂”,家长为高考“疯狂”。在疯狂的背后,是我们逐渐扭曲的人性和伦理。

高考怪象

1

考生迟到不能进考场母亲下跪求情

据上海电视台新闻报道,今年高考,在上海华东模范中学考点外,一名考生迟到了2分钟,不能进入考场。考生的妈妈又是求情又是下跪,考生还差点做出过激行为。最终考生还是未能参加考试。

当天下午2:45刚过,一名考生在母亲的陪伴下急匆匆赶到华模中学考场。由于比规定入场时间晚了2分钟,工作人员拒绝了考生进入考场。据称,考生是因为自行车坏了,所以才迟到。在考点门前,考生的母亲一度下跪央求工作人员通融,但是最终未能获许。而这名考生也因为心急,一度做出翻墙入场的过激举动,最终被工作人员制止。

2

母亲送考遇车祸女儿含泪进考场

6月7日,长沙一名母亲在送高考女儿前往考场的途中,被一辆汽车撞飞。在交警和路人的安慰劝说下,伤者女儿含泪答应参加考试。伤者的丈夫在确定妻子脱离危险后,立即赶往考场接考完试的女儿回家。

由于担心影响女儿的考试,他并不打算告诉女儿母亲的实际伤情。

3

男孩高考结束方知母亲12天前去世

5月27日,芜湖县六郎镇政和村村民沈显玉夫妇骑车前往该县一中参加高考家长会。会后,夫妻俩骑着两轮摩托车回家,与一辆中型厢式货车发生碰撞。车祸中沈显玉夫妇受伤,无奈,妻子经抢救无效身亡,沈显玉也身受重伤。

芜湖县交管大队事故中队在处理这起事故时,意外得知沈显玉夫妇的独子沈飞即将参加高考。

为了让儿子沈飞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学校共同编织了一个凄美的谎言,让沈飞成为最后一个知道母亲去世噩耗的人。高考结束后,家人才告诉沈飞母亲已于12天前去世。

4

为给考生安静环境小区毒死一池青蛙

“小区为了给高考的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把小池塘的青蛙都毒死了。那些孩子如果考不好,岂不是对不起这些为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青蛙?”

高考期间,有网友在微博中写道,自己所在的小区为了不让蛙鸣声打扰高考考生,毒死了池塘中的青蛙。尽管有多家媒体试图向发博者求证未果,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相信,因为“恐惧”声音的高考家长实在太多了,每年自发在考场外拦车的家长已经成了高考“一景”。

(综合北京晚报等)

观点

善意谎言还是人性扭曲?

“如果高考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变“一锤定音”为机遇多重,高考的残酷性及排他性将大大淡化,因高考而引发的人性悲剧也不会年复一年成为新闻。”

一切都是为了高考。在高考面前,生命轻如鸿毛,亲情退居次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排序中,高考无论如何是大不过亲情的。不要说高考(也就相当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的童生试),天大的事情也比不上父母过世的重要性。在古代,无论你当多大的官,父母故去都要老老实实回家丁忧三年,这一权利连皇帝也不能剥夺。

父母过世或亲人处于危难之中,放弃高考是基于亲情和人性,而隐瞒真相让孩子参加高考同样是基于亲情和人性。在这里,人性面临两难选择。

媒体将“为了孩子高考而隐瞒亲人死讯”称之为“善意的谎言”,我不能完全认同这种说法。这样的谎言,与其说是善意,不如说是无奈。而之所以屡屡出现隐瞒亲人去世真相的无奈之举,是因为我们的高考制度出了问题。高考业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甚至是惟一通道。于是,“一切为高考让路”某种程度上成为全民共识,高考变成了“全民赶考”。

一个好的制度,不会让人性陷入两难,它会鼓励人性中向善的一面。而现在恰恰相反,为了高考,可以不顾亲情人伦,可以放弃社会公德,可以打乱一切人间秩序。悠悠万事,惟高考为大。

如果高考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变“一锤定音”为机遇多重,无论考生还是家长就不会太在意一城一地一时之得失,高考的残酷性及排他性将大大淡化,因高考而引发的人性悲剧也不会年复一年成为新闻。(珠江晚报)

高考百态

雷人励志标语

1.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2.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

3.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4.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5.不拼不搏一生白活,不苦不累高三无味!

微话题

你能接受为高考隐瞒亲人死讯吗?

@landis 微博:【能接受】这是理性与感性的较量,前途与亲情面前,雕砌希望和伤心痛苦面前,我选择理性地追求前途,待该做的做完后再留给自己伤心难过的时间,因为这样会更无悔一些,相信那些离世的至亲会理解,他们也会支持吧!

@高爽grace:【不能接受】现在的社会怎么了?这种话题居然也能相提并论?高考和父母哪个重要?当然是父母重要,生命只有一次,高考还可以重来……如果为了高考而放弃见父母最后一面,我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某禾:【能接受】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作为当事人肯定会有些不能接受,但是如果作为亲人,肯定不希望影响孩子的高考,影响孩子的一生。毕竟死了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还要好好活着。只是难过伤心,总是难免的吧。

@品生活:【不能接受】一向以仁孝所著称的国人,现在又将仁孝置于何地?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失去亲人的痛苦,那是一种无论怎样都无法挽回的无力感。


签到天数: 197 天

连续签到: 16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6-26 13:56:45 | 只看该作者





上海考生上复旦的机会去年是河南的95倍



转播到腾讯微博

CFP漫画

●地域鸿沟

高考是目前最好的,也是相对公平的选拔学生渠道,然而在这貌似公平合理的背后,却又隐含着巨大的不公平。

今年高考前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指出,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各地考生上大学难度差距很大,如北京考生上北大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46倍,上海考生上复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95倍。

各种加分政策备受批判,录取制度的科学难敌公平考验

各地高校录取比例失衡

2012年两会前,山东高调宣布,非山东籍考生2014年起可在山东考大学,旋即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教育部随后宣布,2012年底前,全国各地都必须出台异地高考政策。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也公开表示,最难的,是在上海、北京。

这一政策之所以备受关注,实际上背后是高招政策中的不平等,背后有一个倾斜的分数线。因为高校布局的历史原因,以及其他因素,北京、上海考生少,但获得的高校招生计划却非常多,尤其是名校。

例如,2011年,北大在7.6万考生的北京投放计划248人,在85.5万考生的河南录取60人,两者相比,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46.5倍。而这还不是最夸张的。复旦2011年在6.1万考生的上海录取340人,在85.5万考生的河南录取50人,两者相比,上海考生上复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95.8倍。

各种加分政策备受批评

同样,在改革一试定终身的问题上,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将遭遇公平的考验。“教育规划纲要”对高招改革明确了清晰的路线图,但在实施中,必将遭遇艰难的挑战。比如录取制度,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改变以分数为标准的思想。其实从80年代起,为调整只看分数造成的偏差,教育部就启动了保送生制度。后来又出现了一些与此思路相似的加分政策,如学科竞赛,体育、民族等。但根据教育在线的调查,超过90%的考生家长建议取消一切加分,原因是造成了不公平。2011年,四川获得加分资格的考生中,有93%是因为少数民族身份获得的加分,这一极端的数字背后,说明民族身份的水分不小。而民族身份的取得,不是教育部门能管理并决定的。同样,给了优秀运动的加分照顾,但同样无法保证相关部门给予认证的二级运动员完全真实可靠。

2011年北京大学在部分省区录取人数

录取省份 录取人数

北京 399 人

天津 95 人

上海 108 人

辽宁 135 人

云南 48 人

重庆 96 人

吉林 98 人

四川 112 人

河北 88 人

宁夏 26 人

江西 75 人

广东 92 人

广西 46 人

新疆 54 人

内蒙古 49 人

校长说法

“不将较多计划投给广东,对广东的纳税人也不公平”

比如华农,它隶属于广东省,乃省属院校,财政拨款几乎都由广东省出,那如果将招生计划在全国各省市均摊,不将较多计划投给广东的话,对广东的纳税人也是不公平的。”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

新快报讯记者陈红艳报道事实上,高校招生“偏心”当地考生、将招生计划大头都留给本地人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广东高校也不例外,但广东的“偏心”并不像北京、上海两地那么明显。如中山大学今年全国招生计划为8000人,省内为4100人,占到一半;华南理工大学全国计划招收6300人,广东省计划约3100人,也占一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国拟招生5000人,其中省内计划为3800人,约占2/3;湖南农业大学全国招生计划为9500人,其中省内占7300人,占八成左右。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陈晓阳表示,这种现象与高校所接受的财政拨款和地方支持有关系。“比如华农,它隶属于广东省,乃省属院校,财政拨款几乎都由广东省出,那如果将招生计划在全国各省市均摊,不将较多计划投给广东的话,对广东的纳税人是不公平的。”

华南理工大学一名副校长则坦言,该校高考招生计划给广东本地一半,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你这所高校身处广东,“照顾”广东生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输出人才、提供科研帮助,可以说是省部共建高校的“本分”。但他认为,招生计划的分配,关键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过分偏向高校所在地生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认为,目前全国高校招生都“偏爱”大城市,各个高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投放的计划,远超投放给偏远地区的计划,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确也造成不公平。但这里面原因错综复杂,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问题。

观点

公平要平衡各方利益

公平和正义的维度是很丰富的,在不同国家需要应对不同的社会矛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唯一的正义标准。

首先,当然要承认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中国的城乡二元、地区差异,造成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这是必须改变的。但扭转不公平,不等于一步到位实施抹杀地方财政投入差异的“全国统一录取”。

“高考洼地”是1990年代逐渐形成的。这与1990年以后,国家教育权下放,地方政府参与建设高校有关。这也可解读为中央政府“逃避财政责任”,向省级政府转嫁了高等教育负担。地方财政不仅掌握了占大学总数九成的地方院校,还成为国立大学的“金主”。“211工程”与“985工程”使得中央财政不堪重负,因此出现了中央与地方共同建设大学的做法,即所谓“省部共建”。如果部属大学不拿地方的钱,势必导致教育资源的恶化。原先,还是能否进北大的问题,如果真的不拿地方的钱了,可能变成能否进本科的问题了。

总之,要在认可整体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大前提下,也需尊重分享地方财政投入的公平性,谁都不愿“花钱买炮仗给别人放”。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正义;地区平衡,扶助落后,也是一种正义;分灶吃饭,多烧多吃,也是一种正义。这是“平行真理”。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城乡平权的过程中,类似的矛盾还会有很多,关键要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渐进有序变革,而不是采取激进手段,实现简单的全国统一录取。回顾一下中国的百年历史,不难明白,有多少以公平为初衷的激进运动,是以悲剧或闹剧结尾的。这是我们应该共同避免的。

(中国新闻周刊沈彬)

相关链接

高考移民:另一种高考不公

所谓“高考移民”,通常是指某些考生为了增加录取机会,利用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教育优惠政策,或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录取分数及录取率的落差,通过各种途径将其父母及本人户口转入或空挂到录取分数线较低的省份、地区,从而达到降低高考风险系数、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考取理想大学目的的一种“曲线高考”现象。高考移民多由经济及教育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迁往欠发达地区,如我国西部、西南部等。青海、海南、云贵等省份一向是高考移民现象多发省份和地区。

(新快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8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6]常住居民II

板凳
发表于 2012-6-26 14:24:35 | 只看该作者
不过我的观点就是,成绩不代表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45 天

连续签到: 3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地板
发表于 2012-6-26 14:33:56 | 只看该作者
没办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发表于 2012-6-26 14:47:24 | 只看该作者
悲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