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与《莎菲女土的日记》比较 (续二)

[复制链接] 0
收藏
2
回复
207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77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6-12 22:4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华山 于 2012-6-12 23:14 编辑

《少年维特之烦恼》与《莎菲女士的日记》比较 (续二)

          (三)

      《维特》问世后,很快被译成几十种语言,德国的“维特热”迅速冲出国界波及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我国1922年有了郭沫若的第一个全译本,其后十年间印了30多版,并陆续有10多个译本问世。1928年,上海泰东图书局还印行过一部由《维特》改编的四幕悲剧,题目亦是《少年维特之烦恼》。
       早在《维特》的中文全译本问世以前,这本“小书”便以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我国一些在国外留学或通晓外文的知识分子。马君武在1903年以前就译述了它的一些片断(见《马君武诗稿》),称它是歌德“介绍社会之最初杰作也”。田汉更将自己与宗白华、郭沫若合著的通信集《三味集》比作《维特》。蔡元培先生在《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新文化》一文中,谈到外国小说的翻译对我国“起于戊戌的文学的革新”的推动,具体举出的第一本书就是《维特》,而鲁迅却誉大诗人歌德为“日耳曼诗宗”。由此可见,在20世纪初《维特》对中国文坛影响的广泛和深远。

       由于《维特》的影响,我国于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西洋式书信体小说,如(1923年)许地山的《无法投递之邮件》,冰心的《遗书》,(1924年)王以仁的《流浪》,王思玷的《几封用S署名的信》,黄庐隐的《一封信》、《愁情一缕付征鸿》和《或人的悲哀》,(1925年)向培良的《六封信》,(1926年)郭沫若的《落叶》和《喀尔美萝姑娘》,蒋光慈的《少年飘泊者》和《一封未寄的信》,(1927年)潘垂统的《十一封信》等等都较为著名。

       丁玲的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引起文坛的轰动,它不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零余者”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其主人公又是我国“零余者”画廊中的第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与《维特》的主人翁塑造在许多方面有相似的地方。
       由《丁玲自传》知,丁玲和好友王剑虹于1922年阳历二月到上海求学,就读上海平民女校,并在上海认识了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而早在长沙读书时,丁玲在文化书店读了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并对郭沫若产生了仰慕之情。
      “一九二二年春夏,我和王剑虹、王一知等在上海,不知从什么地方得知郭沫若、郁达夫等住在民厚里,我那时十七岁,读过郁达夫的小说《沉沦》、郭沫若的《女神》。《女神》诗集中的《风凰涅槃》和《湘累》是背诵如流的。……郭坐在上边朝院子的那一把椅子上,他的旁边坐着张资平。我们几个人就围着桌子坐在下边的几个凳子上。稍一寒暄之后,我们通报了自己的名字。郭忽然笑了起来,说道:‘你们大约是找郁达夫的?’我们都齐声解释:也是来看望你的。” 14


       《维特》译作在中国出版时,丁玲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也不能不受到《维特》的影响。我们从《丁玲自传》中所描述的一段生活插曲可以感受到:“第二天秋白没有来我们这里,第三天我在施存统家遇见他,他很不自然,随即走了。施存统问我:‘你不觉得瞿秋白有些变化吗?’我摇摇头。他又说:‘我问过他,他说他确实堕入恋爱里边了。问他爱谁,他怎么也不说,只说你猜猜。’我知道施先生是老实人,就逗他:‘他会爱谁?是不是爱上你的老婆了?一知是很惹人爱的,你小心点。’他翻起诧异的眼光看我,我笑着就跑了。
       我对于传统的话是相信的,可能秋白爱上一个他的‘德瓦利斯’(俄语:同志、爱人),一个什么女士了。我把我听到的和我所想到的全告诉剑虹,剑虹回答我的却是一片沉默。”15
       上述情节表明,当施存统告诉丁玲秋白可能堕入爱河时,丁玲女士很自然地想到“维特式的爱情”,与他开了个玩笑,即说瞿秋白爱上了朋友妻子。

        由此可以看出,丁玲创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时,或多或少受到《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篇小说的影响。

    (四)

       丁玲与歌德在生活经历、个性气质、精神状态、创作环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对事物的看法产生了共鸣,丁玲对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比较容易接受。《少年维特之烦恼》与《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本比较详见下文。
       在人物刻划方面,歌德和丁玲都能细腻地捕捉到人物最鲜亮、动人的脸部表情,深刻表现主人公内心的感受。如:(《维特》)“她在谈话中,我觑看她的黑色眼仁是何等悦意哟!她那生动的嘴唇,鲜嫩而活泼的两颊,是何等拘引着我全部的灵魂哟!我是完全深入於她的谈吐底崇高的精神之中。”16(《日记》)“他,这生人,我将怎样去形容他的美呢?固然,他的欣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都足以闪耀人的眼睛,但他却还另外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来煽动你的心……我只得忍耐着,低下头去,默默的去念名片上的字。”17眼睛、嘴唇、两颊、头发、脸庞,这些细微的容貌极易引起情人的关注和倾情投入。
       再如,歌德和丁玲对情人眼睛的刻划十分相似,都运用了“燃烧”这个词。(《维特》)“他们共同感觉者,眼泪融而为一,维特底嘴唇和两眼在绿蒂底腕上燃烧,她不禁战粟起来,她想避开,但是哀痛和同情像黑铅一样压得她如迷如醉。”18(《日记》)“但不久我看到他那被情欲在燃烧的眼睛”。 19 “然而他依样把眼光镇住我脸上,是被情欲之燃烧得如何的怕人”。 20

       歌德和丁玲都擅长于描摹情人的真情流露。绿蒂爱恋维特,但总觉不妥,想介绍一位女友给他,又总觉她们不如自己好。莎菲爱怜苇弟,同样想介绍一个女友给他。绿蒂和莎菲都想把情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如(《维特》)“但凡她所感觉,她所以为有趣的事情,她总是和维特倾谈,他若一去时,觉得在她全部的心灵中会生出一个永世不能填充的空隙,啊,假如在一瞬间之内她能把他变得成一位兄弟时,她会如何地幸福哟!——假如她能在她女友中替他寻得出一位夫人,那他对于阿伯尔的关系,也可以完全恢复了!
       她把她的女友挨次地想了一遍,觉得她们各人都有些缺点,没有一个人可以配得上维特。”21(《日记》)“我看见安安闲闲坐在我房里的凌吉土,不禁又可怜到苇弟,我祝祷世人不要象我一样,忽略了蔑视了那可贵的真诚而把自己陷到了不可拔的渺茫的悲境里,我更愿有那未一个真诚纯洁的女郎去饱领苇弟的爱,并填实苇弟所感到的空虚啊!” 22 “并感到他的可爱,如若一个女人只要能找到一个忠实的男伴,做一生的归落,我想谁也没有我苇弟可靠。……又是给我难爱一下!我恨不得跪在他面前求他只赐我以弟弟或朋友的爱罢!单单为了我的自私,我愿我少些纠葛,多快乐点。”23

       歌德与丁玲笔下的主人公维特与莎菲都属浪漫型的爱的渴望者,他(她)们都渴望“占有”人间最美好的感情,暗地里流泪,好幻想,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两篇小说中都出现了十几个“眼泪”,“幻想”这类词。当他们痛苦不堪时“纵酒”,又想到“死”。如:(《维特》)“——我睡了,今晨醒来还在夜气清明的时候,这个念头还是依然坚决,依然十分强烈的在我心里,我去死了罢!” 24(《日记》)“所以我因了他,才能满饮着青春的醇酒,在爱情的微笑中度过了清晨;但因了他,我认识了“人生”这玩艺,而灰心而又想到死;……” 25
       维特和莎菲最具浪漫气质的行为应数“逃逸”了。两者都为情所迫,情不由衷地要离开情人,其实质是“欲擒故纵”,想通过“空间距离”造成“心理距离”的紧张,达到对方倾情于自己的目的。同时摆脱自己的爱情无望的苦恼。如(《维特》)“我定要走!我谢你,威廉,你决定了我彷徨的不定,我抱着想离开她的心事已经十四天了。我定要走,她是又进城了,在她女友处。而阿伯尔——而——我定要走!” 26 “那是一天晚上!威廉哟,我现在克制着一切了。我不会再见她了!”“嗳!她睡得安稳地,不想到她会不能再见我了。我把我离开了她。”27(《日记》)“我想遍了。我觉得为了保存我的美梦,为了免除使我生活的力一天天减少,顶好是即刻上西山好,”…… 28 “我决心了。我为拯救我自己被一种色的诱惑而堕落,我明早使会到夏那儿去,以免看见了凌吉士又痛苦,这痛苦已缠缚我如是之久了!” 29法国文艺批评家勒内?基拉尔斯认为,逃逸其本身就是浪漫主义爱情的结局,是爱情战争的手段而已。

       歌德和丁玲都善于用象征的手法描写爱情的苦闷。日本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认为,受压抑形成精神性的创伤,“潜在意识”(=性的渴望),由此发出的声音便是文艺,是苦闷的象征。如:(《维特》)“可爱的威廉,我现在的状态是一切不幸的人所必经历的,就好像着了魔的一样。每每有种东西苦我;不是忧虞,也不是欲望——是种内部的不明其妙的狂乱,好象要碎裂我的心胸,窒扎我的喉颈!难过!难过!我便跑向这冬季可怖的夜景中去徘徊。”30(《日记》)“今夜,我简直狂了,言语、文字是怎样在这时显得无用!我心象被许多的小老鼠啃着一样,又象一盆火在心里燃烧。我想把什么东西都摔破,又想冒着夜气在外面乱跑去,我无法制止我狂热的感情的激荡,我便躺在这热情的针毡上,反过去也刺着,翻过来也刺着,似乎我又是在油锅里听到那油沸的响声,感到浑身的灼热……为什么我不跑出去呢?” 31在这两段文字中,“像着了魔一样”、“狂乱”、“碎裂我的心胸”、“窒扎我的喉颈”、“难过”、“徘徊”、“在心里燃烧”、“摔破”、“想冒夜气在外面乱跑”、“躺在这热情的针毡上”等,都是生命力的表现,是苦闷的象征。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即丁玲创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时,直接或间接受到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篇作品的影响。

                                                                                     (全文完)


参考文献:
1 [日]相甫杲著,《考证、比较、鉴赏》[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8月版P181。
2 [丹麦]勃兰兑斯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 第一分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P29。
3 、5宗白华著,《艺境》[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P64、P45 。
4 [德]恩格斯著,《德国现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第二卷P634。
6、 7茅盾著,《女作家丁玲》,《文艺月报》[J] 2号,1933年7月15日。
8 、9张伟著,《〈多余人〉论纲》[M] 东方出版社, 1998年5月版P39。
10、 14 、15吴福辉、钱理群主编,《丁玲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版P64、 P34、P41。
11徐霞村著,《关于莎菲的艺术形象及其原型》[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年3期。
12丁玲著,《我的平生与创作》[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三期。
13韦尔斯著,《续西行漫记》,中文版由上海复社印制,1939年4月出版P377。
16 1821 24 2627 30 [德]歌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郭沫若译,现代书局发行,1932年版。 分别P25、P174、P160、 P153、P76、P77、P147。
17 19 20 22 23 25 28 29 31丁玲著,《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分别P270-271、P299、P300、P285、P288、P287、P287、P295、P298。

签到天数: 20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沙发
发表于 2012-6-12 22:50:36 | 只看该作者
问候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7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板凳
发表于 2012-6-13 00:19:38 | 只看该作者
先頂貼明天慢慢看,華山君辛苦了,感謝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