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尚武说客家 “崇文尚武”,是客家民系一大特色,有人说是中土遗风。既然有“中原衣冠,忠义之士”一说,崇文尚武成为风气也很自然了。 客家书生之多,远近闻名。“卖田卖地也读书”,是客家祖训。旧时,村寨有“公尝田”,收入所得,一是祭祖,二是资助读书,这是往昔世代沿袭的老传统。 客家崇文尚武精神,以梅县、五华为典型。文坛武场,都出现了一些名人。历史往往跟名人连结在一起,因此有话可说。 历史上梅县文化名流多,一抓一大把:宋湘、黄遵宪、丘逢甲、李金发都是名重一时的文化名人。现代小说家张资平也算一个文化名人,早年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写过一些颇见才情的小说,后来忙着写三角恋爱的畅销小说卖钱,再后来就当汉奸去了。梅县有一批文化名人站在那儿,还有一些准名人、女才子接踵于后,就成了气象,就成为客家地区文化中心,客话也以梅县话为标准。梅县姑娘说话象唱歌,那莺声燕语,大概只有吴侬软语可以比美。 五华人尚武精神为梅州地区之冠,不是信口开河。史载:乾隆24-25这两年,五华不知为何行了武运,一下子出了三个武举人——锡坑人李南馨、华城人李威光、横陂人魏大斌,后来殿试,魏大斌成了武进士,李威光被乾隆钦点武状元及第。五华人连番中举,想必轰动梅州地区。后来这三人都被封了威武将军之类的头衔,这是梅州地区历史上罕见的景象。乾隆不是草包皇帝,史称“十全武功”,谙熟武艺,对文武科举选拔极严,作弊是要杀头的。五华人靠真功夫真本领进入殿试,与南北高手过招,拔得头筹,也占尽风光了。李南馨、魏大斌还率兵海战,屡立战功,扬威海外。 民国时期,五华的“武运”转到脚上,出了个“亚洲球王”——锡坑人李惠堂。李惠堂率领足球队转战海内外,屡战屡胜,神传妙射名噪一时,连上海“阿拉”们也为之倾倒,流行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李惠堂一出,给客家人挣了大面子,也给被称为“东亚病夫”,足球累战累败的祖国争了光。“五华阿哥硬打硬”不但表现在武艺高强,球技出众,还有打石头的过硬功夫。据说五华石匠打的石头围起来可以绕地球几圈。 往事已矣!以崇文尚武著称的客家人,如何面对当今的世界潮流,倒值得深长思之的。 客家的民性素有自强、自立、自信之说。唯其如此,客家人才能在艰苦漫长的辗转流徙岁月中生生息息,自成一脉,流传至今并延绵于海外。 令人纳闷的是,客家人到处开拓地盘,往往被后来者居上。客家群落的经济发展态势往往比较迟滞。别的地方不说,被人称为“客家之都”的梅州地区,新时期经济发展虽然有长足进步,跟广东一些发展迅速的地区相比,就显得相对滞后。 经济发展滞后,固然与山区的地理位置有关。如果作深层思考,恐怕跟客家民性不无关系。历史上的客家人结寨而居,围龙为屋。既有自强自立精神,又容易趋于封闭保守。客家人进取精神很强,窝里斗的劲头也足,“黄牛过河各顾各”的特点也很明显。搞事业图发展,讲齐心协力,要团队精神。举凡热衷于窝里斗的地方,对付自家人都对付不过来,还谈什么发展? 日本人对客家人深有研究,早年日本学界就有不少研究客家问题的论著问世,可以说是客家通。日本人有此妙论:三个日本人对付不了一个客家人,但一个日本人就足于对付三个客家人。因为还没等日本人动手,这三个客家人就自己打起来了。虽然是个笑话,却也发人深思。有人说,客家人命里属水,“在山‘阿婆古’(呆板),出水一条龙。”只有走出去才能发展。是不是这样?就自家心事自家知了。 客家人以“中原衣冠”、“中州古调”为荣,如果确证是如此,那么,中土文化传统也许就成为客家人思想上一个沉重包袱了。 以中土文明伴生的小农经济思想的特点是稳扎稳打,现捡现卖,小打小闹,以小本求小利,小富即安。市场经济从大处着眼,敢于投本,敢赔敢赚,以大动作求大发展。看看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就可以看出,那些秦砖汉瓦、中土文明最深厚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迟缓之地。这不仅是政策或地理位置的差异。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恐怕还是积如厚茧般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有人说,西部开发,首先要开发西部人的市场商品意识,改造封闭落后的观念。看来,弥漫着历史烟尘的古老中土文化不来一番改造,也难于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往内比,广府人和潮汕人对中原文化趋同意识没有客家人那么强烈,他们不争什么“中土衣冠”。海内外气势如虹的大商家多出自广府和潮汕。当然,这有历史原因。宋明以来直到鸦片战争,广州就是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外贸中心,历史培育了广府人天然的商品意识、商业头脑。广府的商家出手迅捷,思路广阔,纵横四海。三路人都属广东一家,时至今日,客家人是否应该从左邻右舍中取长补短,建树新的客家精神,以图快速发展。别再以“中原衣冠”、“中州古韵”傲视同侪了。 随想随谈,皆属书生之见。世间的事情,说来容易却艰辛。以客家人的聪明,他们对自身的优点弱点自然洞若观火,就无须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