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论女人 、健康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81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3-31 23:20: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能够促使心情愉快的不是财富,而是健康。

  我们不是常在下层阶级—— 劳动阶级,特别是工作在野外的人们脸上找到愉快满足的表情吗?而那些富有的上层人士不常是愁容满面,满怀苦恼吗?所以我们当尽力维护健康,唯有健康方能绽放愉悦的花朵。

  至于如何维护健康实在也无需我来指明——避免任何种类的过度放纵和动荡不安的情绪,但也不要太抑制自己,要经常做户外运动、冷水浴以及遵守卫生原则。

  没有适度的日常运动,便不可能永远健康,生命过程便是依赖体内的各种器官的不停运动,运动的结果不仅影响到有关身体各部分也影响了全身。

  亚里斯多德说: “生命便是运动。”运动也的确是生命的本质。有机体的所有部分都一刻不停地迅速运动着。比如说,心脏在一收一张间有力而不息地跳动,每跳二十八次便把所有的血液由动脉送到静脉再分布到身体各处的微细血管中。肺像个蒸汽引擎无休止的膨胀、收缩。内脏也总在蠕动工作着。各种腺体不断地吸收再分泌激素。甚至于脑也随着脉搏的跳动和我们的呼吸而运动着。

  世上有无数的人注定要从事坐办公室的工作,他们无法经常运动,体内的骚动和体外的静止无法调和,必然产生显著的对立。本来体内的运动也需要适度的体外运动来平衡,否则就会产生情绪的困扰。大树要繁盛荣茂也须风来吹动。人的体外运动须与体内运动平衡,此点尤为重要。

  幸福系之于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坏又与健康息息相关。这只要想想我们对同样的外界环境和事件,在健康强壮时和缠绵病榻时的看法及感受如何不同,即可看出。使我们幸福或不幸福的,并非客观事件,而是那些事件给予我们的影响和我们对它的看法。就像伊皮泰特斯所说: “人们不受事物影响,却受他们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一般说来,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赖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乐的;失掉健康就失掉了快乐。即使人具有伟大的心灵,快活乐观的气质,也会因健康的丧失而黯然失色,甚至变质,所以当两人见面时,我们首先便问候对方的健康情形,相互祝福身体康泰, 因为健康实在是成就人类幸福最重要的成分。只有愚昧的人才会为了其他的幸福牺牲健康。

  不管其他幸福是功、名、利、禄、学识,还是过眼烟云似的感官享受,世间没有任何事比健康来得更重要了。

  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不理智的人却硬要世界适应自己。忧患始于思考。

  叔本华《论女人》

  席勒的《女人的品位》一诗,韵律和谐,对仗工整,颇能动人心弦,是一篇很成熟的作品。但依我个人的看法,赞美女人最中肯、最得当的,当推朱伊①所写的几句话。他说:“如果没有女人,在我们生命的起点将失去扶持的力量,中年失去欢乐,老年失去安慰。”拜伦在他的剧作《萨丹那帕露斯》(Sardanapalus)也曾有几句感伤的道白:“在人类呱呱坠地之始,就必须靠女人的乳房始能赖以生长,婴儿的牙牙学语也是出自女人的口中所传授,我们最初的眼泪是女人给我们抑制,我们最后的一口气也大都是在女人的身旁吐出来……”

  以上两者的话语,都颇能真切、具体、传神地道出女人的价值所在。

  事实很明显,就女人的外观和内在精神而言,她们总是不能胜任肉体上的剧烈劳动,就因为她们在行动上无法承当“人生的债务”,所以,造物者特别安排一些受苦受难的事情加在女人身上,以求补偿,诸如分娩的痛苦、子女的照顾、对于丈夫的服从等等--很微妙的,女人对丈夫往往有一种高度的忍耐力。女人很少表现强烈的悲哀、欢喜和其他强烈的力量,所以她们的生活在本质上来说,无所谓比男人幸福或不幸,她们只是希望恬静、平稳地度过一生。

  女人最适于担任养育婴儿及教育孩童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女人本身就接近于小孩,既愚蠢又浅见,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男性成人和小孩之间。一个少女能够一年到头成天和小孩一起唱歌、跳舞、嬉戏,打发岁月。如果换个男人,即使他能耐下心来做这种事,但请大家试想看,其场面将是如何?

  造物者似乎把戏剧中所谓的“惊人效果”应用在年轻女孩身上。造化给她们的财富只是短短几年的美丽,赐予她们暂时的丰满和魅力--甚至透支她们此后所有的姿色。所以在这短暂的几年间,她们可以俘获男人的感情,叫男人承诺对她们的照顾--一直到死为止。因为欲望促使男人动心以至给出承诺,但光凭理性的成熟还不能确保有效。上苍创造女人也和创造万物一般,采用经济的手段,只是在生存必需时才赋予她(它)们需用的武器或器械。雌蚁在交合之后,便失去翅翼,因为翅膀已成了多余,并且对于产卵和抚养还是一种危险,同样的,在生下几个小孩之后,一个女人通常也失去了美丽和娇艳。

  于是,在年轻女孩子们的心目中,对于家务及其他女红,只是次要的工作,甚至当做游戏看待。她们唯一所思虑的,不外乎是如何恋爱,如何俘获男人,以及与此有关的事情而已,如化妆、跳舞,等等。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越是优秀,越是高等,他们达到成熟的时间就来得越迟。男人在二十八岁以前,理智和精神能力成熟的并不多见,女子却在十八九岁时便已成熟。虽然说“成熟”,她们在理性方面仍是十分薄弱,所以,女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像个小孩,她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情,执著于现实,其思维仅及于皮相而不能深入,不重视大问题,只喜欢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人,不同于一般动物只生存在“现在”,人类有理性,凭借经验,由检讨过去而瞻望未来。人类之所以有远见、悬念及忧闷等,都是因理性而起。因为女人的理性非常薄弱,由理性所带来的利与弊,也远远不如男子。不,毋宁说女人是精神上的近视者更为恰当,她们直觉的理解力,对周身的事物,观察力非常敏锐,但远距离的东西则无法入目,所以,凡是在她们的动力范围所不存在的,不管是有关过去的也好,有关未来的也好,她们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固然男人也有这种现象,但总不如女性来得普遍,而且她们厉害的程度,有的几近疯狂。女人的浪费癖导因就是这种心理,在她们的观念中,认为赚钱是男人的义务,而尽可能花完它(在丈夫生前或去世后),是她们应有的权利。尤其是,丈夫为了家庭生计把薪酬转交给她们后,她们更增强了这种信念。上面的作法和一些观念,(转载于经典文章阅读网)当然有许多弊端,但也有一些优点,因为女人是生活在现实里,所以她们深知及时行乐的道理,女人眼看着整日奔劳的丈夫,心里难免有所不忍,为了调剂丈夫的身心,在必要的场合会设法给丈夫种种慰藉,以增加生活的情趣。

  古日耳曼人的风俗,每当男人遭遇困难之际,往往移尊就教于妇女,实际上也无可非议。原因是什么?盖以女人对于事物的理解方法和男人截然不同,最显著之点是,她们的眼中只有近的事物,做起事来总是选择达到目的地最便捷的路径。而男人,对于眼前的事物,起先是毫不在意地一眼晃过去,但思前想后,绕了几个圈子,最后的结论是,重点仍在眼前的事物上。总之,大抵来说,女人较冷静、不犹疑,对于事物的见解,只就存在的事实,头绪单纯,不会被那些纷然杂陈的思想所混乱。而男人则不然,一激动起来,往往把存在的事物加以想象或扩大,结果不是小事化大就是钻进牛角尖。

  拜伦说:“古希腊的妇女生活状态,实是一面很好的借镜。男人能够充足地供给她们衣食,使她们不致抛头露面地到社会上去谋生,且能专心致志地照顾家庭。她们都得接受充分的宗教教育,诗与政治理论等书籍,不读也无关紧要,只需阅读有关'敬神'及'烹调'的书籍即可。闲暇时,或绘画,或跳舞,或抚琴唱歌,偶尔弄些园艺或下田耕作。伊比鲁斯的妇女可以修筑出一条非常漂亮的道路来,我们现在的女人有什么理由不做那些砍枯草挤牛奶之类的轻便工作?”

  欧洲的结婚法认为妇女应与男人取得同等的地位,这种措施出发点就错了。欧洲一夫一妻的制度,无异削弱了男人一半的权利,而增加他们一倍的义务。严格地说,若法律给予女人和男人相等的权利,便也应该赋予她们和男人相同的理性。法律违反大自然的原则,对女人愈是尊敬,赋予的权利愈多,相对的,所能享受到这些特权的妇女人数就更少,剥夺了多数妇女的自然权利。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因为一夫一妻的制度和与之而来的结婚法是以男女平等为基础,而给妇女带来反自然的地位和方便,男人结婚后势必要做很大的牺牲,因此,一些聪明而深思熟虑的男人,面对结婚,往往感到犹疑踌躇,逡巡不前。如是,能够结婚的妇女人数大为减少,社会上就产生大量失去扶助的怨女。这些女人,如是出身名门或上流社会,就成养尊处优的老处女;下层阶级的女人则只有找些粗重的工作赖以维生,等而下之者,则流入花街柳巷,过着卖笑的生涯。后者说来虽是很不光彩、不体面的职业,但从世态的某一方面来说,她们是满足男性不可或缺的一层人,同时她们对于那些已经拥有丈夫和期待嫁人的幸运女人,也有一种特殊的保护作用--避免受到男人的诱惑或摧残。目前在伦敦的卖春妇估计达八万人,这些女人不正是一夫一妻制度下最不幸的牺牲者?她们不正是一夫一妻主义祭坛的供品?这些陷于不幸境遇的女人,和欧洲矫饰傲慢的“淑女”正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所以,一夫多妻制度,对于彼等反而比较有利。退一步说,假如妻子罹患慢性疾病,或不幸竟不能怀孕……这种情形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同意丈夫娶妾?摩门教所以能赢得众多信徒的皈依,就是因撤废反自然的一夫一妻制而获得大家的共鸣。况且,把不自然的权利赋予女人,因而也让她们掮上不自然的义务,违背此义务会给妇女带来不幸的。大多数男人为确保妻子及子女的生活与前途,对于财产或阶级常有所顾虑,所以若没有附带相当的条件,不足以怂恿男人结婚。此条件说来也很正常合理,那就是要女人放弃由结婚所得来的不适当的权利,如此才能构成安详平和的社会。习俗之为害非浅,若要反抗传统的习惯,必要付出相当的代价,女人若不愿同意这些条件,那么,她们只好和自己所嫌弃的男子结合,如若不然,就只有冒险当一辈子老处女了--因为女人结婚的适龄期非常短暂。

  有关一夫一妻制的问题,汤玛秀斯①曾发表一篇《蓄妾论》,颇值一读。他说,蓄妾的行为在所有文明国家中都存在着,在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前,一直都为时代所默许,甚至在某种程度内连法律也予以承认。它并没什么不名誉。此制度之所以突然销声匿迹,纯因路德的宗教革命。但此制度的撤废,却是承认僧侣结婚的前奏。旧教方面也亦步亦趋,不落人后。

  关于一夫多妻制的是是非非,我们没有多加议论的必要,这是到处都存在的铁的事实,问题只是应该如何加以调整而已。到底哪里有真正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男人中的大部分--虽是暂时性的,但却是经常的--不是都过着一夫多妻的生活吗?可见所有的男人都需要不止一个女人,所以,同时照顾多个女性是男人的自由,甚至可说是男人的义务,这是再正当不过的事情。如此这般,应该把女人拉回到她们自然而正当的立脚地,回到从属的地位。如果欧洲文明、基督教、日耳曼的愚劣产物、滑稽地要求被尊敬和被崇拜的所谓“淑女”,果能从这世界销声匿迹,而只有真正的“女人”存在,我相信今日欧洲中不幸的女人必将完全绝迹。

  在印度,不论任何女人,都不是独立的,由《摩努法典》第五章第一百四十八节来看,女人也是居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地位。寡妇殉夫自焚,这风俗当然未免太残酷不人道,但丈夫为了子女穷其一生千辛万苦所挣得的产业,死后却被寡妇和其情夫共同荡尽,这岂非也太残忍?“中庸之道,才是幸福的。”不论人或动物,原始的母爱,纯粹是本能,因而子女肉体上的补助若不需要时,此爱就消失了,此后,所表现的是以习惯和理性做基础的母爱,取代那原始的本能,但这样的爱,往往不再出现,尤其是在母亲不爱她丈夫的时候,父子之间的爱,则大异其趣,它具有持续耐久的性质,这是因为子女是父亲自我的再认,有着形而上的起源。

  球上几乎所有的新旧民族,财产都只是传给男孩,只有欧罗巴是唯一例外(但贵族又自不相同)。

  丈夫长期辛勤劳苦所获得的财产,一落入女人之手,由于她们的无知,在极短的时间中,便浪费殆尽,这虽是极不体面的事,但却屡见不鲜。这一点,应该从限制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着手,来预加防范。依我所见,女人,不论寡妇或闺女,不能赋予她们土地或资本的继承权利,只能够继承相当于所有资产的利息。这才是最好的制度,但这也是在完全没有男性继承者的情形下才行此办法。取得财产的是男人,不是女子,因此女人绝对没有“占有财产”和“管理财产”的资格。女人所获得的财产,如资本、土地、房子等,不能让她们自由处置,应设个“财产监护人”,而且,女人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理由、资格当子女的“财产监护人”。有的场合女人的虚荣心也许不比男子大,但她们全都是倾向于物质方面,如美容、浮华、炫耀、虚饰等,所以,社交界成了她们最喜欢参与的天地,这也是由于她们理性的薄弱,而使之倾向于浪费。古希腊人说得好:“大体来说,女人生来就是浪费的。”男人的虚荣心则相反,大都属于非物质的理解力,博学、勇气等方面。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论》中,曾就上述诸事详加讨论,他说,斯巴达妇女因为具有“遗产”及“陪嫁金”的承继权利,及其他太多的自由,其被允许的范围太过广泛,因此,给斯巴达带来很大的不利,也因而加速斯巴达的没落。从较近的事实来看,法国自路易十三以来,妇女势力渐渐增大,对于宫廷和政府的逐渐腐败糜烂,不是应负很大的责任吗?由宫廷中女人的奢靡浪费,带来政府的贪污腐败,由此而引发法国的第一次革命,由第一次革命而导致以后所有的革命。总之,这些都是欧洲“淑女”制度弊端最鲜明的佐证。女人地位的错置是社会状态的根本缺陷,以此缺陷为中心,而波及其他所有的部分。

  女人具有服从的天性,在这里我可再提出另一个佐证:年轻的女性本是逍遥自在、独立不羁的(这是违反女人的自然地位),但没多久,就要找个指挥统御自己的男士结合,这就是女人要求的支配者。当她们年轻的时候,支配者是丈夫,年华老去时,则是听取忏悔的僧侣。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发表于 2011-4-1 09:40:30 | 只看该作者
  女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