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div>
<p><br /> <br /><font color=#ff0000 size=4><strong>衣冠南渡经风雨聚史成都好梅州 <br /></strong></font><br /> <font size=4>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加深的今天,那些维系一个群体心灵的凝聚力变得愈加纤弱。而梅州,却将这种难能可贵的凝聚力实实在在地传承了下来,即便是历经了千年的历史沉浮也从未散去。 <br /> 出身梅州的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曾赋诗:“筚路挑孤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这首凝练的七绝描绘出一幅客家先民南迁的史实画卷。在史学研究上,公认的客家大迁徙始于东晋。著名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短暂的西晋王朝覆灭,皇室遗族南下建立东晋,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相互厮杀争夺,河洛之地陷入“五胡乱华”的残局,中原百姓辗转迁徙、星散四方。自此,以衣冠士族为主体的南迁潮流此起彼伏,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200万之众,史称“衣冠南渡”。此时的客家先民,多数仅南渡长江暂居江西,一些到达闽皖,少量迁至广东梅州等山地。 <br /> 历史上,这种大规模的迁徙发生了5次,每一次的辗转,都是黎民迫于战乱灾荒而背井离乡,也意味着客家先民经历了又一次浩劫。始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黄巢起义”,令战火燃遍整个中原,客家先民不得不再次南迁至皖南、赣南、闽西、粤东等地。而起于北宋末年的第三次大迁徙,历时长达150余年,那近千年前的战火销烟,至今仍弥漫在史册的每一处记载中。明清之交,历经数代繁衍增多的客家人在贫瘠的山区已难以为生,必须向外发展。而清廷为争取民心、安定时局,定下“移湖广填四川”移民政策。一时以梅州为中心的众多客家人回迁至四川、湖南甚至广西、台湾等地,是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清末,人口大量繁衍,加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许多客家人在谋生压力下转至珠三角、海南岛等地,更有多数漂洋过海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史称“过番”。于是,最终形成了客家人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新局面,总人数累计达1.2亿之众。 <br /> 据史料记载,自两晋后,大量客家先民从河洛大地自北而南陆续往南国浸漫而来,穿越黄河、淮河、长江后,多自江西石城、福建长汀顺赣江或汀江而下进入粤东山区。所以,经过了千年跋涉,客家人聚居地以广东河源、福建龙岩、江西赣州为主,尤以粤东梅州为甚。在三省交界之处,有33个纯客家县,这是客家人上千年历史的开拓地。 <br /> 而客家人大规模迁徙到梅州,集中在元、明、清三个朝代。中原汉人看中了梅州这个地方,于是纷纷到此定居。史料记载,明初,梅州人口为47万,到清初已增至百万,客家人的大量定居和迅速繁衍,使梅州很快得到了开发。地处粤东地区的梅州,生活着500万客家人,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客家人也不计其数,是全球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城市。据说,海外的客家人,至少有一半是从梅州移居出去的。梅州是海外客家侨胞们的“心灵家园”,客侨省亲,无论其原籍是否在此,梅州是首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客语广播,也是以梅州的梅县话为标准音,这自然又拉近了梅州与世界客侨的距离。客家民系成熟、定型于梅州。由于它是客家民系成熟定型后的聚散中心,随着客家人扩散的影响,梅州的客家文化传播至世界各地。因此,梅州成为客家民系定型后的客家大本营,世界客家人的人文中心。 <br /> 一部客家大迁徙的历史也最终聚集于梅州,因此,有龙岩为客家祖地、韶关为客家古道、赣州为客家摇篮、河源为客家古邑、惠州为客家窗口、梅州则是世界客都之说。 <br /> 客家人诞生于乱世,成长于难世,成就于盛世,展开客家人千年迁徙的历史长卷,云舒云卷,霞生霞灭。中华民族龙的图腾,在这里被演绎得比中原更丰富多彩,更威武凶猛,更生动飞腾。客家,本身也是古汉族中的一条龙。 <br /></font></p></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