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现状] 梅州球员仅存两人
中国足球处处有大连的乡音,而与之齐名的梅州,现在还在职业联赛踢球的,除了李健华以外,客家球员只剩下还在中甲江苏舜天效力的刘嘉鹏一人。
当年的雄鹰队,还有如刘嘉鹏、黎海峰、吴海清等客家队员,不过当年从雄鹰队的人员构成来看,已经看出梅州足球的衰落,广州队在网罗了广州本地的球员以后,客家队员本应该成为广东队的粮仓,而另外一个传统地区湛江因为衰落已久,于是在当年居然没有为雄鹰队献上一名队员。雄鹰队的队员则大量来自中山、江门、佛山等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例如吴坪枫就来自于原来毫无基础的中山(吴伟安和杨智则来自于广州,这也算比较奇怪的事情)。
雄鹰队的这些客家队员,仍然有着当年的梅州队员的影子,技术娴熟,脚法出众,但是他们碰到的共同问题就是身体太单薄,这样的队伍长年组合在一起,如果再能在职业联赛中磨上几年,也许能成为中国球队的另类,可惜,他们在队中都慢慢地失去了位置。
2004年,雄鹰解散,雄鹰队员更加失去了他们的依靠。当年的雄鹰队员,吴坪枫、刘嘉鹏和李炽打包去了江苏,吴伟安去了天津,杨智去了北京,这是目前为止,仍然在中国职业足坛出没的原雄鹰队队员,而其他的只能各奔前程。早在2003年末,已经有球员开始离开雄鹰队,年仅22岁的叶志斌就回到了老家江门当了
公务员。“雄鹰队没有前途,广东足球没有前途,广东球员没有前途。”
广东球员没有前途了,梅州球员还有前途吗?偌大的中国足坛,现只剩下了李健华和刘嘉鹏两名梅州球员,时光倒退至1989年,参加狮城决赛前的高丰文国家队,光是梅州兴宁县就出了四个国脚———谢育新、伍文兵、郭亿军和张小文。
四名国脚VS两个队员,20年
中国足球的前后变化,在狠狠地嘲弄梅州足球。梅州足球在衰落,梅州的体校里,仍然有小孩在一日复一日地苦练,但他们不知道,哪天才能真正奔上职业赛场,他们的命运大概就是打完全运会,就地解散。
[没落调查] 培养模式"50年不变"
尽管前途看起来那么渺茫,但是,梅州那持续了半个世纪的模式依然运行下去。
梅州的足球培养模式,依然延续着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套———每年找一批小队员,孩子们在体校接受的是集中训练,一般是五到六年的时间,持续到初中毕业,期间会代表梅州参加市里和省里一系列的比赛,如果比赛打得好,很有可能中途被输送到梅州市体校甚至省体校;否则到初中毕业,队员们只能自寻出路,要么找一间普通的中学重新开始,要么直接开始找工作。
职业联赛开始以前,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足球培养模式。但职业联赛都已经十数年,像这种上学、住宿、训练都集中在一起的足球业余体校几乎已经完全消亡,但梅州还是保留了传统。
很残酷,小队员们早早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在一个方圆不到半里的地方一待就是五六年的时间。照目前梅州足球的发展状况来看,他们大多数人的结局可能就是凭借自己的足球特长进入一些学校,成为体育生,否则他们只能在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加入人潮滚滚的打工大军。
体校的条件如何?举一例便可知端倪。体校伙食标准是国家每个月每个人补贴120元钱,多年来都没有变过,一天训练后的饭菜是两菜一汤,不是一个人,而是五六个人一起分享。这样的伙食就算一般的孩子都不能保证需要,更何况每天都要训练的孩子。这样的伙食标准,你就该清楚为什么现在,从梅县出来的很多队员身体都特别瘦弱,在身体发育最需要补充营养时却得不到最有力的保证。一个叫李嘉良的小孩,今年已经13岁,身高只有1.31米,他的同伴们,身高没有超过一米五的。但你无法指责任何人,维持体校一年的正常开支需要七八十万,加上外出打比赛的费用,100多万支出打不住。上至校长,下至教练,都在东奔西跑拉赞助。
梅州的羽毛球近年来培养出国家队双打名将陈其遒,这给了梅州体育一个惊喜,有官员曾经表示过,与其花大力气在足球这种没有希望的项目上,还不如把精力集中到羽毛球这些项目。可是梅州政府现在依然咬着牙拿出这笔钱来把足球办下去。谁都不敢停掉足球,谁都不敢担上“梅州足球千古罪人”的骂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