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 凉燥: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温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中医验方治秋燥方法:
1.润燥清火:连翘12克、薄荷3克、石膏24克、生地18克、甘草3克、草决明15克。
适应症:燥气化火,耳鸣目赤,牙龈咽喉肿痛2.生津益胃:沙参10克、麦冬12克、生地18克、玉竹10克、冰糖3克。
适应症:舌燥唇干、不思饮食,舌红无苔,热病后胃津未复。
3.润肠通便:南杏仁15克、北杏仁15克、桃仁12克、金银花15克、玄参10克。
适应症:大肠受热、大便干结、口腔干燥。
4.增液润燥:玄参10克、麦冬15克、生地24克、桃仁12克、厚朴12克、枳实10克、甘草3克。
适应症:热病后津液枯竭,口燥作渴,便秘不通。
5.滋燥养荣:当归15克、生地18克、熟地18克、白芍12克、秦艽12克、防风12克、甘草3克、黄芩10克
适应症:血虚生燥,皮肤皱摺,筋急抓枯。
6.清燥润肺(清燥救肺):人参6克(另煎)、麦冬12克、桑叶15克、石膏30克、胡麻仁12克、阿胶10克(烊服)、杷叶15克、甘草3克、杏仁15克。
适应症:温燥伤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苔白,舌红少津。
7.滋燥清肠:黄连6克、阿胶10克(烊服)、生地18克、牡丹皮12克、银花12克
适应症:肺燥肠热、下利灼肛、秋燥兼伏暑热,已从火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