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登分到了土地》摄于1959年 |
一位藏族老人告诉我,狼是草原的精灵,它们的眼里珍藏着草原的一切。
摄影家蓝志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照相机记录了西藏筑路、平息叛乱、民主改革等大事,他的摄影艺术如绿宝石似的“狼”眼,炯炯有神。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刘邓大军挥师西进,11月西南重镇重庆解放。17岁的蓝志贵,从一个照相馆的学徒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18军军长张国华将军亲自批准他入伍,鼓励他以照相技术为部队服务,为解放西藏服务。
1950年,18军进藏时,蓝志贵加入进藏部队的行列,成为第一代西藏摄影人。从那时起,他开始记录雪域高原的变化。
波密,西藏高原一块碧绿的翡翠,帕隆藏布江从它身旁匆匆流过。1954年3月,与波密遥遥相望的南迦巴瓦峰,突然暗了下来,一团翻腾的黑色云海涌向波密,一阵阵惊雷带着暴风骤雨铺天盖地滚来,山崩地裂的泥石流冲向康藏公路。蓝志贵站在齐腰深的泥水中,拍下了他的处女作——《和洪水搏斗》。
1956年,蓝志贵沿着古老的驿道,翻越德姆拉雪山,走进横断山脉中的峡谷,深入珞巴、门巴、僜人的深山密林,他几乎走遍那里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为记录高山采药人,还徒步行走在日秀拉雪山上,他眷恋那里的自然风光,他热爱那里的民族弟兄,他的作品《牧女》、《雨过天晴》以及《僜人结绳记事》、《珞巴人群像》都是历久弥新的早期的民俗作品。在那里,他还热情歌颂战斗生活在横断山谷中戍边的西藏军人,他创作的摄影专题《红色邮路》、《种子》,成为军事摄影的名作。
上个世纪50年代,拉萨布达拉宫前有一条帐篷街,那里集合着拜佛朝圣的芸芸众生,也有频繁过往的马帮商旅,还有贵族达官耀武扬威的马队,而更多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农奴——帐篷街是农奴社会的缩影。俄珠,一个含着母亲干瘪乳头的孩子,身子被铁链拴在石柱上,奴隶的后代从小就失去了自由,蓝志贵拍下了这一镜头,留下最残酷、最野蛮农奴制度悲惨的影像。他反映西藏变化的摄影专题《换了人间》、《梁嘎的新生》都是以俄珠一样的人为主人公的。
蓝志贵记得,当废除千年万代债务的消息传到曲松庄园时,奴隶们沸腾起来了,契约和债据在熊熊烈火中燃成灰烬。他用镜头记录了《委员索朗登珠啊,请问如何分配土地》,表达了农奴对土地的强烈要求。还拍摄了《桑登求乞》、《桑登欢迎平叛大军》、《桑登分得了土地》3幅作品,反映出从奴隶到主人的变迁。这些反映当时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社会变迁的影像,是世界废奴运动重要里程碑的经典记录。蓝志贵拍摄的《山南的早晨》以及摄影作品《在新分得的土地上》等同样都是西藏民主改革的历史见证。
蓝志贵有着众多西藏第一的摄影作品,如《汽车第一次开到拉萨》、《拉萨成立第一所小学》、《空军第一次在拉萨跳伞》、《在新分得的土地上》、《六十九年来的第一件新衣》等等。蓝志贵的摄影是敏锐的,当有人造谣污蔑“西藏没有宗教自由”时,他及时拍摄了《拉萨节日的欢乐》的照片,反映西藏重大的宗教节日——“传召”。壮观的画面,表现出藏族人民宗教信仰的充分自由。这一作品在1959年匈牙利举行的第三次国际艺术摄影展览中获金质奖章,成为我国摄影界的一件喜事。
蓝志贵用一双绿宝石似的尖利的“狼”眼,为西藏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40多年前的一日,在西藏拉萨。我走进一幢石木结构的藏式碉楼,门楣窗棂镂雕彩绘,室内多为藏式用品。蓝志贵家的女主人拉宗卓玛用生硬的汉话招呼我:“板凳的一个坐啦!”“茶一个的喝啦!”这样的倒装句大多出自藏族同胞之口,听了十分亲切。我知道,蓝志贵与拉宗卓玛是藏汉合璧的一家,他们用自己的幸福生活诠释着中国民族大家庭的和睦。
蓝志贵进藏前便开始学习藏民族语言,很快在工作和生活中便运用自如,吃糌粑、喝酥油茶等藏族生活习俗他也习以为常。生活的习俗是每一个民族文化的文明表现,蓝志贵完全融进藏文化的文明中。
蓝志贵心中的西藏,不是一种诱惑,不是一种痴醉,也不只是充满着喜悦和神秘,而是生命的投入。西藏是他的爱情,他的生命,他的故乡,他的母亲,蓝志贵的血脉里流淌着藏汉民族的血液。他拍摄反映西藏生活的作品灵魂,也远远超越了摄影的范畴。
刘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