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说到梅州,首先就想起生活了20多年的梅城;说到梅城,首先就想到了将这座小城分成南北两区的梅江河;说到梅江,首先就想到了在这条母亲河上面的多座桥梁。曾经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以梅江河上的桥为话题很有感觉地做过小演讲,当时做了很多选题,但都未能完成,总感觉不够到位,突然想到梅江以及江上的桥、一江两岸,从选定此题到查找资料,再到撰稿、修辞,不过1个晚上的时间。当时英文演讲,水平有限,不少词句、故事没有被选用,今天洋洋洒洒,让我们一起更加深入地聊聊我所知道的关于“桥”的故事,关于我的家乡的故事,关于我们客家乡民的故事。<br /><br /> 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行人、车马据此跨江过河,飞津济渡。“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桥,让居住于两岸的人得以互通有无,天堑变通途,说小一点的,也可以方便生活,免于涉水之苦,这种意义,让客家人乃至中国人,对于造桥有着非比寻常的感情和一种近乎于狂热的向往,造人世的桥,度人世的人,得人世的恩,求人世的福以及后世的德,于是,城市之中,乡野之间,乡民感恩于本土的养育,谋求后世的德赞,造桥修路,功德之说大盛。这一点,在梅州这一华侨之乡尤其明显。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见而已。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梅州这一座座桥都凝结着离乡背井、外出谋生的乡民一颗赤诚之心和殷切之情。<br /><br /> 梅城非身居水乡,却因着一条倒U形的梅江和汇入的程江、周溪河等小支流,而凸显着桥梁的纽带作用。这些桥梁,就像是一面旗帜,展现着城市的风采;这些桥梁,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人民的爱乡;这些桥梁,每一座后面都是历史,都是光阴写就的故事,都承载着每一个梅州人的回忆。<br /><br /> 据说,从梅州城穿城而过的梅江,每逢春末夏初,狂风暴雨常肆虐时,江水浊浪滔天,有许多往来船只因躲避不及而被巨浪卷入江中,舟覆人亡。<br /><br /> 我不是在那个没有桥梁只能依靠渡船岁月里生活的人,但是在我年幼的时光中,还是有一群人扶着自行车,熙熙攘攘地挤着,巨大的渡轮发出刺耳的声音,带着我们向对岸驶去,只不过不是在城区,是在乡下,不过,这种拥挤,却足以让我怀念城区里那座百年古桥——梅江桥,可以自由地、不用等待过河,虽然现在这桥已经处于整修的状态中。<br /><br /> 梅江桥是梅江上最早修建的,始建成于1934年春,立于U形顶端,它历经抗日和解放战争动乱,是沟通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尤其是东山大桥建成以前。<br /><br /> 1931年10月,久受梅江相隔之苦的梅州人决定动工修建梅江大桥,经计算,建钢筋水泥大桥需耗资12万银元,这对当时的梅州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在海外华侨大力资助下,全长近300米的梅江大桥终于在1934年建成,将梅城两岸连为一体。<br /><br /> 梅江桥造型美观实用,是早年梅城的标志性建筑,其中,拱形的护栏和白玉兰桥灯曾经是梅州香烟的商标。但是,在抗战时期,这座桥差点被炸毁。<br /><br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祖国大片河山相继沦陷,1938年,日军占领潮汕平原,大有东进内陆之势。丰顺县则首当其冲,成为日军进犯和轰炸的目标,继而又轰炸梅县多处地方。当时的广东省当局为了切断日军东进之路,曾下令毁坏多条通往内地的道路和桥梁,梅江桥也是其中之一。时为梅县县长的杨幼敏接令后心急如焚。一方面军令如山,不可抗拒,另一方面考虑到梅江两岸人民好不容易刚建成不久的唯一桥梁即将毁在自己的任上,实在难以面对父老乡亲。他当机立断,毅然向上级反映并提出缓炸方案:即首先立即在桥北端第三墩凿炮眼安放足够的炸药,并接通电源线,安排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警戒,配置电话随时候令炸桥,同时安排人员在桥两端配置电话轮流值班戒备,一有情况立即疏散桥上行人切断两端交通,接着点炮炸毁桥梁,决不让日军通过梅江桥东进。这一缓炸方案经过上报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同意,这才保全了梅江桥。<br /><br /> 1950年和1965年,梅县人民正府两次斥资改铺水泥桥面和扩建人行道,并加筑立体交叉引桥,使它能通行车辆。1965年,郭沫若先生来到梅州时,称赞梅州是“文物由来第一流”。70年代后期,梅城通过梅江桥向南拓展,突破了城市仅止于江北片的现实。1986年,经有关方面鉴定,梅江桥使用年限已到,禁止通行机动车辆。2007年10月1日零时起,服役了73年的梅江桥被列为E级危桥,处于危险状态被封闭。2008年11月24日,政府宣布在最大限度保持梅江桥原有的结构特色、维持原桥的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采用加固拱肋和系梁、更换吊杆等技术措施对梅江桥进行加固大修,以延长梅江桥的使用寿命、满足开放行人及小型汽车交通的荷载要求。这个决定让不少梅州人松了一口气,多怕政府宣布,拆除旧桥,原处重建啊。<br /> <br /> 我很好奇,也很期待,在政府宣布的加固期限,今年年底能看到一座怎么样的梅江桥呢?<br /><br /> 在这座桥上,曾经承载过我三年的高中生活,每天四次,春夏秋冬,我和我的朋友们在这座桥上欢声笑语,挥洒青春。三年后,我拿着录取通知书,从这里走出了小城,到外面看更加广阔的世界。每一次想家的时候,这座桥都会映现出来;每一次回家,只要有空,我都要骑着自行车,在美丽的黄昏,在桥上面悠闲地骑过。江南到江北,然后再从梅江上的另外一座大桥上经过,江北回到江南。东山大桥。<br /><br /> 建于1986年的东山大桥是梅江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只是当年建设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设计图纸画了又画,总是不能很好解决江北引桥的问题,最后是梅州籍桥梁专家李国豪以跨周溪处建设发明桥的方式解决了一桥飞架两河的问题。东山大桥建成后,已经达到使用年限的梅江桥光荣退役,成了名副其实的“步行桥”。这座连接着东山教育基地的“文化桥”,沿途风光很好,是我很喜欢骑着自行车慢慢走的一座桥。<br /><br /> 桥东,是东山中学;桥西至梅江桥之间的河堤,是著名的十里文化长堤。长堤由素色花岗岩砌成,护栏是磨成镜面的一块块花岗岩石板,历代传世之作镌刻在石板上,凸显文化梅州的底蕴深厚。<br /><br /> 除了以上的特别之外,此桥建成的同年12月,东山大桥设立梅州第一个路桥收费站。至2004年1月2日撤消,已经有17个年头。当日11:30做为分界线,之前的车要收费,之后的就进入免费通行阶段了。根据当时在场报道的记者记录:交费的最后一辆车是一辆车牌号为“粤M-Z0077”的货车,司机并不知道他只要再迟半分钟就不用交费了;第一辆“享受”免费待遇、原来应交费的车是“粤H-40462”,当司机把票款递给收费员时,收费员告诉他“现在开始不收费了”,车上的人听后笑开了,乐呵呵地开车走了。收费员070154(工号)清点了最后一班岗所收的票款:从早上6时30分至中午11时30分,她共收到票款265元。东山大桥收费站撤了,所有设施也开始清拆,和它同时撤销的,还有嘉应大桥、梅州大桥的收费站。<br /><br /> 当年,梅州市充分利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共投入建筑资金107亿元人民币,新、改建公路里程9338.3里,使梅州市交通公路面貌得到根本改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梅州市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过去曾对公路建设不断滚动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路桥的设置,已不能适应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路桥收费站过多过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影响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市委、市政府对原有全市26个路桥收费站进行整合撤并,大幅减少全市路桥收费站点。为实现既有效减少公路收费站,又要继续偿还“八五”以来公路建设债务、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目的,对本市车辆统一收取路桥通行费年票,对外市车辆按次收取路桥通行费的办法解决。设站是发展需要,撤站也是发展需要。<br /><br /> 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坐着爸爸的摩托车,等在“东桥”或者“西桥”长长的车队后面,到江北去耍。江南江北往来的成本忒高了点。<br /><br /> “西桥”,因为“东桥”而得名,本名叫做嘉应大桥,全长310米,桥面宽16米,是连接江南、江北的大动脉,这是梅州最繁华最热闹的一座桥。1989年建成通车的此桥,据说,1988年兴建此桥的时候,费用无着,于是香港嘉应商会永远名誉会长刘锦庆等人筹募到嘉应大学办学基金港币1000万元,并建议大桥建成后收得的机动车辆过桥费,用于嘉应大学的常年经费,这个创举一时之间被传为美谈。<br /><br />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区车流量越来越大,嘉应大桥已不能适应繁忙的交通。2006年,嘉应大桥拓宽工程分两期完成,总投资2700万元。拓宽后的嘉应大桥主桥宽27米,机动车道为双向四车道。大大缓解南北交通压力,方便出行。<br /><br /> 这座桥,除了是桥,她还有个公园,曾经是孩童时期最向往最喜欢的地方。桥墩下面和两侧依梅江南岸河堤建设了一个儿童乐园,其游乐项目自然不能和欢乐谷或者长隆相提并论,但无论我到什么公园玩,静下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家乡这一座小小的快乐天地,那个小小的滑梯、那个小小的人工湖,以及那辆小小的火车,有相片为证,和兄弟姐妹爸爸叔叔等等一起去玩,笑得那个畅快。自不能说,今天的公园已经没落了,虽然公园不断引入新的游乐项目,和免除门票,提供游玩套票等改革经营方式,但场地的局限,发展大大受限,在这个日益发展的都市中,衷心地希望这片孩子的静土能一直留存下去。<br /><br /> 1992年12月15日,梅州大桥奠基,1994年1月8日建成通车,这座冠梅州名的大桥,是梅州的门户,连接国道和高速公路,出省出海的枢纽桥梁。主桥402米,东西引道3800米,面宽28米,总投资5300万元。<br /><br /> 老实说,这座桥是那么多桥中最朴实的一座,丝毫不起眼,甚至有点破败。但是,有谁敢说这桥不能称为“梅州大桥”呢!<br /><br /> 1993年10月,梅城“一江两岸”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采取“以地换堤、以地换路”、“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办法,按照“堤围改造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企业筹资进行堤围改造,政府以土地给予补偿”的思路,进行筹资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实现了堤、路、桥、湖、灯与沿江建筑物、园林绿化的有机统一,成为集防洪、排涝、交通、景观于一体的亮丽风景线。2003年2月20日,荣获国家建设部2002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誉为“梅州模式”。后又被联合国授予范例奖称号。<br /><br /> 这座河堤的建成,加上河堤边上的沿江公园建设、北岸的酒吧一条街,不仅把桥连接在了一起,还成为梅城居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好场所。加上桥上的霓虹灯安装以及公园彩灯安装,一到晚上,流光异彩,映在河上,分外妖娆。桥不仅是桥,还被赋予了景观的意义。<br /><br /> 1996年11月18日,为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00周年,缅怀叶剑英元帅的丰功伟绩,剑英纪念大桥奠基;1998年10月1日,大桥全面竣工。主桥建设资金1350万元。<br /><br /> 1996年8月,政府决定在江北造船厂和梅江公园之间兴建剑英纪念大桥。这个决定,得到了曾宪梓先生、熊德龙先生、田家炳先生、刘宇新先生、余国春先生、黄华先生、叶华能先生、陈修试先生等海外乡贤及梅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慷慨捐资1000多万元,促成大桥顺利开工。<br /><br /> 大桥位于梅江桥上游600米,南接沿江路,北连金利来大街和义化路,如一道长虹横跨梅江两岸。桥栏采用花岗石材,精雕细刻,造型典雅。<br /><br /> 这座以国家领导人命名的大桥建成后,成为了梅州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频频亮相,尽管因为嘉应桥扩桥而允许通行机动车,方便了不少人,但我依然深切地怀念那段只允许行人与非机动车通行的日子,从桥上滑行下来,一直冲到河堤上,凉凉和风,只有一个字,爽。现在车来车往,在河堤上散步都变得要小心翼翼了。不少人都觉得,这么宽一座桥只用作步行或者非机动车行驶,未免有些浪费,但我始终觉得,政府建一座桥在沿江公园前面,注定这座桥要为梅城居民的休闲让路。<br /><br /> 除了这座以人名命名的桥,还有另外一个以华侨名字命名的桥:德龙大桥。该桥由梅州市荣誉市民、著名旅美华侨熊德龙先生捐资兴建,于1999年9月建成。德龙桥单跨度68米,设计独特,构造新颖,巨大的拱梁,犹如绚丽的彩虹,故梅州人亲切地称呼她为,彩虹桥。<br /><br /> 2001年12月28日,秀兰大桥奠基,大桥于2003年建成通车。这座以一位母亲的名字命名的大桥,概算投资2100万元,其中旅外青年实业家梁亮胜先生捐资1200万元。秀兰,便是梁先生的母亲,儿子的孝心,让梅州人记住了一位普通的母亲。其中的种种,在这里我不想说,只能说尽量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一些让人觉得好笑至极的事情,毕竟桥建成后,我在这路上走了许多次。<br /><br /> 秀兰大桥是继剑英大桥后横跨梅江的第六大桥,西接嘉应东路,东连东外环路,主桥长380米,桥宽19.8米,孔跨40米。这座大桥建成后,北部连接回龙山,南部连接梅江南堤,形成梅州城区的东大外环,它可以扩大城市辐射,将江南和一片乡野连接了起来,拉动东山片的市区开发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最为重要的是,这座桥的建成,直接拉近了到雁洋几个景区的距离,半个小时,让不少游人欢喜,景区也为之受益。<br /><br /> 2007年5月18日,第一座人行浮桥动工兴建,连接东山教育基地亲水公园和梅江南堤、沿江东路的观光人行桥。整座浮桥全长233米,由塔桥和浮桥两部分构成,其中塔桥部分长66米,浮桥长167米,宽6米,局部平台宽9米;浮桥由26只舟体组成13个单元体。浮桥工程总投资1500万元,由广东诚实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浮桥舟体及构件由湖北华舟责任有限公司制作并指导安装,塔桥及舟体安装工程由广东五华一建公司承建。工程于2007年4月公开招标,5月动工建设,历时228天,于2008年1月25日竣工验收合格。<br /><br /> 第一次去走这座桥的时候,天气晴好,只是临近黄昏时,风大得惊人,走在桥上,分明感觉到摇晃,当然,这跟桥无关,只是由于近水,且前后空旷。熙熙攘攘的人走在桥上,体验着这种新奇的东西。不少小朋友边吃东西边把生产出来的垃圾往桥面、船体上扔,甚至有不少大人都是如此。老实说,扑面而来的水气尽管有些腥臭,但依然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亲切。<br /><br /> 最新的在建中的一座桥——广州大桥,位于梅州城区东南部,南接中环东路,与金燕大道相交,北连马鞍山芹黄片,跨越梅江河,全长848米,采用斜拉桥型(斜拉部分270米)、双向4车道(宽24.5米)的设计标准施工建设,总投资约2亿元,其中工程造价约1.45亿元,由广州市出资帮助建设,预计2010年12月落成通车。<br /><br /> 2009年5月2日这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这里看了,房屋被拆,基建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有点憧憬。<br /><br /> 除了这些桥,梅江河上的桥远远不止这些,金利来大桥、周溪上的状元桥、周溪桥等等,她们也有着他们的故事,但是唯一相似的是,她们给大众提供的方便,已经建设资金投入者的一片爱乡情怀。<br /><br /> 这是一座座桥梁的故事,这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故事,这更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史,由北向南,中心向四周辐射,每一座桥梁所到之处,都带动了那个地段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南北两岸的人们生活交流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密切。从1986年到现在,桥建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梅州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桥会继续兴建,故事也会越来越精彩,一如我的家,美丽的客都梅州。</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