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52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8-14 18:0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4 21:21 编辑

探访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
8月10日,游客在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拍照留念
8月11日,游客在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参观
8月11日,游客在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参观
这是8月11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8:11:3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
8月10日,游客在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参观
这是8月11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这是8月11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8:15:2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这是8月10日拍摄的土耳其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希拉波利斯古城遗址位于土耳其代尼兹利省,建于公元前二世纪。1988年,希拉波利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华社记者 刘磊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8:25: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4 18:27 编辑

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吸引观众




   8月7日,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11:32 | 只看该作者




中新社记者 汤彦俊 摄

   8月7日,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本次展览汇集了788件古埃及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是近20年来埃及在世界范围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之一,其中多数文物是首次来到亚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1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4 19:19 编辑

上海最高古塔300件遗珍展现古代江南文化魅力
图为专家介绍圆应塔塔刹内发现的嵌福禄寿喜盒铜宝珠内胆
图为圆应塔地宫内发现的“银塔”
图为展览现场
图为展览现场
图为圆应塔地宫内出土的佛像
图为圆应塔地宫内出土的佛像  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8月13日,“宝塔乾坤:上海圆应塔遗珍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预展。2024年正值圆应塔完成建筑修缮和考古发现30周年,作为上海市现存最高、清理发现文物最多的古塔,圆应塔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此次展出的300件珍贵文物,将为观众们呈现古代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2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4 19:26 编辑

古城遗址将设立专门的博物馆
古城遗址要建专门的博物馆。曹洋/新华社

   太原——一座新的博物馆将在中国北方有4300年历史的陶寺遗址开放。将展出300多件展品,展示该地区古代居民的生活和文化。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很可能是4100多年前尧舜统治时期的都城遗址。临汾尧都区是姚的庙宇和陵墓所在地。

   虽然它占地280万平方米,但自1978年以来,只有大约3万平方米的遗址被挖掘出来。

        陶寺文化是伴随着长江下游良竹文化的兴起而出现在黄河中游的。这两个遗址为研究中国5000多年文明的早期状态和起源提供了重要证据。

   考古发现表明,陶斯文化达到了国家和文明社会的早期阶段。

   “陶寺城墙遗址和重要建筑的发现是一个重大突破,”负责中华文明起源项目的首席专家王伟说。王说,在这个项目开始之前,大型陵墓经常被发现,但城市遗址和重要建筑更为罕见,这限制了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研究。

   陶寺城遗址以其功能分区而闻名,宫殿、手工作坊、仓库、陵墓和祭祀仪式的区域划分清晰,形成了首都的综合布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高江涛说:“主楼位于北部中心,展示了隐藏中轴线的建筑概念。”。

   中轴线概念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出的北京中轴线最初建立于13世纪,从北到南贯穿北京老城7.8公里。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点缀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元素。

   在陶寺,考古学家在扁平壶等物品上发现了文字,这些文字早于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在龟甲和动物骨骼上发现的古代文字。

   王说:“这一发现表明,陶寺的一小部分人在那个时代使用过汉字。”。

    陶寺遗址展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早期证据,其天文台记录了所有24个中国传统节气。

   高说:“天文台强调了中国古代是如何运用先进的方法来指导农业发展的,这些方法体现了他们对宇宙的理解,反映了古代的实用主义和创新精神。”。

   陶斯社会以其文化融合和创新而著称。专家指出,彩陶等物品上装饰着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设计,这表明吸收了外部文化元素。

   高说:“许多考古发现表明,陶寺在4000多年前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国家首都的典型例子。”。

   新华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3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4 19:33 编辑

“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举办
   8月6日,参观者在观看甲午沉舰水下考古模拟现场
8月6日,参观者在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上参观
这是展出的“致远”舰圆形水密舷窗(8月6日摄)
8月6日,参观者在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上参观

   从8月4日开始,“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山东博物馆举办,展览全面系统地展示了300余件(套)甲午沉舰水下考古珍贵文物,以及甲午战争最新史料科研成果。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3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4 19:38 编辑

江源科考揭开长江源神秘面纱
7月21日,在囊谦香达河段,科考队员进行底栖生物监测采样。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新华社西宁8月6日电 题:江源科考揭开长江源神秘面纱

  新华社记者田中全、史卫燕、陈杰

  盛夏的青藏高原,空气中带着一丝清凉。来自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等单位的20余名科研人员,从青海省玉树市集体出发,向西而行,奔赴长江源区深处,开展一年一度的江源综合科考。

  长江源所在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是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说,自2012年以来,长江科学院每年开展江源科考,摸清江源生态本底,找寻江源变化规律,逐渐揭开长江源的神秘面纱。
7月23日,在聂洽曲的草滩上,科考队员收集样本。新华社发(杜笑微 摄)

  已从长江科学院退休8年的前任院长郭熙灵,是江源科考的发起人之一。时隔多年,他再次来到江源地区,一股久违的熟悉感涌上心头。

  郭熙灵说,江源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对流域气候系统稳定、水资源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作为水利系统的重要科研部门,长江科学院较早地谋划开展江源综合科考”。

  记者与科考队驱车行驶在江源腹地,只见层层云雾裹住两侧延绵的山峦,突然化作一场骤雨,让人猝不及防;冰川脚下,融水自高处向下倾泻,似千军万马,不停地撞击着碎石,发出巨大的轰隆声;浅谷里,溪流时窄时宽,肆意流淌,夹杂着大量的泥沙,卷起层层黄褐色的波浪,向着远方奔涌。

  此景让人不禁感叹,正是这源源不竭的流水,从青藏高原一泻而下,向东奔流,汇聚成长江,绵延万里,滋养万水千山,润泽万千生灵。

  江源科考,既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一场艰辛的“接力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8-14 19:41:27 | 只看该作者
7月25日,在冬克玛底冰川,科考队员在探测冰川(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最开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郭熙灵说,十多年前,江源地区交通路网尚不完善,他们为了深入长江正源沱沱河的源头,开着车漫山遍野地跑,还经常陷入泥坑;到了傍晚,他们干脆就在野外扎个帐篷。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江源地区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完善,方便当地居民出行的同时,也给科考带来了便利。看着一条条平坦的公路穿山越岭,伸向江源腹地,郭熙灵倍感欣慰,“脚下有路,科考就更踏实”。

  在这场“接力赛”中,一批批科考队员克服高原反应,深入长江源区,开展科研活动,科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由最初关注的水文和水沙,逐渐扩展至河势、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土流失、冰川冻土等方面。

  在长江源区,记者通过无人机看到,江源水流交织、形似发辫,令人惊叹。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刘玉娇博士说:“这是江源水系的重要特点之一。江源地区河流水量大、流速快,两岸山体自然约束少,河道冲刷以横向变形为主,因此河床呈现千变万化的‘辫状’形态。”

  一路前行,记者还看到,有的山峰顶部寸草不生,顶端山石尖凸、锋利陡峭,山腰以下却绿草悠悠、牦牛成群。长江科学院岩土重点实验室范越博士解释说:“从地貌情况看,这里曾是一座冰川。由于气候变化,山顶冰川逐渐消融,原先冰川覆盖的岩石风化时间不长,草本植物尚未完全覆盖,就形成了现在的冰蚀地貌景象。”
7月25日,在冬克玛底冰川,科考队员准备攀爬冰川。新华社发(杜笑微 摄)

  新发现、新研究不断涌现——首次实现长江源关键鱼类的人工规模繁殖、设计增温试验发现温度与江源植被多样性的关系、模拟径流冲刷试验发现水土流失区域差异……翻开厚厚的江源科考十年论文集,100多篇涉及长江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土保持等领域的科研论文收录其中。

  “过半论文是近些年发表的,江源科考成果正加速涌现。”徐平说,江源科考坚持流域视角和问题导向,对江源生态演变规律研究逐步深入,“多项科研成果属于‘全球首发’”。

  随着江源科考的不断深入,一批年轻队员以实际行动,展现责任和担当。

  科考中,每到一个点位,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90后”乔强龙都会穿上下水裤,拿起手抄网,在高流速的冰水中,采集底栖、浮游动植物,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翻看他的手机地图,青藏高原地区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类打卡记号。

  “这是6年来我的科考足迹,每次打开地图都会让我对江源地区更加熟悉和亲切。”乔强龙说,江源地区有着令人想象不到的新挑战和吸引力,只要踏进这片土地,所有的累和苦都会转化为科研的新成果和新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