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考古发现两汉等各时期古墓葬148座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5884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8-9 19:2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14 13:24 编辑

广州考古发现两汉等各时期古墓葬148座
资料图为航拍考古现场。(无人机照片)
资料图为工作人员在考古现场工作
资料图为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中新社发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供图

      8月8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称,该院对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场馆建设范围约13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并于2024年4月至7月对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48座。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9:37:20 | 只看该作者
广州动物园又“挖”出宝


   8月8日,记者获悉,广州动物园又有重要考古发现。

  广州动物园所在地属于广州市“小北-建设新村-华侨新村-太和岗-区庄-麻鹰岗”地下文物埋藏区,是广州市古墓葬重点埋藏区域之一。自1956年以来,配合动物园建设,市文物部门先后在动物园内30多个地点发掘古墓葬近500座。

考古发掘现场航拍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配合动物园麻鹰岗场馆建设,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场馆建设范围约1300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24年4月至7月对勘探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

麻鹰岗墓地航拍全景


  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48座,其中两汉墓葬4座,晋南朝墓葬8座,唐代墓葬15座,明清墓葬121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珠饰等各类文物196件(套),另采集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墓碑48块,其中出土的东汉带字陶屋模型、唐代陶鸡模型、清代翡翠翎管和朝冠顶珠水晶饰件及清代翠鸟银发簪,是近年考古发现的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考古发布现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9:3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9 19:41 编辑

东汉墓葬出土的“大吉间”陶屋。

唐代墓葬(M43)出土的陶鸡及青瓷碗(按出土位置摆放


  此次发现的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晚期墓葬打破早期墓葬的现象较为频密。从清理的墓葬和采集的墓碑来看,墓葬的年代自西汉南越国时期,历经东汉、晋南朝、唐、明、清、民国,一直持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达2100多年之久。墓葬的排列也有一定的规律,特别是明清墓葬不仅规模、朝向颇为相似,墓葬的间隔也基本一致,说明这里是一处成规模、有规划的墓园。

东晋墓航拍照片


  本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发掘区域中北部发现了一座保存基本完整的东晋墓和一座保存较好的南朝墓。其中东晋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在长达10米的墓室顶部及四壁上未发现明显损毁,仅在封门上部有一个盗洞,是迄今为止在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晋墓葬。南朝墓规模稍小,为双后室的夫妻合葬墓,结构精巧,除双后室顶部各有一个盗洞外,其他结构保存完整,也尤为难得。这两座墓葬的发现,对研究广州地区六朝时期墓葬形制、墓葬分期和丧葬习俗以及晋南朝时期的建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9:43:04 | 只看该作者

南朝墓(M28)航拍照片


  考古工作过程中,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积极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与广州动物园密切合作,先后组织6批近百名青少年到工地参观研学,把火热的考古工地变成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青少年走进考古现场,学习“活化”的历史,近距离了解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加深了对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认知,也增强了对乡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清墓(M112)出土的翡翠翎管


  广州动物园对文物保护工作亦高度重视、积极配合,主动履行保护职责,无论是犀牛区东汉墓的发掘和展示,还是熊猫馆等场馆建设区域的考古工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清墓(M113)出土的翠鸟银发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9:4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9 19:46 编辑

清墓(M112)出土的朝冠顶珠水晶饰。
     【新闻知多D】

  动物园里曾挖出“动物”

  广州动物园原地处麻鹰岗,所在先烈路一带属于广州市地下文物埋藏区,这里藏有众多鲜为人知的考古发现——

  1956年,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广州动物园发掘一座南越国时期竖穴木椁墓时,出土了一对鎏金铜女俑,同墓还出土“辛偃”玉印,考据为墓主名字,如今都保存在广州博物馆,为研究广州城区历史和岭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年,麦英豪还在广州动物园发掘一座东汉砖室墓,前室为方形穹隆顶,后室为直券顶,保存基本完整,出土了陶城堡等器物,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纪年文字墓砖,即一块写有“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砖”的墓砖。

  而仅仅1956年至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动物园内就发掘古墓葬23座,其中包括西汉木椁墓10座,东汉砖室墓5座,南朝砖室墓2座,唐代砖室墓6座;1997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先烈路扩建工程,在广州动物园东北区域发掘汉唐墓葬12座;2002年3月,又在广州动物园行政办公楼区域发掘南朝、唐墓3座。

  值得一提的是,动物园里还挖出过“动物”。

  2012年,广州动物园在犀牛馆进行场地施工过程中发现古墓砖,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立即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和发掘,共清理砖室墓4座,其中M1出土8个生肖陶俑,分别是鼠、牛、龙、马、羊、猴、鸡、狗。迄今为止,这都是广东发现时间最早的生肖俑。

  有趣的是,和中原、湖南、湖北等地的生肖俑身穿宽松服饰的形象不同,这些生肖俑穿的是“紧身衣”,非常显身材。仔细看会发现,只有鼠盘腿而坐,其他动物都是跪坐。专家推测,或是因为鼠是十二生肖中的“老大”,地位不同;另外也有可能墓主人属鼠。

  2023年,广州动物园启动大熊猫新馆建设,意外发掘出古墓群。据已有报道显示,大熊猫新馆(原袋鼠馆)共发现47个遗迹,墓群从汉代到清代跨越2000多年历史,分别出土了东晋南朝唐代及明清等时期的文物,其中一座东晋时期的古墓更是出土了广州考古史上首件莲花纹饰墓砖。

  为做好文物遗迹的保护展示,广州动物园在东汉砖室墓本体上覆盖玻璃罩,进行原址展示,并在上方建造了长廊式展棚,于2016年底竣工、向观众开放。据悉,这也是继西汉南越王墓之后,广州城市中心区原址保护并展示的第二座古墓葬。去年底,随着第二期升级改造完成,现场还增设了墙画和15个壁龛,放置有文物复制件,并对展板进行了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9:48: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9 20:03 编辑

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墓地发掘最新成果
发现羊城规模最大保存最好东晋墓葬
广州动物园穿山甲馆建设工程项目(麻鹰岗墓地)俯拍图。南方日报记者 仇敏业 摄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徐子茗

    通讯员 穗文考

   
8月8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广州动物园麻鹰岗墓地发掘的最新成果。本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各时期墓葬148座,其中两汉墓葬4座,晋南朝墓葬8座,唐代墓葬15座,明清墓葬121座,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珠饰等各类文物196件(套),另采集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墓碑48块,其中出土的东汉带字陶屋模型、唐代陶鸡模型、清代翡翠翎管和朝冠顶珠水晶饰件及清代翠鸟银发簪,是近年考古发现不可多得的文物精品。

    “这次考古发现充分反映出动物园一带作为广州古城的东郊区域,是一个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区,是蕴含广州古代历史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其中,保存较好的东晋墓和南朝墓两座墓葬,未来或将进行原址保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说。

    墓葬年代自西汉南越国开始

    持续长达2100多年之久

    当天上午,笔者来到广州动物园浣熊区和非洲狮区的中间地带,只见约1300平方米的发掘区域内,坐落着百余座古墓葬,还设有考古科普展板及出土文物展示区。“此次发现的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晚期墓葬打破早期墓葬的现象较为频密。”张强禄介绍,从清理的墓葬和采集的墓碑来看,墓葬的年代自西汉南越国时期开始,历经东汉、晋南朝、唐、明、清、民国,一直持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达2100多年之久。墓葬排列也有一定规律,特别是明清墓葬,不仅规模、朝向颇为相似,墓葬的间隔也基本一致,说明这里是一处成规模、有规划的墓园。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部主任、麻鹰岗墓地发掘项目负责人程浩站在东晋墓旁,指着墓室顶部的券拱说,这座东晋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在长达10米的墓室顶部及四壁上未发现明显损毁,仅在封门上部有一个盗洞,是迄今为止在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晋墓葬,也是这次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笔者跟随考古领队深入东晋墓中,只见墓内约有一人半的高度,四周砖块颜色偏青灰色,整个墓葬形制完整。“这个墓葬的随葬品非常少,很可能下葬后不久就被盗了。”考古队员猜测。

    在东晋墓的东侧,平行分布着一座同样保存较好的南朝墓,规模稍小,为双后室的夫妻合葬墓,结构精巧,除双后室顶部各有一个盗洞外,其他结构保存完整,也尤为难得。这两座墓葬的发现,对研究广州地区六朝时期墓葬形制,墓葬分期和丧葬习俗以及晋南朝时期的建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对发现的东晋墓和南朝墓

    有望进行原址保护和展示

    事实上,这不是广州动物园第一次有考古发现。广州动物园所在地属于广州市“小北—建设新村—华侨新村—太和岗—区庄—麻鹰岗”地下文物埋藏区,是广州市古墓葬重点埋藏区域之一。自1956年以来,配合动物园建设,市文物部门先后在动物园内30多个地点发掘古墓葬近500座。

    为什么在广州动物园内有这么多墓葬?程浩指出,这和广州动物园的地理位置以及自身地形地貌分不开。

    从城墙范围来看,明清时期广州动物园所在的麻鹰岗就在广州城的东北侧,距离广州城的大东门也就是越秀路一带大约有3公里,距离汉唐广州城最东边也就是现在的仓边路一带大约不到4公里。“这个距离很适合当时生活在广州城内的人去世后,家人亲朋为他们进行送葬活动,并埋葬在这里”。

    从地形来看,广州动物园是由不同的山岗组成的,北边是高耸的白云山和越秀山,往南可以看到珠江,这个区域对古代老广来说,就是一个背山面水的形胜之地。

    张强禄说,此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广州动物园对犀牛馆发现的东汉墓进行了原址保护展示。未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将对这次发现的东晋墓和南朝墓进行有效的原址保护和展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19:5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9 20:05 编辑

探宋窑,寻古墓!广东“四普”进行时

   随着广东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实地调查工作的全面铺开,那些分布在地上、地下、水下,数量庞大且内涵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即将得到重新认识和发现。


  日前,广州市“四普”现场试点工作在番禺区顺利完成。此次试点涵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五大类别,并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礼园乡黎氏始祖黎念泗墓进行了现场调查。


  文物普查是如何进行的?普查内容有哪些?带着这些好奇,羊城晚报记者用一天的时间,跟随普查试点工作小组去到现场,亲历3处文物点的普查全过程——


  01 千年宋窑


      驾车从沙边村牌坊处驶入,沿着乡间小道穿过一片片果林,沙边窑遗址的位置就不远了。时间已经来到6月中旬,烈日和骤雨的随意切换让岭南的气候多了几分黏腻。


  此时,负责沙边村文物日常巡逻的文物保护信息员已在路边等候多时。这一天,沙边窑遗址成为普查试点的第一站。


  上午9时许,近二十人组成的普查试点工作小组浩浩荡荡到达现场。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朱明敏,他是广东省文物普查办专家指导组成员、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也是一位曾参加过三普的“老”普查队员。紧随其后的是番禺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林敏。

朱明敏(左)来到沙边窑遗址

  林敏介绍:“由于番禺区文物资源比较丰富,是广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数量最多的一个区,现登记共有770处。经由市、区两级文物普查办沟通后,最后选择在番禺区开展了此次试点工作。”

地面随处散落着陶瓷碎片

  在文物保护信息员的指引下,工作队穿过一户农家小院,来到了屋后。这里是一个树木丛生的小山包,又叫后底岗。山坡上到处散落着陶瓷碎片,越往上走堆积越厚,一块写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沙边窑遗址”的石碑再次明确了这里的位置。

  这些陶瓷碎片并不起眼,随意捡起一块放在手上怎么也看不出异样。“这些可都是一千多年前的陶片!”朱明敏看出了记者的好奇。

  原来,沙边窑遗址是北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民窑工场,于1990年进行考古发掘,朱明敏曾多次参与该遗址的文物考古调查。“沙边窑是广州本地比较少见的生产外销瓷的瓷窑,应属于西村窑系的代表性窑址。”
沙边窑遗址石碑


  在他的指导下,工作人员人手一份沙边窑遗址三普时的登记表,围绕遗址仔细比对,查看十多年来保存情况是否发生变化。技术人员则开始寻找文物本体分布范围的边界,然后采用手持RTK定位仪进行打点测量。

  “啪!啪!啪!”不一会儿的工夫,拍打蚊子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大家的手臂上、腿上立刻冒出了一个个蚊子包。工作人员见状拿出驱蚊喷雾,给大家喷洒止痒。随行的年轻记者不免感慨:“这跟想象中的田野考古工作有点不一样!”

  普查工作继续进行着。其实,沙边窑遗址分布广阔,后底岗只是其中一个分布点。朱明敏说:“20世纪90年代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这里陶瓷碎片分布广、堆积厚,但完整器型发现较少,因此认为这里可能是沙边窑的废弃物堆积处。在这周围又陆续发现了窑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20:07:32 | 只看该作者

   02 “海丝”实物


  一千多年前,古人在珠江南岸的丘陵地里偶然发现了瓷土,于是就地修窑烧瓷,并将产品顺着珠江一路销往海外。


  如今,考古工作者在这里的多个地点发现有废瓷、匣钵、窑砖等窑址废弃物堆积。


  待后底岗普查结束,工作队又开始向保存有窑址的鉴贤岗行进。天空一阵急雨洒下,大家三两结伴同撑一把雨伞,继续出发。好在鉴贤岗的位置离得不算远,徒步约十分钟就能到达。

普查试点工作小组成员爬上鉴贤岗


  走过田野、穿过民居,鉴贤岗是一处更为陡峭的山坡。修建窑炉的窑砖在黄土中部分裸露出来,可以看出这个地方跟周围的不一样。


  据林敏介绍,鉴贤岗位置处是一座龙窑,这种窑炉一般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龙似蛇,因此称为龙窑。这处龙窑也是目前沙边窑遗址唯一一处原址保护的窑体。“作为是一处历史价值较高的古窑遗址,沙边窑为研究番禺外销瓷历史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部分窑砖裸露出来


  技术人员拿着手持RTK定位仪爬到山顶,开始工作。相较于三普,四普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朱明敏说,首先是文物点边界的进一步精确。三普在对文物进行定位时登记的是一个坐标点,而四普则采用RTK,对文物分布范围和边界进行较为准确的框定。


  “第二个是文物本体的认定问题,到底哪些是它的组成部分,哪些只是跟它临近,其实跟文物本体没啥关系,要做一个更详细的辨析,这是四普比较强调的内容。”朱明敏说。

鉴贤岗普查现场


  参加此次试点现场工作的多为年轻人。工作间隙,朱明敏不断鼓励他们亲自上手。“我们国家每一次的文物普查都是培养人才和锻炼队伍的过程。年轻的文物工作者们借助这次机会,可以去到很多文物点的现场。将为他们今后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等工作积攒下经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20:1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9 20:12 编辑

   03 再探古墓


      去探一探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礼园乡黎氏始祖黎念泗墓,是今天试点工作的第二站。它位于番禺区新造镇秀发村。


  从沙边村出发,十几分钟的车程后,工作队走进了秀发村。


  这里的村民以黎姓为主。穿过连片的村民自建楼,紧接着空旷之处突然出现一片墓群,十余座大大小小的墓葬朝向一致,呈阶梯状分布。礼园乡黎氏始祖黎念泗墓位于最下方,是墓群中最古老的一座。

现场勘察礼园乡黎氏始祖黎念泗墓的碑文


  “三普的时候没有被发现和登记,是因为这块地之前被老房子覆盖住了,后来才清理出来。”番禺新造镇文化体育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主动介绍。


  由于是新发现的文物线索,这座古墓葬并没有可供参考的准确资料。烈日当空,朱明敏蹲下身子,往始祖墓的墓碑上洒上一些矿泉水。“等水稍微蒸发一点,上面的碑文就更容易看清了。”他想看看碑文上是否记载了年代等关键信息。

交椅墓


  记者注意到,这些古墓葬形制基本相同,形似半月。朱明敏介绍,这种墓葬形制名为交椅墓,也称山手墓,一般由后土、护岭、坟头、山手、月台等组成。“交椅墓自明清以来在岭南地区非常流行,是非常典型、一眼可辨的墓葬形制。”


  不一会儿,前来围观的村民多了起来。一位老先生怀抱厚厚的《黎氏族谱》蹒跚走来。这位老先生是黎氏后人。他用粤语向普查试点工作小组介绍,黎氏始祖黎念泗自宋代来到此处定居,然后开村拓地,不断繁衍生息……

技术人员进行打点定位


  这一说法跟《黎氏族谱》记载一致。《黎氏族谱》有文:“先姑苏人,自刺史公仕王唐,宦游岭南,因家居南雄珠玑。历宋,至讳念泗,崇宁间举贤良,拜侍御史,南渡入广,始居番禺之礼园。”


  朱明敏耐心地倾听村民们的讲述,将要点记录在案。不过他也告诉记者,珠三角地区许多村落都会将其村史上推至宋代甚至更远,但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并结合现场的形制勘察,本地绝大多数村庄应是明代之后才形成的,这一点需要普查队员在实地调查工作中加以注意。


  他表示,根据现场观察,不少墓葬还有后期加建的痕迹,此次普查试点先对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村民的族谱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不过,关于礼园乡黎氏始祖黎念泗墓的断代以及各世祖墓葬的空间分布等问题,还需要查阅番禺区地方志等历史资料,作进一步的考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8-9 20:13: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8-9 20:15 编辑

     04 最后一站


  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949年建成的茂生纪念学校老校舍是广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试点的最后一站。


  茂生纪念学校老校舍坐落于番禺区石碁镇官涌村,由旅居香港的爱国慈善家高可宁为纪念其父母捐建。这座建筑造型颇为别致,一座牌坊伫立在楼前,楼的顶部则刻着繁体字样的“茂生纪念学校”几个大字。仔细看,上面还有“MS”两个字母,是“茂生”的缩写。

茂生纪念学校老校舍

  走进楼内,迎面而来的穿堂风带来阵阵凉意。近现代以来这所村办的小学也曾育人累累。一楼展示出来的一幅幅老照片讲述着村落和学校过去的故事。


  据介绍,近百年来官涌村名家辈出,著名书法家麦华三,广州考古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等文化名人先后从这里走出。麦华三题写的“茂生纪念学校碑记”,以及著名教育家许崇清题写的“勤朴诚勇”木匾都保存在这里。


  二层小楼的背后是一个大大的操场,它也是老校舍的一部分。走进操场,技术人员前往四角打点测量。“只要天气情况良好,使用手持RTK定位仪,一般都能得到一个准确的坐标。比起室外,室内的情况要更加复杂一些。”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茂生纪念学校老校舍内部


  如今,茂生纪念学校老校舍除了展览展示,还具备图书馆、书法研习、曲艺社等功能,是石碁镇不可多得的一处公益文化活动中心。


  “我们提倡的文物保护绝对不是把门一关就不管了,这对很多建筑来说是有害的,高温高湿的环境让建筑容易腐坏。经常有人通风打扫,反而能够保护利用得更好。”朱明敏说。据了解,茂生纪念学校旧址活化利用项目还曾入围2022年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评选。


  至此,广州市的四普现场试点工作已顺利完成。林敏告诉记者,番禺区未来计划组建两支普查队,并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全区770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登记工作,以及新发现的约50处文物线索的核定登记。


  “从理论到实践总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试点就是要把我们自认为理论上已经清楚掌握的问题暴露出来。通过这次试点工作,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和建立符合广州市实际情况的文物普查工作流程。”朱明敏说。

普查试点现场


  工作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普查试点工作小组还没有吃上午饭。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我们共同行走在烈日和骤雨下。那些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内容,在记者眼中逐渐由新鲜转为辛苦。


  然而,即使蚊虫叮咬、高温暴晒、大雨忽至……让田野工作“诗和远方”的滤镜一碎再碎,但最令人记忆深刻的仍然是文保专家一眼辨物的本领,是新发现的大片待察文物,还有岭南村落所独具的风物与风情。


  文化遗产保护始终是人与物的故事,随着四普实地调查工作的深入,无数鲜活的现场将继续发生。


  来源:南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