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7-3 16:58 编辑
■对话嘉宾
叶钦良
叶钦良:广东省人大代表、广东紫金白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林业正高级工程师。2024年1月,他联合中山大学凡强团队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新物种紫金短柱茶。
童毅华
童毅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植物科学中心副研究员、植物分类学博士。2023年12月8日,由童毅华博士为第一作者所描述的植物新种潮州越橘,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正式发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团队在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发现了蜘蛛抱蛋属植物新种——阳春蜘蛛抱蛋,相关研究已发表于国际分类学刊物《Phytotaxa》。南方日报记者留意到,近年来,广东境内发现全新物种频频见诸报端,持续引发社会关注。
“被公开报道的只是一部分,实际发现新物种数量更多的。”童毅华介绍,我国是全球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近20年来每年都发表200多个维管植物新种,每年世界上发表的植物新种有大约十分之一来自于中国。
广东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记录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超6600种,陆生野生动物超过1000种,数量居全国前列;记录分布昆虫超1.2万种,居全国之最。与此同时,广东还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现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据业内权威数据,仅高等植物,2021年至2023年广东省境内就发现新物种56个,近三年数据分别为25个、12个和19个。
记者同时留意到,近年不少新物种呈现“发现即濒危”特征。据华南植物园提供的统计数据,2021年至2023年广东境内发现的56个植物新种中,约30个评估了其濒危等级,其中19个属于“极危”“濒危”或“易危”,占比接近2/3。
多位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快我省生物分类研究步伐,同时注重做好新物种发现“后半篇文章”。童毅华建议,发挥民间爱好者等力量,畅通爱好者等与科研工作者联系机制,形成生物分类研究合力。叶钦良则建议,通过新物种的就地保护、人工繁殖或近地移植等途径,加强对新发现的保护,为新物种研究争取时间,最大程度保护我省物种多样性。
据记者从省林业局获悉,目前我省统筹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开展“六大行动”,持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目前广东境内共有岭南国家公园、丹霞山国家公园、华南国家植物园,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和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三园两中心”均已开展创建、建设工作,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逐渐成形,让更多珍稀物种“安居乐业”。
新物种以前咋没被发现?
南方日报:很多人都有疑惑——地球都存在几十亿年了,人类历史也很漫长。这些新物种为何以前没被发现,而是到现在被发现?
叶钦良:现代生物分类研究在我国也就是100年左右的历史。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具有很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短期内完成对所有物种的分类研究并不现实。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研实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研究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加上以“村村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改善,科研工作者有更多机会、更便捷地深入到山野,一些此前处于偏僻地带、数量分布少的物种,逐步被发现。
南方日报:梳理近年来广东新物种发现地,韶关丹霞山发现的新物种特别多。
童毅华:广东丹霞山位于南亚热带北缘——北纬25度区域,气候独特,与特殊峰柱、峰丛、沟谷、红层地貌等相嵌,使得丹霞山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孕育着丰富的特有生物。韶关丹霞山近年来在新物种发现方面成果丰硕,主要便是其独特的丹霞地貌特征。另外当地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较为重视和支持,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和学者赴当地考察研究,因而也成为目前我省生物分类研究热点区域。
南方日报:近两年广东省境内发现的新物种,不少采用地域来命名,如清远薹草、河源堇菜、潮州越橘。新物种的命名是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童毅华:新物种的命名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根据物种的特点命名,如花色、习性等,像“松萝越橘”“少齿树萝卜”;二是以物种的产地或者分布区命名,像“清远薹草”“石门台蜘蛛抱蛋”“台山含笑”;三是以人名来命名,例如去年4月,我们团队发表的竹类一新属——以礼竹属。属名用以致敬中国第一位研究禾本科的植物分类学家耿以礼教授。此外,还有符合国际命名法规的其他命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