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一季度工业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002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5-31 13:0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3 18:26 编辑

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一季度工业投资增速全市第一
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梅州市飞锁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在火热建设中。

   据丰顺县科工商务局消息,今年以来,丰顺县着力强化项目建设支撑,全力以赴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2024年一季度完成工业投资2.86亿元,比增166.5%,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走进梅州市飞锁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只见塔吊、工程车等机械设备忙碌运转,企业开足马力抓施工,崭新的厂房拔地而起。按照计划,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年税收5000万元以上。

   工业投资是实体经济的源头。今年以来,丰顺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推动工业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呈现出重点项目多、投资增长快和投资结构优的特点。正是看中了该县工业发展潜力,立能派(丰顺)光电有限公司计划把建在丰顺的项目打造成为集团的标杆工厂。值得一提的是,占地一万八千多平方米的光伏组件生产车间厂房,目前已完成内外部装修,机器设备将于5月初进场调试。

   除了重点项目建设,丰顺县还鼓励和扶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广东丰亿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家具铰链合页和滑轨制作,今年一月份,企业投入12台全自动铰链组装机,每台机器一小时可生产成品2800个,月产值增加至一千多万元。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一直是丰顺县的重点工作。据悉,该县出台了《丰顺县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过支持技术改造、提高创新能力、加快人才引进等多项措施,稳增促投、提质扩量、提速增效,进一步彰显发展的韧性、活力与潜力。

   (荣丰)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3:1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3 18:30 编辑

县供销社加强平台建设,构建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络
丰顺子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盈利
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工作人员根据客户订单需求,对农产品进行分拣、打包、装车、配送

   去年以来,丰顺县供销社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坚守为农服务宗旨,持续深化综合改革,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完善基层供销社农产品综合服务站,加强平台建设,构建直供配送网络,推动供销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凌晨5时,在广东供销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丰顺子平台,工作人员根据客户订单需求,对农产品进行分拣、打包、装车、配送,准时将食材送到学校、机关、企业食堂。

   截至目前,广东供销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丰顺子平台已承接全县92家机关、企业、学校等饭堂的食材供应配送。其中配送学校、幼儿园68家,全面覆盖丰顺县17个镇(场)公办学校及幼儿园。去年全年,丰顺子平台累计营业额为22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盈利,达50多万元。

   食品安全无小事,县供销社还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筑牢为农前沿阵地。近日,在黄金镇供销社农产品综合服务站,农产品展示区宽敞明亮,功能区域设置明晰,特色农产品摆放有序。据介绍,服务站自运营以来,通过联结示范专业合作社和小农户,打造“村社”共建,“社企”融合的模式,进一步赋能黄金镇丝苗米、陈皮、生姜、烟叶等产业 ,实现从0到1的突破,带动农户参与到全产业的生产和种植。同时,通过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以机械赋能农业生产,更好地服务周边乡镇区域中小农户及种植基地。(荣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3:1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3 18:57 编辑

   汤西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绿美生态建设
厚植生态底色 共绘绿美画卷
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汤西镇与县直机关单位开展机关联基层共建共管绿美示范路建设,图为“发改林”

   本报讯 近期以来,汤西镇立足山水风光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细化制定行动方案,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高质量推进绿美汤西生态建设。

   在汤西镇河西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岸两旁竹柏屹立,美丽乡村生机勃勃。据介绍,该村在绿美生态建设中,通过汇聚驻点单位、结对共建单位以及镇村党员干部群众的力量,围绕绿美村庄建设,在“四旁”“五边”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实现村主干道路林荫化、生态化、景观化全覆盖。

   绿色是生态之本,发展之基。据介绍,汤西镇13个村(社区)与县直机关单位全面开展机关联基层共建共管绿美示范路建设,广泛发动乡贤、党员通过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方式参与乡村绿化。截至目前,该镇共筹集资金170多万元,种植树木12000多棵,用心打造“支部林”“国防林”“双百林”“帮扶林”等主题林。

   汤西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发力做好增绿添绿提升工作,计划在2024年底,完成全镇50%以上村主干道的绿植和管护,重点完成高速路口、村口及周边等区域的绿化美化提升。(荣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3:1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3 19:09 编辑

心怀戏剧舞台 传承客家文化

——专访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丰顺籍国家一级编剧林文祥
林文祥
采访小组与林文祥(左三)合影。
林文祥(左)在戏剧彩排现场指导。
采访小组与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创团队座谈。

策划:朱明海

统筹:罗 琼

记者:黄育兰

摄像:魏浪鑫整理:彭 晓

   近年来,丰顺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得到了广大外出乡贤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丰顺县外出乡贤奋勇拼搏,涌现了一批业界精英,为更好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爱国爱乡情怀,丰顺县融媒体中心(丰顺县广播电视台)组织采访小组到全国各地采访丰顺县在文化、教育、科研、商界等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用他们的励志故事、成功经验、崇高品质引导、带动、激励年轻一代,凝聚各方力量为丰顺县各项事业振兴发展贡献力量。近日,记者一行前往梅城专访丰顺籍知名编剧林文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31 13:2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3 19:15 编辑

   记者(以下简称记):据了解,您曾有过八年戏剧演员的经历,请谈一谈您与客家戏剧的缘分,包括您在丰顺的童年、少年时期文艺素养的养成。

   林文祥(以下简称林):我很庆幸我生在黄金镇那块神奇的土地。黄金镇有条黄金河,也叫产溪河,流向韩江,有些村也在韩江边上,很多撑船的船夫行走在韩江河上下游。黄金镇还是竹乡,那时生活比较贫困,为了生存,很多人放竹排到潮州,也有不少走江湖的、耍把戏的,还有搞投机倒把的,坐了牢又出来再搞的。我小时候喜欢跟他们聊天,听他们讲故事,当时大人很怕我学坏,后来我知道,那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种资源、一种素材。黄金镇虽然是一个小镇,但是不断有人出去、有人回来,所以他们视野很开阔。在老家,每当月亮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围坐在屋前听老人讲故事,他们好像在比拼一样,你讲一个,他讲一个。每到月圆夜,山歌遍布黄金镇,一河两岸都在对山歌,特别棒,我从小就有个习惯——收集民间故事,而且我记性特别好,记这个特牢。还有,从前黄金镇元宵节迎灯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花灯是现场创作的,这其实是蛮有乐趣的。孩提时代家乡黄金镇给了我太多的营养,所以黄金镇不光是我的故乡,也是我精神的家园,是我创作的源泉。太多太多美妙的故事、传奇的故事,一直在滋养着我,是我创作的一大宝藏,我这一辈子都用不完。我现在写的这些故事,算是二度呈现它,可能会叠加很多色彩,但它的本体还是我童年时代的、我家乡的、我小时候听到的很多故事,很多都走进了我的作品。黄金镇人说话很有特点,如果觉得某个人吊儿郎当,一般不会直接骂,会绕着弯骂,可能那人走出三里路以后,突然反应过来刚才被骂了,这很机智啊,说话都很有艺术的,进而影响了我的文风。另外,我生命中的贵人特别多。我初中是在黄金中学读的,高中在丰顺一中,后来考到梅州市艺术学校,到艺术学校以后,才算真正投身艺术这一行。一路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很多都是一辈子在交往的。

   记:比如呢?

   林:在黄金中学读书的时候,遇到刘仪职老师,他是语文老师,是他把我带进文学这条道路。参加工作后又正式拜罗锐曾老师学习编剧,是他把我带进戏剧的殿堂。我在黄金中学的时候成绩不好,我爸老是担心我长大以后会饿死,直到在刘仪职老师的课上,我突然发现读书是一种享受。我写的第一篇作文,刘老师在课堂上拿来念,点评写得如何,刘老师改学生作文要拿70分是很难的,我拿了71分,这是对我很大的鼓励,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在写作方面还行。这得益于刘老师一直给我“开小灶”,他当时同时带几个班,两个礼拜才布置一次作文,但是刘老师每个礼拜另外给我再布置一篇作文,写得好的就推荐到《广东农民报》或者《梅州日报》(原《梅江报》)发表,文学萌芽的种子被他催开了,我因此爱上了文学。我进艺术学校考的是表演专业,做了几年演员,发现并不是那块料,但又舍不得这个事业,我喜欢戏剧,因为有文学基础,就拜在罗锐曾老师门下学习编剧,后来他推荐我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在那里,我遇见了很多很棒的老师,都是全国一流的。

   记:产溪河连接着江河海,不仅让黄金镇人走出去,也吸引很多外来人口到黄金镇,通过这样的交汇融合,使得这一方文化变得比较独特。您刚刚说到作品,我也关注到《等郎妹》,这应该算是您从戏剧演员转行到专业编剧之后的代表作。

   林:它是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从前我写的很多小戏,演出效果也蛮好。《等郎妹》算是我真正写大戏以来的处女作。我1996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读书回来,整整四年不会写东西,出去以后接受了很多新的理念,倾听全国一流的名家讲课,回来要把自己原来脑子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敲碎。原来自己对世界、文化、哲学、戏剧的认知,其实是偏颇的、狭窄的,进修完,眼界一下打开以后,反倒不会写了,突然找不到一个方向。调整了几年后,出来的第一个作品就是《等郎妹》。

    记:这部作品得了广东省艺术节的编剧、导演等8项9个一等奖,成绩非常亮眼,还在中国戏剧节中夺得“曹禺戏剧奖”,您刚刚说到因为舍弃不下对戏剧的喜爱,所以才走进了编剧领域,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让您觉得不适合的地方呢?

    林:我吹点牛,我可能就是为这而生的。前面走了很多路,像小时候不爱读书、爱野,爱跟跑江湖的人泡在一块,听他们讲故事;遇见刘仪职、张更清等很棒的语文老师,和后来遇见罗锐曾老师,也包括我8年的演员生涯,这一切让我很熟悉舞台,生命当中一切的安排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为后来从事这份职业积淀了很多东西。《等郎妹》出来以后,我自己独立创作的、师徒合作的,包括我带领整个梅州创作团队创作的作品,光参加省艺术节的作品就有13个,拿了7个一等奖,之后的创作都算是比较顺利。早期我投身编剧这一行,基本上都是师带徒模式,我入行是罗锐曾老师、廖武老师在带我,后来我带廖惠玲、丘晓玲、李建生,这帮年轻的团队出来后,我们基本都是团队作战。我个人的成就,不值得一说,我的作用在于我们这一块快“灭”的时候我撑下来了。梅州在全省戏剧领域的立足强项是创作,一直都有全省顶尖的编剧在一线,创作这一块如果塌下去了,梅州戏剧整个都会塌下去,所以我的作用就在于最艰难的时候守住了,后来年轻的梯队投身到这一行来,慢慢才有了今天的样子。我们很骄傲,至少在省内,我们有最好的创作团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17:5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3 19:23 编辑

   记:说到创作,您跟您的团队创作了大量的主旋律作品,人们普遍认为主旋律的作品受到的限制会比较多,您是如何突破这种限制,让戏剧变得生动,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林:六年前省里给我开了个人的编剧艺术研讨会,请了全国各地的名家来,其中有一位安志强老师,也是我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贵人,他说是把“要我写”变成“我要写”。其实真是那么回事,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宣传的义务在里面,但是艺术创作,它的使命不是宣传,它是滋润人心、精神的。什么题材都可以写,关键看你怎么写,怎样在作品中赋予作者的思考,怎样赋予其文化的内涵,这才是关键。

   记:这就很考验写作技巧、创作技巧了。

   林:这是功力,不光是一种技巧,他也有哲学层面的很多思考,因为任何一种东西都不是单方面的是与非、对与错,换一个角度思考,它有另外一个角度和立场。我们创作文学作品,它不是简单的、传统的,像样板戏的那种高大全的,好人完全没有斑点,坏人一无是处;要把人写出来,真真正正的人,人性和文化深层的东西,本体的东西要把它呈现出来,要把格局打开。

   记:您有一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您的终极理想就是客家戏剧事业全面开花,现在进行到哪一个阶段了?

   林:第一个是“合力打点”,再“以点带面”。“合力打点”就是我刚才说的,当客家戏剧、梅州戏剧,特别是山歌剧很艰难的时候,我们就集中精力保住一个梅州市山歌剧团,样板团先保住,火种保住,然后“以点带面”,把各县的团体、整个客家戏剧带动起来。我们除了梅州的戏剧,外地的客家地区的,也一直在帮,他们有要求的、希望我们去支持的,我们都去支持。必须全面开发市场,才能让客家戏剧重新活跃起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难说我这一代人就能把它完成。目前,梅州在这一领域能够出现“梅州现象”,说明梅州这一块我们做得还可以,但不是我的终极目标,如果市场没有真正火起来,那还不能说完成任务,我们的特色还要再明显一点,虽然我们有客家文化,包括丰顺其实也算是比较有特点的,客潮交融。剧团没了挺可惜,因此就没有固定的、坚守的东西,我作为丰顺人,在家乡这一块没出过半点力,挺遗憾的。

   记:丰顺依然有一群作者活跃在群文创作这一块,就戏剧创作,请您给丰顺的创作者提一些建议,分享一些经验。

   林:要多看戏剧作品,文学作品要多读、多写,不断打磨才能够成长起来,最好还能成为舞台作品,因为编剧剧本出来了,他还完成不到一半的功夫,还得立起来,有了这个过程,编剧才能培养出来。

   记:您是综合素养较强的专业编剧,不仅创作客家戏剧,琼剧、潮剧及文学创作等都有涉及,您下一步的目标,或者对未来的期待是什么呢?

   林:我早期特别爱写杂文,现在不太写了,至于到外地写的琼剧,我更多是想走出去,跟不同的高手过招,要不然我老困在这一块地方,容易把自己眼界变狭窄了。人的艺术创作到一定时候,会走到一个瓶颈,要打破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出去跟不同的高手学习、合作。我一生不变的就是坚守这一块土地,打客家文化的保卫战,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是很了不起的文化。经济大潮来了以后,我们把目光都集中在经济发展上,所以必须要有人坚守。所幸梅州市委市政府很重视,我们保住了7个专业院团,可以让我们一帮艺术家去耕耘、坚守客家文化,让它将来能发光发热。我作为一个编剧,可以说是在黄金时期,但我要退了,我希望把年轻的一代培养出来,我从前是一半的精力搞创作,一半的精力培养人,以后我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培养下一代,把我们的创作团队、骨干培养出来,才能够把客家文化的香火延续下去。这是我觉得我这一辈子必须得做的,将来客家戏剧能够有很好的发展,我觉得我这一生就值了,人不能要得太多,人的能耐是有限的。我爸最怕我饿死,但我这一辈子没饿死,还做了一点事,做了一点有价值的事,已经很有意义了。

   记:您多次提到坚守,让您这么坚定地产生这种信念的缘由是什么?

   林:缘于客家文化的魅力,还有我是一个客家人,我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搞戏剧是抬轿子生意,如果我现在写一篇一般性的文章,我半天必须得完成,但一个大戏通常要三年,要打磨三年,反反复复地磨,整个团队磨,这真的是非常考验人的一个工作。我们没有更大的投入,没办法靠抢眼球的东西去赢得关注,只能够从本体上、表演上把它搞扎实,靠实实在在的东西去赢得观众、赢得市场,赓续梅州现象。客家戏剧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这可能不是我这一代人能完成的,那就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对戏剧的敬畏之心保住了,难说哪一天他就火了,这是我期待的,也许我看不见,但是希望有这一天。传统的东西太了不起了,像《林风眠》这部戏,我们做了很大的探索,就如何把我们传统的文化及林风眠这个人物跟现代的审美衔接起来,怎么让现代的观众爱看,我们费了很大工夫。中国美院95年院庆的时候,邀请了《林风眠》去演出,那都是艺术家观众啊,三场都爆棚,其实客家戏剧不是没有观众,只是梅州人口流动太大,原来乡村很多演出基地变空巢,都到珠三角了。不是人才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都到外边去了,要保住客家文化、保住客家戏剧,还得向外走,光是下乡保不住,必须得走出去,影响外面的客家人,包括都市人群,让他们能欣赏到客家文化、客家气息的美,那才是一种弘扬,才能真正把客家文化推出去。我们不断在摸索,不断在犯错,不断在总结。

   记:说到传承,您对未来有志成为编剧的年轻人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林: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爱你喜欢的。当然,天分是首要的,如果没这天分,干不了这事。另外要有情怀,要自甘寂寞,虽然不能说在名利上能得到多少,但至少我觉得那样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这行业如果你爱上了,就要为之奋斗。

   记:胸中有舞台,眼中有观众,心中有演员,笔下有深情。感谢您的精彩分享。

   人物简介

   林文祥,丰顺县黄金镇人。现任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曾获“广东省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全国文旅先进工作者、亚运会火炬手等荣誉。其创作作品先后获第八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和编剧一等奖。山歌剧《等郎妹》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和优秀编剧奖、山歌剧《桃花雨》获文化部“文华优秀剧目奖”,多部作品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和“鲁迅文艺奖”。

   团队主创眼中的林文祥

   李建生(导演):林老师对我影响非常大,包括在对待艺术、人生方面的指引,可以说亦师亦友。他那么多年为客家戏剧,特别是山歌剧,付出了那么多,像一面旗帜一样引领着我们往前,他的这种精神也一直鼓舞着我们。

   杨苑玲(演员):林老师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大哥,对我们非常爱护,特别是在工作当中有什么问题,他都会挺身而出。他是一个心怀大爱的人,热爱客家文化,热爱客家山歌剧,作为演员演他的戏也是非常幸福、开心,很有成就感。

   潘锡岳(演员):林老师是我的伯乐,我的处女作《桃花雨》就是林老师点我名来演的。他的戏我也演了差不多有10部了,他带着演员成长,特别是对山歌剧艺术的热爱,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尊重。

   廖惠玲(编剧):林文祥老师是我的师父,他是梅州戏曲界的领军人物,非常有事业情怀的一个人。

   陈的明(作曲):其实我就冲着林老师的人格魅力,冲着他对客家山歌的一那份坚守回到梅州。林老师比我们年长,他都一直在坚守,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坚守呢?林老师非常关心后辈的成长,经常会给我们创造机会、指导我们,林老师确实是一个好大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8:1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3 18:13 编辑

抓紧抓实“三农”工作,驻潘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潘田海珠情相连 携手共筑振兴梦
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日烘干100吨稻谷烘干设备已经安装完成,进入调试阶段。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摄
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工作队队员参与镇村绿美行动。受访者供图
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组团各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赴潘田镇村开展调研、召开联席会议。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摄
丰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项目建设支撑
稻谷烘干厂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五月丰顺,雨水频繁。一场简单的捐赠仪式,如期进行。“我们都是提前一天过来的。”来自广州市海珠区数家爱心企业,联合向丰顺潘田镇卫生院捐赠了一批医疗设备及药品,并开展村医培训。

    广州市海珠区与丰顺潘田镇相隔近400公里,车程约4.5小时。对于这两个数字,广州市海珠区派驻梅州丰顺潘田镇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工作队”)队员熟悉不已。

    2021年7月,工作队开始进驻潘田镇。遵循“求实为本、务实为要”的原则,发扬“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精神,工作队扎实打基础,反复抓落实,着力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推动潘田镇在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加力提速。

    墙上的日历一页页撕去,工作队根扎潘田镇即将迎来三周年,有何心得体会?潘田镇有哪些变化?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走进潘田镇,感受潘田镇与工作队的帮扶之情、帮扶之变。

    ●南方日报记者 黄培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8:18:58 | 只看该作者
   坚持“五有模式” 当好配角协同发力

    无人机缓缓升空,镜头中的潘田镇圩镇街道、中心村新南路口至信用社十字路口等街道,全新的柏油路面上黄白交错的交通标志线格外明显,周边美化亮化后的路灯点缀其间。

    近三年,对于潘田镇群众来说,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环境之变。“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对于镇村干部和工作队而言,近三年的变化又是什么呢?

    走访前,记者与潘田镇党委书记杨昆、工作队队长邹德明分别碰了面,问了类似的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基调也是类似的。

    “您怎么评价工作队的队员?”

    “思路越来越清晰,看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迟疑,杨昆给出了答案。

    “您怎么评价潘田镇的干部?”

    “干劲越来越足,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不假思索,邹德明的回答干脆利落。

    不熟悉情况的,或许会认为二者都在说客套话。但他们心里都清楚,客套不客套,工作交集中的“五有模式”足以评价,足以证明镇村干部以及工作队近三年的变化。

    2021年7月,海珠区市场监管局、江海街道、沙园街道、南洲街道、滨江街道5个组团帮扶单位选派组成的工作队开始进驻丰顺潘田镇。

    “7月7日到镇上的。我们5名成员来自山东、江苏和广东等地,其中一名河源队员充当客家话翻译员,突破了与村民沟通交流的语言关卡。”对于刚到的场景,工作队队员印象深刻。

    和众多工作队一样,这支工作队也面临着“怎么驻、怎么帮、怎么扶”的难题。“我们自己内部先开了个会。”邹德明说,来之前队员们也做了些许准备工作,搜集了一些资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工作队采取“学习文件掌握政策,走访调研摸清底数”的方法,深入走访县、镇各级部门、个体企业和全镇13个行政村,很快便系统掌握了开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政策依据,初步了解潘田镇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8月21日,7000多字的《潘田镇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定稿,为工作队规划制定帮扶方案做足准备。伴随的,还有一个坚持至今的帮扶理念。

    “认清自身职责,摆正自身位置,我们明确了当好潘田镇振兴发展配角的思路。”邹德明直言,工作队既不能来当客人,更不能反客为主,需要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情,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这一理念,在近三年中逐渐衍生出潘田镇党委、政府和工作队的“五有”工作模式:有政策共同学习,统一思想;有工作共同研讨,明确分工;有困难共同克服,发挥优势;有责任共同承担,不相互推诿;有荣誉共同分享,携手共进。

    “坚持‘五有模式’,工作队努力争取一切资源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当好配角协同发力,镇村干群同样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杨昆用简短的话,概括了“五有”工作模式中的三年之变。

    从不熟悉到熟悉,从融入到配合,镇村干群与工作队凝聚起帮扶的最大合力,对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按照《潘田镇乡村振兴五年规划(2021—2025年)》《驻镇帮镇扶村三年规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显著改善镇村的发展面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8:19:46 | 只看该作者
            深耕“烟稻轮种” 做大产业拉长链条

    “厂房硬件设施基本完成,设备进入调试阶段。”站在日烘干100吨稻谷的烘干厂车间,广州市初心优品商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南斌介绍着该项目的最新进度。他与丰顺潘田镇结缘,源于工作队的牵线。

    潘田镇是丰顺县国家优质烟叶种植大镇,每年约有1200亩国家计划种植指标,同时稻米种植也是潘田镇最主要的农作物。

    把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攻坚,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取得成效的有效方法,更是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工作队进驻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没有标新立异,而是立足潘田镇当地实际,突出高山红薯、烟叶、客家米、米粉、米酒等特色产业,联片开展烟稻轮种。”杨昆介绍,这一理念与潘田镇长远发展规划不谋而合,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群众意愿,工作队积极探索推行“烟稻轮种”模式,在全镇开展“烟稻轮种”近1000亩,将传统产业提升推动成特色产业做精做优,经济效益显著。

    “头季种植烟叶收益稳定,二季种植水稻产量增加,既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又稳定提升粮食产量,促进烟粮协调发展,实现了以烟促稻、以烟稳粮、协同发展、共同受益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邹德明介绍,工作队因地制宜探索开展“烟稻轮种产业帮扶项目”,被评为2022年广东“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典型案例。

   看到产业希望的工作队,并不满足于“烟稻轮种”,如何进一步聚力做大做强镇域经济,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近三年来,工作队把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攻坚,把延链、补链、强链作为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制订细化建设项目库,力争让“小田”变“大田”,让“小产业”变成“大产业”,让赚钱的产业更加富民。

   立足潘田镇发展实际,一个更大的产业蓝图逐渐落地。

   依靠组团单位筹集社会资金近100万元,作为“烟稻轮种”项目撬动资金,带动政府投入资金近400万元,带动企业投入资金近1500万元,工作队着力在种植端实施“烟稻轮种”,在加工端实施烟叶和稻谷现代化烘干、引入食品加工新技术让传统米粉从“现煮堂食”向“预制菜”行列转变。

   “既是资源的整合,更是资源的高效流通。”在陈南斌看来,乡镇发展产业的难点在于资源的整合,工作队的这一思路与公司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稻谷进行烘干后,也可以为当地潘田米粉和米酒制作提供原材料。”

    潘田镇素有“潘田十八坑,坑坑有米粜”的说法,丰富优质的大米原材料为当地米粉产业和酿酒产业提供了基础。目前已有不少酒厂进行增资扩产,做优地方特色品牌产业。

   走马潘田镇,更多的产业变化看得见、摸得着:近三年,潘田镇先后建成7座现代电烤烟房,带动丰顺县全县续建26座电烤烟房,使全县电烤烟产业形成规模化,建成日烘干100吨稻谷烘干厂,填补了丰顺县无大型稻谷烘干厂的空白。


   “正在建设日生产能力5吨现代米粉加工厂、日产3吨的米酒厂和潘田优品消费驿站,年内将使潘田镇‘烟稻轮种’初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有效融合,主导产业加速壮大,经济动能日益强劲。”对于未来镇村产业的发展前景,工作队表示充满信心,并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18:21:32 | 只看该作者

实现“N向联动” 内生外援双向发力


    “每一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潘田镇村镇变得越来越美,发展越来越有动力。”5月23日,组团各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赴潘田镇村开展调研、召开联席会议,对潘田镇的变化给予高度肯定。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多个单位、部门或组织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深谙于此,工作队内激活力外引动力,实现“N向联动”。“简单来说,就是帮扶力量聚起来,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前方干群动起来。”邹德明简言扼要回答了这一问题。


    2021年7月至今,组团单位认真落实“每年召开至少一次班子会议专题研究帮扶工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点帮扶乡镇调研、组团单位定期协商和加大自筹资金投入”四项措施,采取联合或专项调研方式,共同或分别赴潘田镇开展工作调研和帮扶工作13次。


    “双向而行,多方发力,让更多的资源汇聚在潘田镇,转化为潘田镇振兴发展的内在动力。”广州市海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向忠在联席会议上,重点关注如何着力让乡镇更具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这一点,正是工作队工作的方向之一。


    对于潘田镇新南村村民冯凯来说,“三品”的加持让他对红薯产业发展更有信心。“去年我家种的红薯条形好,一亩地能产4000斤左右,收购价每斤2.5元到3元。”


    工作队选优品种,注重加强与农业特派员沟通联系,进行土地测量、高山番薯种植推广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户提高品质,做大品牌,使红薯产业效益实现最大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不少农户提及红薯种植销售,脸上都带着笑容。”新南村党总支书记冯梅丰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增收。


    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取得群众支持和信任,工作的推进就容易展开,工作的成效也容易呈现,工作队深谙于此。


    “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邀请电商平台为村民开课传授销售技能。”在广州市海珠区派驻梅州市丰顺县潘田镇新联村第一书记潘卫军看来,让优质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更好地对接大湾区市场,可以让当地干群获利益,增信心。


    三年来,工作队引入广州中洲农会、初心优品等助农帮扶平台,畅通农副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销售渠道,为当地销售农产品近200万元,提升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益。


    内激活力外引动力,工作队的步伐不停,更多的互动,在海珠区与潘田镇之间进行着:


    ——开展党建共建,充分发挥双方党组织的优势互补作用,组团单位与潘田镇部分村党支部签订党组织共建协议,在党组织生活、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产业发展、党员服务群众等方面共同建设,定期联系,开展座谈交流。


    ——助力提升医疗水平,工作队积极对接海珠区卫健局,联系沙园街社区服务中心和潘田镇卫生院进行结对帮扶,多次组织专家到潘田镇开展授课培训、医术交流和大型义诊。


    ——助力提升教学质量,对接海珠区教育局赴丰顺县开展教育帮扶,到潘田中心小学开展考察交流活动,2023年海珠区教育局共选派4名优秀老师在潘田镇中心小学支教,协调海珠区怡乐路小学与潘田中心小学签订“结对子”帮扶协议。


    ……


    “工作队有离开的一天,但工作队做的事情不能够随之消失。”和邹德明一样,队员们都在努力为潘田镇这片土地留下更多东西。“我们现在都是潘田人。”笑语中,队员们又忙起帮扶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