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6583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5-22 17:35:3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2 17:44 编辑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来源: 梅州同城网 广东

   百年传承非遗技艺 大山深处美名远扬——探寻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岗祭风径仙人粄制作技艺

   从高速公路黄陂出口下来,约莫20分钟的车程,走过了省道、县道、乡道,一路“九曲十八弯”,终于来到了一栋楼房。门前,印着“罗岗祭风径仙人米”的旗帜正随风飘扬。

   罗岗镇位于兴宁市北部,距兴宁市区40公里。在罗岗镇罗中村一条天然的山坑地带,有一条古道名为祭风径,曾是罗岗至邻市河源市龙川县的必经之路。而罗岗祭风径仙人米技艺,在这偏僻一隅已经“扎根”115年,无数南来北往的行人曾在这里驻足,吃上一碗仙人米。还有不少附近市、县乃至邻省食客,开车长途跋涉来此一饱口福。2022年,这项传承百年的技艺入选兴宁市第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

   五代相传独一味

   仙人粄,又称凉粉,是由仙人草熬汁调制而成的一种流传于客家民间地区的传统小食。仙人草,又称仙草、凉粉草,在《中国医学大词典》有所记载:“茎叶秀丽,香犹蒮檀,夏日取汁,凝坚成状”,有“泽颜,疗饥”之功能,用仙人草熬制成仙人粄,可以止渴生津解暑。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仙人粄是客家人喜爱的降暑食品。

   仙人粄具有悠久的历史,据称始于宋代,兴于清朝。而罗岗磜风径仙人粄便是其中特别的一种。

   过去,在罗岗等地山区盛产仙人草,当地居民便上山采草,晒干后用来熬制仙人粄。相传,清光绪年间,当地村民曾尚宾在江西寻乌、安远一带做工,拜师学艺,掌握了制作仙人粄的技艺,后来回到家乡开始制作仙人粄。当时,他采集了当地山上的仙人草,晒干后用山泉水熬汁,加上配料碱、淀粉制成了仙人粄,成品质地优良,韧滑清爽。清宣统年间(1909年),曾尚宾在磜风径古道旁开设茶店,销售茶水、仙人粄。他制作的仙人粄深受南来北往的人们喜爱,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名声在外,不少人前来购买品尝。

   为将该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曾尚宾将制作技艺传给儿子曾岸秀,曾岸秀再把技艺传给儿子曾清祥,再由曾清祥传给儿子曾远平,曾远平再传给儿子,一代接一代延续不断。老手艺传承至今已经到了第五代,积累了不少的回头客,附近不少村民也是几代人“从小吃到大”,还有不少人已经离开了本地外出工作还念着这一口。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17:36: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2 17:46 编辑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为了满足更多顾客的需求,罗岗磜风径仙人粄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曾远平不断改良包装和产品,让更多人能吃到这一口“记忆中的味道”。

   “盒装打包好的仙人粄,打包好后快递寄出去,通常省内第二天就能收到,既美观又方便。”曾远平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最远还曾销售到了上海,许多顾客们口口相传,最后甚至拉起了微信群“团购”仙人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奶茶店,糖水店也大量购买仙人粄,“但是店家购买通常需求量都比较大,将成品运过去运费太高,且保质期相对短,不划算。”为了满足这类需求,曾远平还研制了便于顾客携带的浓缩凉粉液、仙人粄粉等产品,未开封的情况下保质期能达到一年,在需要时可通过对应配比的水量自己调和制作,顾客也能吃上同等品质的仙人粄。

   制作

   慢工熬出好品质

   在罗岗磜风径仙人粄店内,只有两张桌子,几条板凳,陈设简单,满是岁月的痕迹。一进入店内,便能闻到沁人心脾的仙人草香,还有几人正坐在板凳上吃着仙人粄聊天。

   袁宏辉是其中的食客之一。他告诉记者,他和自己的几个朋友是从龙川开了半个多小时的车过来的,准备在这里吃上一些,再带一些回去。“以前不知道这里有家仙人粄,自己时偶然路过时发现的,当时吃下去,醇香爽口,特别解暑,一下子就好上了这一口。”袁宏辉说,吃这家仙人粄五六年来,品质一如既往地好,退休后时间多了,他更是不时就和朋友们约着一起来吃。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前期用山泉水浸泡仙人草,去除仙人草中的泥沙等杂质。

   让食客一吃难忘的好品质是如何出来的?记者来到罗岗磜风径仙人粄的制作厨房,只见两个老式炉灶几乎占据了厨房的全部位置,曾远平和儿子曾师群正不时往炉灶中添柴。

   两口大锅,一口正在熬煮仙人草汁,另一口锅中煮的则是仙人草汁和淀粉水混合的液体,曾师群还不时用大勺子将两种液体搅拌均匀,等两者充分混合煮沸后,倒入盆钵冷却,便成了仙人粄。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将原料准备好后,熬煮8个小时,做出仙人草汁。

   “制作仙人粄的程序比较繁杂,前期需要浸泡仙人草,去除仙人草中的泥沙等杂质,将原料准备好后,熬煮8个小时,做出仙人草汁,而后和调配淀粉水混合煮沸,最后倒出冷却,整个过程需要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曾远平告诉记者,想要仙人粄成品气味芬芳,色泽乌黑发亮,晶莹剔透,富有弹性,入口爽滑,仙人草汁的熬制时间一定要足,熬制时的火候掌握也有讲究,“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保证制出质量上乘的产品。”曾远平说。

   记者了解到,每年的端午节后到中秋节前是仙人粄销售的旺季,从早上6点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人来买仙人粄,通常能持续到晚上11点。为了满足客人们的需求,同时又不能降低品质,两口灶都是从早到晚不断火。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消费市场扩大,光是两口灶“赶工”已经无法满足销售需求了,曾远平又添置了蒸汽机、干燥机、粉碎机、包装机、不锈钢汤桶等各类用具。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将仙人草汁舀出进行过滤。

   “因为一整个流程下来比较耗时,销售旺季的时候,老式灶台,新式机器同时运转,仅卖给散客有时候还是供不应求。但产品品质是第一位的,必须要有保证,不管来的客人多少,制作的流程一定不能省。”曾远平笑说,因此在淡季时,他们都会多做一些仙人草汁,主要供给一些店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17:4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2 17:47 编辑

   发展

   接续传承谋改进

   罗岗磜风径仙人粄制作技艺源远流长,饱含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也是无数客家人远离故土时深深的牵挂。但由于仙人粄的产品特性,想要大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依然困难。同时,家族传承的形式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承人的培养。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将做好的仙人粄倒出冷却。

   记者了解到,目前,罗岗磜风径仙人粄制作技艺依然是通过口授相传并不断积累制作经验的方法进行传承,方法比较单一。“我们的技艺传承非常缺乏必要的文字、图片和相关数据的记载,也缺乏完整制作理论和系统总结。”提到技艺传承,曾远平坦言,自己的孩子们几乎都会制作仙人粄,其中,儿子曾师群已经能接过传承的担子,但是想要完善这项技艺的历史轨迹及相关理论依然是个难题。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一盆盆用心熬制的仙人粄将给各地食客带来舌尖上的甘香品味。

   其次,罗岗磜风径仙人粄制作技艺属传统手工艺制作,花力气、耗时间、难挣钱,近年来愿意学习此技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以前仙人粄摊档在罗岗的大街小巷比比皆是,现在越来越少。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年轻人更想去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想要找到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也很难。”曾远平说。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销售渠道拓宽,扩大生产也成了主要问题之一。曾远平告诉记者:“目前是我和太太,儿子、儿媳四个人共同制作经营,一方面,我们的生产力十分有限,全部机器、炉灶开工也无法满足旺季时候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家的消费观念不断变化,对产品的需求也在变化,如何更好地扩大生产,如何适应大家的消费需求,我们也一直在探索。”

   目前,曾远平和曾师群父子俩在忙于制作的同时,也不忘进行产品研究,“我们也积极对接媒体,配合宣传;对话客户,了解需求,不断扩大产品影响力。希望通过多方面不断地传承与发展,让这项非遗技艺走得更远、更广!”曾远平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22:0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2 22:07 编辑

灰水制粽客家味 百年老店传经典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金黄的粽子鲜艳诱人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咸蛋黄加肉粽近年来深受梅州市民喜爱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店家在制作软糯香浓的咸蛋黄加肉粽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吕伯超百年粽店被誉为“梅城老街名店”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碱水粽是客家地区端午佳节的传统美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2 22:08: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2 22:10 编辑

  开栏语:

   

  一方水土,一方美食。从中原南迁而来的梅州客家人,在山川间,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客家饮食文化。它是岭南本地自然物产和中原烹饪技艺的完美融合,以吃粗、吃野、吃出健康为特色。烹饪手法多样,既有煎、炸、炒、煮,也有蒸、炖、烧、卤,甚至包含一些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即日起,《南方日报·梅州观察》推出“探寻客家美食手艺”栏目,以视觉影像展现客家美食的制作技艺和背后故事,敬请垂注。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即将迎来端午佳节,梅城大街小巷,浓浓粽香扑鼻而来。碱水粽、肉粽、板栗粽、咸蛋黄加肉粽……各式各样的粽子摆出了店铺,吸引路人驻足挑选。

   

  对于客家人来说,端午节必定少不了碱水粽。碱水粽,又被称为灰水粽,它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是客家地区端午时节的传统小吃。

   

  在梅城江北老街,有一家百年粽店,它因卖粽子而闻名,因历史悠久而深入人心。“这家老店在老街已有117年历史了。”店主吕俊生介绍,店名“吕伯超”取名于他的爷爷。“目前已成为梅州客家粽的品牌代表。”

   

  这名“85后”店主已是“吕伯超百年粽店”第三代传人。据他介绍,碱水粽最关键的工艺是“碱水”的制作过程。

   

  将布荆燃烧成灰烬,把灰烬装进过滤袋,而后放到水里重复煮沸,然后过滤掉灰烬,剩下的便是碱水,用来浸泡糯米。糯米渐渐变黄,再包入干净的粽叶中,用清水煮熟,一个可口的碱水粽便形成了。

   

  客家人喜爱用碱水粽蘸糖食用,甜甜的味道和糯叽叽的口感,是客家人对于端午节的集体记忆。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粽子的口味和种类也越来越多。“爷爷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大家生活水平好了,就不仅仅想吃毫无馅料的碱水粽了,于是在粽子里加入了猪肉,肉粽深受当时街坊邻居的欢迎。”吕俊生说,又过了10年,在香港工作的亲戚把咸蛋黄粽带回梅州,品尝到新口味的吕家人,又将咸蛋黄放入粽中,形成了新的口味——咸蛋黄加肉粽。

   

  如今,在吕伯超百年粽店里,已有十多种不同口味的粽子。“当代人比较注重健康,不太爱吃甜的,比较喜欢吃咸的。咸蛋黄加肉粽、板栗粽比较好卖。”吕俊生说,作为应季食物,他们的店铺也是应季开放。“我们一般在端午节前两个月开始卖粽,持续到端午节后一个月,一年卖4个月。”端午节前后一周达到销售的高峰,“一般一天能卖上千个。”

   

  “每年都会来这里买粽子,买灰水粽,有上百年历史了,大家都认准‘吕伯超’这一品牌。”前来购买粽子的市民刘先生说,这次是他在广州工作的朋友托他来买粽子,“说是想念家乡的灰水粽了。”

   

  吕伯超百年粽店里摆在各式各样的礼盒,吕俊生告诉记者,经过真空包装的粽子,销往广州、深圳、北京、哈尔滨等地,让远在他乡的客家人也能尝到家乡味道。“端午吃粽子是各地都有的习俗,但客家碱水粽是客家人的专属记忆。”吕俊生说。

   

  文字: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0:15: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3 10:16 编辑

五华菩米在系列推介活动等助力下持续热卖
小米粒开始走向大市场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本报记者  赖 锋

   特约记者  曾文敏

   “推介活动后我们的菩米持续热卖,加工厂每天加足马力生产,基本上都是即产即销,没有多余库存。”今年3月以来,五华县借助中超主场赛事举办契机,开展了一系列五华菩米宣传推介活动,让“身在闺中”的五华菩米为大众所知,包括五华大昌粮贸发展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菩米生产厂商迎来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

   走进五华大昌粮贸公司菩米加工厂,一股稻谷的清香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忙着把蒸过的稻谷放在天然晒谷场晾晒,然后再把晒好的稻谷运送到生产车间,利用全智能稻米加工生产线进行加工包装。该公司是五华最早一批拥有整套菩米生产线设备并获得SC认证的企业,有“琴江菩米”“琴江熟米”两个商标。

   “我们专门聘请有丰富菩米制作经验的师傅来担任厂长,坚持传统古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保证菩米品质。”五华大昌粮贸公司相关负责人温文峰介绍说,在政府部门系列推介活动助力下,该公司生产的菩米日益畅销。今年1月至4月,该公司菩米产量达到50吨,销量同比去年翻了一番。“在充分挖掘客家地区市场的同时,我们正着手把产品推向珠三角等地区,走向更大市场。”温文峰补充道。

  菩米,也称熟米、蒸米,属于主食类的大米。它是五华客家祖先南迁时为防止水土不服而制作的一种米,是五华极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但由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五华菩米产业一直以来都是小打小闹,没有形成大气候。今年以来,在持续提升五华菩米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的同时,五华县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菩米的宣传推介力度,让好产品被更多人所熟知,走向更大市场。

   今年3月底,五华菩米美食研发大赛暨菩米产业发展推介会举行。来自五华县内外的众多大厨以菩米为主要原料,纷纷拿出厨艺和创意,通过“七十二变”把菩米制作成各式美食,引得现场不少游客和市民纷纷驻足品尝、购买菩米。此外,活动吸引不少营养专家等为五华菩米作宣传推介,并有多家大型知名粮企向五华菩米抛来“橄榄枝”,双方围绕菩米生产、销售和延长“菩米+”产业链等进行深度合作。“今年前4个月,五华菩米产销量近600吨,较去年同期取得较快增长,增长势头较足。”五华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五华是国家级粮食主产区、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广东省产粮大县。至去年底,全县水稻种植面积77.72万亩、总产量33.64万吨,这为菩米产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县从事菩米加工、销售的企业或个体户共有12家,菩米年产量达1600多吨,菩米产业基础不断厚积。下一步,五华将按照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从菩米制作选种、工艺研究、营养食膳功效认定、品牌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延长“菩米+”产业链等方面持续发力。计划到2025年底,着力打造6个500亩以上集中连片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基地,培育县级及以上菩米产业龙头企业5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实现菩米年产量1.3万吨,年产值1.5亿元以上。

     来源:梅州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11:0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3 11:06 编辑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公示!梅州兴宁这一产品入选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2023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公示名单,广东省共24个农产品进入名单。其中,“兴宁单丛茶”榜上有名,这也是继“兴宁丝苗米”“兴宁茶油”和“兴宁鸽”后,又一个兴宁农产品,拟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兴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土壤呈砂质酸性,适宜茶树生长,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朝,到明代,兴宁出产的茶叶就被作为贡品送给朝廷。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明嘉靖《兴宁县志》关于兴宁茶的记载


  自90年代因地制宜引种白叶单丛以来,兴宁逐步跻身广东重要单丛茶产地。兴宁单丛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爽回甘,是本地最具特色的农业名片之一。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近年来,兴宁依托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在茶园提质、茶业增效、茶农增收等方面发力。目前,兴宁现有茶园4万余亩,主要分布于径南、合水等镇,其中单丛茶品类占比高达75%,全市拥有茶叶类龙头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20余家、合作社50余家、家庭农场100余家。2022年,兴宁成品茶产量达6000余吨,毛茶年产值超10亿元。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2021年,兴宁单丛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提升显著;2022年,兴宁径南镇浊水村茶酒产业社区开启建设,单丛茶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有力促进了兴宁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兴宁市径南镇茶酒产业社区


  据了解,接下来,兴宁将着力推动单丛茶产业一二三产融合。一从源头保障,促进茶叶有机种植普及;二延长产业链,增加茶叶相关产品生产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三开发文旅产品,为传统行业增添全新动力。乘着乡村振兴之东风,兴宁脚踏实地,以活跃身姿跃上市场舞台,用一抹单丛茶香为天下知。


  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是指在特定区域(原则上以县域为单元)内生产、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高,并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登录公告和核发证书的农产品。


  【统筹】黄帼蓉 马千里

  【记者】吴思雨

  【图片】谢进扬

  【来源】南方农村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8:3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9 08:45 编辑

落 担 插 占 “湖广填四川”的早期民俗记忆

来源:梅州日报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资州樊氏“插占”田宅图(陈伟平 摄)
五代相传!梅州有家始于宋代的仙人粄
泸县曾氏收藏的先祖创业时所留的马鞍(陈伟平 供)

   ●孙和平

   前 言

   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四川历史上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四川移民社会出现文化碰撞、激荡、交流、融合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过程。这一历史性文化转型变革所引起的民俗结果,就是产生了村院和场镇两大地区民俗类型。以大杂居、小聚居、红豆树、三合院、吊脚楼、永州腔等为代表的特色性村院民俗事象和以栅门、商铺、作坊、茶馆、会馆、川戏、赶场、打乡谈等为代表的特色性场镇民俗事象,共同构建了四川移民社会的民俗文化体系和整体面貌,它犹如清代以来四川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四川移民社会多姿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形态以及民俗文化变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8:38:55 | 只看该作者
   “落担 ” 移民聚落的确立

   在四川各地,移民后裔口碑中不难听到“落担”“落担始祖”“落马始祖”的说法,在谱牒一类地方文献资料中也间有记载。“落担”是指湖广移民千里跋涉之后,放下行李,选择落籍于四川某个地方,从此安居乐业下来。“落马”也是这个意思。在传统民俗意识里,“马”“骑马”都是威武、尊贵、荣耀的象征符号。“落担”的说法当然就没有“落马”那么气派,那么有脸面了。一字之易,从一个侧面透露了民间社会夸富、冒大的民俗心理现象。

   达县方言有“占黑漆”一语,也是指落籍定居。四川日照少,雨水多,阴天多云,雾气重,湖广移民在迁徙路上深感不适。因此,当见到一个地方天青日朗、格外晴明之时,心情随之而明朗快适,往往就地落担定居,不想再走了。

   各地民间有关“落担”的说法还有很多,开江长岭乡广西沟李氏家族世代传说,“湖广填四川”迁徙路上,先祖路经广西沟其地,拟稍作休息,不料先祖拿随身带的木碗取水解渴,碗却掉落井底。一行人顿感惊异,认为这是上天在冥冥中的暗示,他们的衣食营生就在此地,别无选择。巴中市巴州区光辉乡宋兴村三社别姓家族,祖籍陕西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麦子店(今觅子乡别家村)。据别家口碑传说,清康熙年间,先祖别结离去世后,别氏三兄弟由秦入蜀,行至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大垭门下,看见白果树(银杏)开花,以为吉兆。二弟维汉说:“哥,咱不走了,就在这儿安身吧。”遂将先父灵骨葬于柏顶子山下龙头,就地“插占”落业。

   风水堪舆也是移民落担入籍的普遍动因。祖籍湖南零陵的朱氏家族,其始迁祖梁老孺人,携三个儿子千里风尘,历经艰辛。一日进入新宁县骑龙乡境内,天色将晚,凉意袭人,偶见沟底竟藏有一户人家,正冒炊烟。主人是一对年轻移民夫妇,有意留他们同住一地,也好多一些人气。梁氏心有所动。次日,梁氏起了个大早,将狭沟里外踏勘一番,看重其“太极图”形风水地貌,决定落担于此,扎下朱家的根脉。

   开江杨柳乡落山槽唐家湾唐姓,入川始祖唐西政,广西博白县人,落担之日,在房前栽两棵柏树,寓意落业生根,起根发脉。数百年来,柏已苍苍,傲岸于岩口之上,成为远近一大标志性景观。古柏裸生一大根系,横七竖八,盘错于大岩石之上,提供了天生坐凳,过路人无不在此遮阳避雨,歇歇气,抽抽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5-29 08:4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29 08:42 编辑

   关于“落担”,成都机投场刘姓老人说,他小时候在中江县仓山镇龙怀村老家,见到祖先挑担上川的桑木扁担和竹箩篼,已保存了三百年。每年清明才拿出来供在神龛上。无独有偶,另据赵长松《三台客家研究 》一文(载《四川客家通 讯 》2003年第1期)记述,三台县西平吴氏宗祠正殿横梁上,据说密封着祖先上川一路担卖苦力的一根扁担。吴氏家族系客家民籍,祖上来自福建。刘、吴、唐三姓都珍视着祖先上川落担时所用的“担”,对祖先的“落担”做出时空定格,加以神圣化——这是来自民间的一种中华文化意义上的深刻:扁担与大梁联系在一起,便成了移民族群的一个民俗象征,象征了移民先祖不畏险阻,敢挑大梁的顽强奋斗精神;把扁担竹箩篼供奉在神龛之上,反映了移民后裔对“落担”这一民俗文化价值的崇高性认识和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意识。落担者,安居落业也,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关于社会和谐、人民福祉的理想所在。

   “插占”

   移民经济的催生

   早期移民到之处,几乎是人烟断绝,土地荒芜。政府为鼓励耕种,任由入川移民占有土地。故四川民间有“挽草为记,手指成界,占地落户,报亩定籍”之说。而这一移民社会的重要事件,被赋予一个富有民俗色彩的词——插占。各地也说成是“插业”“插占落业”“插标占地”,成都平原如温江、双流等县则普遍说成“插茅杆花”。另据研究,四川方言“那一指”也是源于早期湖广移民以“手指”方式界定所插占的土地范围。此语在当时使用频率很高,久之,便借代为(所指的)某一个地方。(见孙和平著《四川方言文化》,巴蜀书社 2006年 )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颁令:“凡他省民愿在川垦荒居住者,准子弟入籍考试 ;凡流寓之人,准所垦荒地给为永业,发给照票。”清道光年间《巴州志》:“秦、楚、江右、闽、粤之民,著籍插占。”后期已无土地可占,移民多为“买业”户和“租业”户。“插茅杆花”的语义又得到引申,喻指迁徙早、创业贡献大、资格老的一辈人。

   从原始公社制度开始,便有了在开垦的荒地四周设置几个茅草活结的民俗传承,这在民俗学上称为“占有标”生产习俗。其基本特质是以实物记事,赋予象征某特定语境下的具体意义。占有标虽只是一个外在符号,却折射出了这一符号所蕴含的插占、置业、创造等理念和移民的文化。清初移民垦荒时传承的“占有标”习俗,多是“挽草为结、捡石划界”,或以树枝和竹插做标杆。在川西平原如成都,则是漂亮的茅杆花——岂不更富有诗意色彩!岂不使圈地标志更突出更好看!而且,作为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土地是耕作了三千多年的熟田熟土,虽然荒芜已久,但毕竟只是蓬蒿丛生,还不可能长出好高的树和竹一类的木本植物。即使已有树木和竹林,那也是不可随便损毁的吧?看来,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环保和生态的意识呢。插茅杆花的那段历史已远离我们而去,但是,民俗传承性使它们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在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之中。比如,服务小姐用餐巾精心折叠的“芦笋”标志,插入贵宾席或老板席前的高脚玻璃酒杯。那意味,除了表示资格、威望、尊敬之外,也往往表示“买单”呢。

   大约到了乾隆年间,四川各地“开垦殆遍,几于野无旷土”。移籍者已无“插占置业”和“讨占置业”之可能,当是佃田耕种,以为生计。而且由于人口迅速增长,致使耕作区由平坝、沿江地带逐渐向丘陵和盆周山区拓展,梯土梯田耕作方式出现前所未有的开发规模,并成功引进四川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玉米、红苕等旱地高产作物。由此,各地耕种民俗和饮食民俗相应发生变化,不少新民俗活动形式开始出现,例如川东北山区在玉米(苞谷 )地里演唱“薅草锣鼓”,以活跃劳动气氛、提高劳动效率,也是驱赶猴群野猪,保护玉米苗不受践踏的好办法。由于红苕的普遍引种,“抵了半年粮”,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口剧增带来的吃饭问题。而且川人饮食结构也因此而发生变化 ,更趋丰富多彩。以“苕”为题的民俗事象不可胜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