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4-4 19:42 编辑
“种玊”之谜
种玊上围正门(罗琼 摄)
嘉应古城颜氏如意堂近期在门楣上立“诰授振威将军第”匾额(李东锋 摄)
种玊上围的古榕(罗琼 摄)
种玊上围(罗琼 摄)
●李东锋
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上楼村,有一座“西门古寨”。它创建于清代顺治年间至清康熙九年(1670),历时18年建成;是典型的城堡式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潮客建筑艺术研究价值,被誉为丰顺县八景之一。每一位初来参观的人,都会被其正西门上的匾额所吸引——正文“种玊上围”,右上首题“岁在庚戌”,左下落款“王月之吉立”。“种玊”二字,单因一“点”,成了三百多年来留给后人的一道谜题。
“种玊”究竟作何解呢?目前常见的说法是“聚集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其中,“种”字有三个读音,读作zhǒng :意为物种;人种;种类;有种。读作 zhòng:意为种植,可引申为培养。读作 chóng:意为姓。“玊”字读音为sù,一般有四种解释:朽玉,或有瑕点的玉;玉工,或琢玉之人;古西域国名;姓。在古代,均有姓“种”(chóng)和姓“玊”之人,如种师道、玊况等;而当地均为上阳罗姓族人,所以“种”“玊”作姓氏解可暂不考虑。
今人认为:“寨中大户罗氏族贤考虑到要自保、要安居,既需要有坚固的城池,更需要培养出更多人才,于是把寨名定为‘种玊上围’,并请了书法家王月之题写,作为匾额安放在古寨的正西门之上。”诚然,定名之说可算一种解释;但请书法家王月之题写,就明显靠不住了。古文字学中,曾有王玉不分的阶段;在书法创作中,也允许书法家增“点”、减“点”、移“点”、或巧变部分“点划”以增加作品的意趣。但在古人题款立匾时却必须虔诚庄重,建房主人往往会出重金请人算过,选择“吉年吉月吉日”奠基、竖碑、立匾、立坊。比如嘉应古城颜氏如意堂近期在门楣上立“诰授振威将军第”匾额,右上首题“嘉庆吉年吉月吉日”,左下款落“二○二三年吉月吉日复立”。根据古代干支纪年法,王月即农历正月,还有端月、元月等多个叫法。因此,种玊上围的上下款“岁在庚戌”“王月之吉立”,显然要说明:在顺、康年间的庚戌年,农历正月的某一个吉日立此匾额。
经笔者初步考据,“种玊上围”应该与玉文化有直接关系。
种玉
寄予“蓝田种玉”的美好愿景
汤南镇原属揭阳县蓝田都九图,上阳罗氏先贤当初显然尊崇并熟知玉文化,将“蓝田都”与“蓝田种玉”有机联系起来。其匾额蓝字白底,字外添有界格,也有“笔耕蓝田”的寓意。经查,成语“蓝田种玉”出自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公至所种玉田中,得璧五双,以聘。徐氏大惊,遂以女妻公。”原指杨伯雍在蓝田的无终山种出玉来,得到金玉良缘;后用来比喻美好姻缘,家庭幸福,家族昌盛。
蓝田玉是中国开发利用较早的四大玉种之一,产于陕西省蓝田县,素有“玉种蓝田”之美称。目前蓝田县玉川镇红门寺村一带仍在开采的玉矿床,位于当地王顺山以南。巧合的是,在王顺山北麓的蓝田县普华镇,还有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罗圈村。据说,村子最早是一户罗姓人家在此垦荒种田,繁衍子孙,所以村名有个“罗”字。不知哪朝何年,罗姓人家举族迁出罗圈村,至今只留下当时的石碾子,还有唐代的一个石佛像。可见,罗姓族人迁出时间应是唐代中后期的事情。而据《上阳罗氏族谱》载,汤南镇上楼村罗氏始祖罗安是在南宋景炎年间,从福建莆田迁来。福建莆田罗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多个源头,在此我们不作分析。总之,目前公认“天下罗氏出豫章”,现今罗氏族谱最早的是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族谱”。那么,至少从唐代中后期到宋代开宝年间,这段中断的家族史,有待今人进一步续证。2022年春节,罗姓后人在正门匾额下贴上春联横幅“伯雍人家”,有力地佐证了罗氏族人对杨伯雍种玉蓝田的心理认同。
玉匠
培养和汇聚琢玉技艺人才之地
首先,蓝田玉雕工艺流传至今,属北派技艺。近年来被申报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田县现在仍有一大批玉石加工企业和玉器经营门店,从业者达3000多人。其次,种玊上围与揭阳阳美玉都一江咫尺。玉雕界有“天下玉,揭阳工”一说。网载:阳美翡翠玉雕兴起于20世纪初,是广东省的一种民间玉石雕刻技艺,属南派技艺。它广受潮汕木雕、石雕、潮绣等潮汕传统手工艺影响,用料主要采用缅北玉石和国内优质玉石,据说,主要是由泰国潮商经海路舶来。丰顺县汤南镇古属揭阳,新楼村右侧便是榕江北河,沿河南下,就是如今的揭阳阳美玉都,两地陆路距离仅三四十公里,水路更为便利。第三,潮州玉雕技师加持阳美玉雕业。清代中叶,潮州府城玉雕业兴起。《潮州工艺美术》(李炳炎主编)载:“至少在乾隆时期,玉器已在潮州民间流行。清代,潮州城里的玉刻作坊逐渐集结义安路仙街头(义安路南段)一带,……民间称为‘琢玉街’。”解放后,潮州玉雕产业衰落;直到1973年潮州市二轻玉雕厂成立,潮州玉雕业二度勃兴;但因市场环境、生产经营等问题,到1995年该厂基本停产,玉刻技工逐渐转行或散落到潮州老城区、意溪镇或福建漳州等地。2000年以来,揭阳市阳美玉雕产业后来居上,潮州玉雕技师纷纷到阳美开设作坊门店,成为阳美玉雕行业的主要力量。
综上,如果将三地连缀起来,因战乱迁徙、临近散落等诸多原因,“种玊上围”很有可能一度为粤东玉雕艺人培养汇聚之地;今后上楼村一旦有文物、文献新发现,意味着粤东玉雕技艺至少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玉品
鼓励族人做冰清玉洁的玉中上品
清末至民国初,潮州玉雕用材主要包括翡翠、羊脂白玉及玛瑙等,偶尔也有一些杂玉。20世纪70年代主要采用粤西的南方碧玉,还有青金石、翡翠、南纹石等。而2000年以来,阳美玉雕主要以翡翠玉雕而著称。光绪31年,寸开泰撰《腾越乡土志》记载:“翡翠,非经腾过无由入内……上品良玉,多发往粤东、上海、闽、浙、京都。”由此可见,云南腾冲是缅甸翡翠玉陆路来华的主要路线,而海上玉路主要随泰国潮商而来。
从玉文化知识来看,翡翠是玉中上品。内行看种,外行看色。其品质排序主要看:一种、二水、三色、四工、五棉、六裂、七绺、八纹、九底、十大小。如果十个方面俱佳,才算是“十全十美”。回观“种玊上围”,若从空中俯拍,正西门外那一湾半月池塘,夏日碧草萋萋,榕盖如荫,湖绿水澈,如翠至翡,恰似一块种、水、色、工均佳的碧玉翡翠上品。据此,“种玊”明面上有自谦为培养未经雕琢的璞玉之意,暗喻中隐含着鼓励罗姓族人学习碧玉的高洁品质,继承奇巧精特、精湛纯熟的工匠精神,争做玉中上品、人中上品。
一座“种玊上围”,沧桑三百年,也许还藏着许多意味深长、不为人知的玉石传说,等待着后人前来探秘揭纱。
来源:梅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