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领略多彩客家文化

[复制链接] 0
收藏
8
回复
1098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5-7 20:41:5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9 11:55 编辑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领略多彩客家文化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图为世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肖鸣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图为江西赣州龙南“关西新围”模型。熊锦阳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图为江西赣州章贡区“客家竹雕”。熊锦阳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图为广东省客家非遗“埔寨纸花”。熊锦阳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图为福建省客家非遗“芷溪花灯”。熊锦阳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制作精美的“客家孩童长命锁”。熊锦阳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1:45: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9 11:58 编辑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图为“客家子孙袋”。熊锦阳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图为江西赣州定南“客家童帽”。熊锦阳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图为“客家木檐”。熊锦阳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学生们正在参观“客家非遗”。熊锦阳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学生们正在听“客家土楼”的讲解。熊锦阳 摄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学生正在体验“客家龙船会”。熊锦阳 摄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在“世界围屋之都”江西龙南,众多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世界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领略多彩客家文化。


  世界客家非遗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活态展示国内外130余种客家非遗项目,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客家非遗展览馆。展馆包括序厅、“非”常客家、“非”常传奇、“非”同凡响、“非”常味道、“非”看不可、“非”常创意、“非”你莫属、“非”越世客等8个主题展厅以及临时展厅等,是一座集客家文化展示传承、研学教育、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活态非遗展示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11:4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9 11:58 编辑

纪录片《林风眠——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建桥者》在巴黎开拍

      中新网巴黎5月6日电 纪录片《林风眠——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建桥者》5月5日在巴黎举行开拍仪式,开拍地点选在林风眠的母校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各界都在经贸、外交、人文领域展开一系列纪念活动。林风眠纪录片的开拍,为相关活动增添了新的光彩。

  该纪录片由中国香港《客家头条》投资,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分为上、中、下三部曲,其中的法国篇,除了拍摄林风眠刚好在100年前举办画展的巴黎-MUSEE CERNUSCI,还将探寻他在马赛、枫丹白露、第戎等地的精彩故事。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5月5日,纪录片《林风眠——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建桥者》在巴黎举行开拍仪式。主办方供图

  据介绍,林风眠是中国美院的首任校长,是中国美术家走出国门,在欧洲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人。他是广东梅州客家人,早年负笈法兰西,学成归国之后,毕生秉承中西融合的理念,感悟西方美术的新奇表现,传承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精髓,开创了一片全新的美术天地,引发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心灵共鸣。

  林风眠不仅是卓越的艺术家,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培养出一批艺术巨匠,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席德进、苏天赐等弟子均充当了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使者,有多位成为法国艺术院的院士,更拓宽了中西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友谊之桥。

  本纪录片的总撰稿人、《客家头条》总编辑李剑诸博士表示,与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此片,是向中法建交60周年献礼,也是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广东的故事、客家人的故事。

  联合制片方强调,“林风眠生于广东梅州,学成于法国,晚年安居在香港。这部由粤港媒体联手创作的纪录片,将由旧及新,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追寻这位大师的足迹,探索他对中西文化艺术人文交流带来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今天应当如何共建和谐世界的启迪和思考”。(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5-24 21:2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7 09:44 编辑

《〈嘉应州志〉增补考略》点校本出版

    日前,李欣祥校释整理的《〈嘉应州志〉增补考略》点校本,由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原版为清咸丰年间嘉应州知州文晟主笔编纂,是梅州地方史上的一部重要志书。

    嘉应州本州旧称程乡,雍正十一年(1733)升格为直隶嘉应州,领兴宁、长乐、平远和镇平四县。咸丰三年(1853),署理嘉应州知州文晟(江西萍乡举人,本职惠州知府)提议修志,在参考前几部本地旧志和《潮州府志》《广东省通志》等志书的基础上,主笔修编了《〈嘉应州志〉增补考略》,并捐出自己的养廉银支付刊刻费用印刷发行。这部志书修订了旧志的一些错误,增补了不少新内容。此外,作者在任内所倡导完成的政绩,如修葺嘉应州城垣、疏浚梅江河道和修筑附城堤坝、改良本州税制和征收方法、移风易俗倡导殡葬改革、组织团练保卫乡土、调查挖掘和表彰被遗漏的本地忠义孝悌人物及民间道德楷模、劝谕民众抵制西方宗教入侵,乃至使用近代几何学方法测量嘉应州署的地理纬度等方面都有详细记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加以整理和研究。

     据了解,校释者李欣祥先生于2022年5月整理出版了康熙二十九年知县刘广聪修编的《程乡县志》后,听取了广东文史界几位梅州老前辈的建议,以广东省方志办提供的电子版(原件藏上海博物馆)为底本,参考《程乡县志》和乾隆版《嘉应州志》,将这部《〈嘉应州志》增补考略》进行点校整理,加以注释和简明考证,并以横排简体字版本印行,方便喜爱地方文史的人士进行阅读和研究之用。(梁威)

    来源梅州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09:2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7 09:52 编辑

——探寻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宁根雕技艺
奇思妙想识宝贝 鬼斧神工雕隽美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陈锡瑶根雕作品《百鹤图》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陈锡瑶在工作室进行根雕创作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陈锡瑶根据创作的需要自制了不少工具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陈锡瑶从自然形态的树根中汲取到创作的灵感,他认为手中捧的是“齐白石的虾”。

   ●本报记者 林 仪

    连志城

    根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它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兴宁根雕技艺是岭南根艺的一个流派,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其作品美轮美奂、栩栩如生。2019年,兴宁根雕技艺被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09:34: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7 09:42 编辑

   始于春秋盛于唐宋 根雕技艺源远流长

   兴宁根雕蕴藏着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据兴宁市文化馆、兴宁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编著的《兴宁非遗》记载,兴宁根雕技艺源远流长,始于春秋,盛于唐宋,明清时期随客家人第三次大迁徙进入梅州客家地区,广泛运用于住宅(客家围屋)、祠堂、案台、装饰和艺术欣赏之中。有雕刻成神像,放于屋内镇宅;有雕刻成艺术作品,作为摆件装饰和艺术欣赏……此外,还有大量的金漆木雕作品运用于客家围屋和宗祠建设中。

   民国时期,兴宁根雕技艺进一步发展,很多根雕大师自成流派。“许家班”“罗家班”誉耀兴宁、五华,所传根雕(含金漆木雕)大师许金佛、黄清兰、张作兰等,后来成为兴宁工艺界的一代大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兴宁根雕技艺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陈锡瑶的作品《迎回归》被兴宁市人民政府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澳门兴宁同乡会;兴宁“许家班”的第四代传承人邓俊钜,创作了《如来三宝》《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作品,受到各界好评……

   2021年,兴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兴宁市文化馆建立,以音像、图文、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近年来兴宁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兴宁根雕技艺简介及优秀根雕、根画、根书代表作品亦陈列其中,为广大市民搭建了了解非遗的平台。此外,兴宁市文化馆通过非遗项目资料的调查、挖掘整理、申报,以及制作兴宁非遗宣传片、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展示,普及兴宁根雕技艺知识,让更多人感受到兴宁根雕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09:3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7 09:49 编辑

   神奇手艺变废为宝 精雕细琢枯木逢春

   一手刻刀,一手木槌,“咚咚”几声,木材上的仙鹤更加生动,隐约可以窥见鹤飞于林的姿态。记者来到传承人陈锡瑶的家时,看到的便是这幅图景。四下望去,入目可见皆是他的根雕作品:栩栩如生的仙鹤,仙气袅袅的嫦娥,活灵活现的龙虾,乃至摆放的茶几桌凳,都是陈锡瑶的作品。

   茶台上,两支鲤鱼嬉戏莲叶间。“这是根艺组合。我当初打造这个茶台的时候,留意到了这些天然的纹路,结合着打造了‘鱼戏莲叶间’的样式,在案几上的莲叶还能用作装茶点零食的盘子。”陈锡瑶介绍道。

   记者注意到,在陈锡瑶工作室的角落里,还放着不少根材。在大部分人眼里这些无甚大用的材料,在陈锡瑶眼里却是宝贝,这里甚至还有他外出散步时捡回来的“素材”。

   “这就是之前我在河边散步的时候捡到的材料做的。”陈锡瑶自豪地捧着“龙虾”介绍道:“当初看到这块木材有细小的树枝岔出,捧着这块木材行走的过程中,还会轻轻晃动,一下子我就联想到了齐白石的画,便雕刻了这个龙虾。”

   陈锡瑶向记者介绍说,兴宁根雕讲究利用根材的天然形状,加上少量的人工雕刻,达到“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表现效果。其技艺选材是基础,雕刻根材较为广泛,乔木、灌木、竹子、藤萝都可作为根材。

   在构思过程中,要结合木头的特性,保留精华,发挥想象力,创造点睛之笔。而雕刻过程中,从运刀到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都大有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游刃有余,使得根雕韵味得以实现。

   陈锡瑶说,最令自己自豪的就是陈设在相关展室的“华”字根书。这块木材是2015年时,他在粤赣边界处的深山老林里发现的。陈锡瑶爬上悬崖峭壁,彼时,一棵枯老石栗树根让他如获至宝。“根材造型的选择讲究‘稀、奇、古、怪’,而古树根正好盘根错节,形状奇杂。”从遇见的第一眼起,他便萌发了雕刻的设想。

   对于山区而言,搬运树根是最难的阶段。交通不便,陈锡瑶只好找来10多位朋友,人工搬运到工作室,经过数月的制作,那棵千年树根,形成了一个高2.1米、宽1.5米雄伟壮观的“華”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7 09:36: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7 09:50 编辑

   考究手艺学成不易 非遗项目仍待传承

   当问到陈锡瑶与根雕的缘分时,他坦言,自己并非美术专业出身,但是从小就受到了家里的艺术熏陶:“我家祖上就是文人出身,家里懂琴棋书画的长辈有许多,宗祠里还有一些长辈的根雕作品。”

   陈锡瑶告诉记者,他最初从事的是传统乐器制作工作,20世纪90年代,一个偶然的因素,让他对根雕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自学之路,并为之坚持了30年。“艺术中往往也蕴含着人生哲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块木头在别人眼里可能只能当柴烧,可雕琢好了,也能成为一件艺术品。”陈锡瑶乐呵呵地说着艺术人生的哲理。

   岁月匆匆流逝,陈锡瑶双手早已布满老茧,但他依然不舍与木头的缘分,认真钻研雕刻技艺,每每遇上各类艺术展览,他都尽量找机会前往一观,并积极和人交流经验。

   “雕刻容易,想要做好却艰难,这不仅考验雕刻者的技术,更考验审美与想象力,也因此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陈锡瑶坦言,根雕创作是艰苦的、孤独的,想要以此为生养活一个家其实并不容易,并且由于时代的发展,根雕技艺变得越来越小众,从事根雕的从业者纷纷转行,兴宁根雕技艺传承面临着人才匮乏的情况。

   为了让更多人认识根雕,2014年,在当地政府和罗浮中学的支持下,陈锡瑶带领几位徒弟和一些艺术家朋友共同成立了罗浮艺术协会,并创办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艺术展馆。他也积极响应保护非遗传承的号召,让自己的作品“走”进兴宁市文化馆非遗展厅,让更多人看到这门艺术。

   与此同时,陈锡瑶主动贴近社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大普及力度,分享作品。年近80的他学着用短视频分享自己的根雕作品,让更多人看到根雕技艺。“这么好的传统技艺不能被荒废,我也盼望着有更多人能够对这门技艺感兴趣,只要有人想学,我就愿意教。” 陈锡瑶说。

   来源:梅州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24 21:4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6-24 21:49 编辑

江西赣州:修缮古建 传承文脉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探访全球最大客家非遗馆
2024年6月17日,工人在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修缮宋代慈云塔塔顶瓦檐。

   慈云塔是一座典型的宋代高层楼阁式砖塔,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作为赣南古塔中的佳作,慈云塔已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最小干预的修缮理念,组织古建专业修缮施工团队,对慈云塔、文庙等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和保护,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带动文旅融合发展。朱海鹏摄(人民图片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