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SIMO
19岁的陈思墨在最新一期的《青春力量》中发表了强有力的演讲。
“我们非常清楚我们之间的联系有多紧密。我们都是中国的儿女,也是黄帝的后裔,我们知道,几滴水永远无法将我们分开,”她指的是台湾。海峡。
出生在台湾,在湖北省省会武汉长大的陈女士将两地视为自己的家。
她在台湾的许多家人也在大陆找到了机会。例如,她的叔叔12年前去上海从事半导体行业,从那时起,陈曾自豪地告诉人们,智能手机和家电的许多芯片都是在她叔叔工作的工厂生产的。
陈也尝试在她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两岸联系。在福建,访问厦门和省会福州期间,她注意到了许多榕树。“在台湾,也有很多榕树——我猜这棵树象征着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她说。
她还参观了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她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其建筑而闻名,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其精致的古董而闻名。
由于台湾的许多街道都有大陆城市的名字,陈从台北的地图上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发现。以中山路为纵轴,忠孝路为横轴,再画一个协调的十字,发现成都路、贵阳路、柳州街位于台北西南。这些城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
陈还发现,吉林路、辽宁路和长春路都位于台北的东北部,以东北城市命名。
“换句话说,台北的地图是中国的迷你地图。每一条街道都像一根脐带,与祖国相连,”她说。
当 COVID-19 在武汉爆发时,这种联系得到了证明。陈说,在隔离期间食物短缺,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合会成员带着米饭、面条和食用油回家。
陈想带台湾的朋友去武汉的黄鹤楼,是因为唐代诗人李白曾带着他的朋友孟浩然,同为诗人,他们都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她希望通过带她的朋友去塔,他们对友谊和联系形成新的理解,这也象征着大陆和台湾的纽带。
在《青春力量》一集中,正在上外国语大学就读的陈女士和她的新朋友王立成朗诵了一首诗。
50年前台湾已故诗人余光中为表达对祖国的思念而写的这首诗,有以下几行:
乡愁变成了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边,大陆在那边
大约50年后,来自海峡两岸的两个少年陈和王在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福建泉州朗诵了这首诗。
张恩硕,21岁,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图片/中国日报]
ZHANG ENSHUO
来自台湾的21岁的张恩硕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他说:“我认为很多误解源于缺乏联系、对话不足或缺乏互动。”
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在台湾长大,现在在大陆读书。曾在两岸生活过的他是众多看到“两岸”差距的人之一,如果有足够的沟通,就永远不会存在。
他记得中学课本上的一张照片,是泉州、厦门和广东——沿海城市和大陆省份——移居台湾的居民。但这样的内容很快就被从教科书中删除了,比张还小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
然而,张的高中为学生提供了从台北到北京和山东省的定期旅行。两地都走遍了,品尝了当地的美味佳肴,领略了与台湾截然不同的华北美景。当地人的热情问候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这些旅行很短,但他们为张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旅游归来后,他对大陆产生了兴趣,并寻找有关大陆的书籍阅读。他还与当地的老年人谈了他们在移居台湾之前在大陆的时间。
“我认为面对面的对话和互动非常重要,”张在最新一期的青春力量中说。
这些旅行也是张先生决定来北大读书的原因之一,因为他渴望一个更大的舞台。
作为中国领先的大学和世界一流的机构之一,张很快发现他的学习地点是人才中心,也是全国最聪明、最勤奋的学生的家园。
他说:“我的同学都超级优秀,所以竞争环境和台湾有很大不同。”
这样的竞争促使张某更加努力工作,学习更多。
“我们不能停止学习,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太快了——如果我们停止学习,我们就会被别人超越,”他说。
张是北京大学创业公司的成员。他还在为大学生设计一个社交媒体应用程序,让他们随时随地讨论他们想要的任何事情。通过加入这个项目,他觉得他正在从事他最相信的人际交流。
他定期在社交媒体上更新照片和视频,让台湾的朋友了解他在北大的生活。“我的很多朋友都很好奇我在北京过得怎么样,”张说。
“以我的经验,海峡两岸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相互尊重、对话和互动成为好朋友。我希望通过更好的理解,我们可以建立更牢固的海峡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