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复制链接] 0
收藏
9
回复
868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9-10 23:25:1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1 19:10 编辑

穿越回古代,看一看古代人如何过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又是一年中秋时,你是否期待那轮金灿灿圆澄澄的明月,来辉映心中那一轮圆满呢?



       跟随记忆的长河,静静回溯,在历史的星空下,人们曾怎样望月?又如何过中秋? 我们还是穿越一下,来看看古代人过中秋的吧。帝王的玩法 乾隆,可以说是帝王中的生活家,他自从登基后就没有在紫禁城过几个中秋。 为什么?因为家里太小了,风景也看厌了!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他一直是在承德避暑山庄过中秋,避暑山庄大概相当于8个北海公园或者2个颐和园那么大,并且众群臣与佳丽几万人一起赏月。 那有哪些节目呢?歌舞、吟诗作赋、打猎 过节当然是少不了歌舞表演助助兴了。



       乾隆一辈子写了100多首中秋诗,只要到中秋必须写诗,写完了还必须要求众人传阅集中点赞。 比如“塞景清如此,秋思动者谁”“但是中秋月,那无即景诗”。诗作大致内容就是月亮很美,月亮很棒,每天生活都棒棒的。



       打猎也是中秋节的必备行程,在众人的欢呼声中骑马狩猎。官宦人家的玩法 中秋佳节,自然官宦人家也不能闲着。我们来看《红楼梦》中贾府中秋节是怎么过的。 有哪些项目呢?喂鱼、作诗、听音乐、击鼓传花 “宝钗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当你在吃螃蟹,我在用桂蕊喂鱼,优雅瞬间尽显。



       古人,逢年过节作诗,那是必须的,吟诗作赋才显风雅嘛。桂花树下,吹吹笛子,抚抚琴,作作诗。 要先折一枝桂花,之后再找一优雅的屏风,选个美人坐在屏风后面轻击鼓面,整个场面瞬间就灵动了。 鼓声停了,花在你手里,就必须要讲个笑话,作首诗,说个典故之类的。平民百姓的玩法 投壶、藏钩。 据记载,以盛慢酒酒壶的壶口作为目标,在一定距离间投矢,投多的就赢了,输的喝酒。常在宴会上玩,这样方便助兴。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古文上记载说:“汉武钩弋夫人手拳,时人效之,目为藏钩也。”汉武帝的钩弋夫人总是双手握拳,傲娇的不伸开,见只有见到老公汉武帝时才伸开,里面握的是个钩子。 于是,人们觉得有趣,经常很多人一起玩,猜钩子藏在谁手里。中秋节的历史 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唐代,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女子拜月”风俗颇为流行,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因为古人认为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外,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被正式列为节日佳品。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 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的彩楼。到了晚上,酒楼里丝竹箫管并作,人人争相登而赏月。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贫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欢度中秋。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宋朝在苏浙一带另有一个独特的中秋活动也流传至今,这便是钱塘观潮。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元朝的中秋习俗,几乎没有推陈出新之举。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 明朝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们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明代在宫中,八月十五日除吃月饼酒馔外,还吃蟹。另外,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 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几乎家家各有宴会,以酬佳节。流传一句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月成了妇女的专利。



       中秋节前几天,街市上都会卖一种专供儿童玩的“兔儿爷”。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日趋精致。 和古人们比起来,他们过的才叫中秋,我们是不是顶多算是放假。 时至今日,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个秋风乍起月色温柔的夜晚,被人们寄予了别样的情怀:“中秋月圆人更圆。” 在这一天,远方的游子或千里还乡、或遥寄思念,在家的亲人则要相聚一堂、共叙天伦。时光荏苒,传统的作用,是为了安抚我们心灵中那些不变的情怀。 故宫历史网提前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9-10 23:4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0 23:48 编辑

链接阅读:
在古代宫里如何过中秋?这个本书告诉你答案

来源:南方网 周存 朱绮琳

   南方网讯 月亮是中秋永恒的主题,中秋节的所有活动也都围绕着月亮展开,吃月饼、摆瓜果、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不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所求的都是阖家圆满,喜乐清安。


  以前宫里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可以故宫出版社出版的《宫里过中秋》中找到答案。

  “宫里过节”系列图书——《宫里过大年》《宫里过端午》《宫里过中秋》《皇帝大婚》《皇家过生日》,以宫中的节日及宫廷重大庆典活动为主题,结合故宫博物院丰富的图像资料,契合当下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和了解欲望,带领读者走进宫中,感受宫廷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宫里过中秋》分为“夕月”“欢宴”“观剧”三个章节。其中,“夕月”这一章节介绍的内容:月亮是中秋永恒的主题,中秋节的所有活动也都是围绕着月亮展开的,吃月饼、摆瓜果,天上月园、人间团圆,不论在宫廷还是民间,所求的都是阖家团圆,喜乐请安。


  “欢宴”这一章节则系统地介绍了每逢中秋,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的佳果和精制的食品,也是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高赏月,一些富户人家也在自家的楼台亭阁内摆上食品,安排家宴,团圆子女,赏月叙谈。在宫廷中,中秋佳节的习俗同样历代沿袭,吃月饼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此时河鲜也正肥美。


  “观剧”讲述清宫在中秋期间,内务府的演剧机构——昇平署,会负责举办一系列的演出及节日相关的活动。从乾隆到宣统,清宫中秋演剧活动的变化本就是一场耐人寻味的大戏。

     记者 周存 见习记者 朱绮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9-10 23:5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0 23:57 编辑

链接阅读:
关于中秋节的中国画

中国日报网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凝望中秋之月

Artist: Shangguan Hui

一幅清代(1644-1911)创作的中国古典画描绘了一幅巨大的风景,古代中国人欣赏中秋的月亮。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中秋节


Artist: Wen Yin


一幅描绘中国古代神与普通人为中秋节准备月饼的画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9-10 23:5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1 00:01 编辑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中秋

Artist: Qi Baishi (1864-1957)

桂花画。

   桂花经常出现在中秋画中,因为古代中国人相信月亮上有一棵青翠的大桂花树。交错的树枝下,有一个名叫吴刚的人,正在挥舞着斧头砍着它。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兔肉桂花

Artist: Cui Zifan (1915-2011)

中秋月下的兔桂画。

   由于兔子通常与中国经典传说嫦娥奔月有关,因此许多关于中秋节的画作都使用兔子来烘托中秋气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00:03:14 | 只看该作者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月光下的玫瑰

Artist: Yang Shanshen (1913-2004)

月光下的玫瑰画。

这幅画在中国嘉德香港2014春季拍卖会上以1,012,000港元成交。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秋季白金汉宫釉上彩饰牌匾

艺术家:钟连生(b.1944-)

釉上彩饰牌匾,描绘秋月下的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宫殿。

此牌匾在中国嘉德2012春季拍卖会上以1242万元成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00:05:32 | 只看该作者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特点

Artist: Yu Shui (b.1955)

一幅描绘中国古代中秋节人们一起赏月的画作。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中秋七字对联

Artist: Tang Yun

中秋月下兔桂画,七字对联。


   七字对联出自宋代(960-1279)大诗人陆游的一首中国古典诗歌《茶味》 。诗歌描绘了一杯茶,让诗人想起了多年前与老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00:07:47 | 只看该作者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在夜间划船中醒来

Artist: Lu Yanshao (1909-1993)

这幅画描绘了一艘船在月光下漂浮在湖中的景象。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赏月

Artist: Yuan Jiang

中国古代中秋月下的古典风景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08:59: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1 09:04 编辑

中秋节的九个冷知识:颇富浪漫色彩 古人如何过中秋?

来源:中国新闻网

     吃月饼,拜月祈福,与亲友共赏一轮明月……关于中秋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回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秋节和教师节同时出现在9月10日这一天。此前据媒体报道,天文科普专家表示,这两个节日出现在同一天,这种“巧合”本世纪仅有三次,实属罕见。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艳介绍,中秋节的主要寓意在于庆祝丰收,家庭团聚,以及提倡人际交往等。不为人知的是,它也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

  资料图: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圆月与北京的现代建筑相映成趣。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中秋节时也有很多美食可供品尝: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此外还有一些应时的瓜果,也是人们的心头好。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传统节日的由来,往往源于人们的生活需求。郑艳说,目前学者们对中秋节的起源与形成有着各种的见解。


  总结来看,中秋节与旧时人们对于月亮持续的重点关注有关,而对于月亮的这种关注则来自于人类生存的需要。


  中秋节祭月、拜月的习俗一说与秋祀有关,即秋季谷物成熟向土地神报告丰收,而中秋节祭月活动是秋报的遗俗;一说与福寿延绵和多子多孙的诉求有关。


  它与秋分节气有啥关系?


      中秋是秋天的节日,很多习俗都与秋季的时令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秋分。


  在一年的农事活动中,秋分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点。从历史来看,承担“秋报”功能的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

  资料图:中秋之夜,福州圆月当空照。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郑艳表示,早在周朝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分别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但是一般认为,祭月时会期待比较圆满的月亮,而秋分的日期每年都不相同,不一定有圆月,所以逐渐将祭月的时间固定在八月十五。

  

   这个节日何时确定?

  

   郑艳说,大概说来,古代二、八月的春、秋分迎暑寒之气,因而祭日月成为岁时礼仪传之久远。


  隋唐以来,中秋赏月玩月成为文人时尚。宋代,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成,中秋成为世俗欢愉的节日。


  明清之后,以赏月为中心的文人风尚减弱,普通民众的功利性愿望以及世俗情感成为中心,中秋也成为民众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


  中秋节有多浪漫?

  

   中秋节是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节日。


  郑艳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一直是光明、温柔的象征。静谧的秋夜,望月而立,与月对话,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


  朗朗星月夜,望之生情,又有闲趣,下笔生风或是互相和韵一番,更能增添中秋夜的滋味,比如李白与月同歌舞,有月亮、有美酒、有才情,自是人间好风光。


  这些传说与中秋有关?


    实际上,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也带有很多奇妙色彩,比如拜月之俗,据说起源于一个月光可为“照美镜”的故事。


  此外,有说法称,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故事很美,愿望也美。


  月饼有啥小故事?


   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明月和团圆的象征。


  据学者考证,月饼约产生在明代。郑艳解释,宋代文献中虽提到“月饼”之类,但不是中秋节所特有,直到明代文献出现了关于中秋月饼的大量记载。


  比如,据沈榜《宛署杂记 民风》“八月馈月饼”条记载,明代无论士绅官宦,还是庶民百姓,在八月都要做面饼相互赠送,饼大小不等,叫做月饼。


  再有,市面店铺的月饼用果仁、果脯做馅,形状多样,有的一块就值几百钱,可知此时的月饼为在八月里为中秋节特制的,成为各家送人的礼品。


  后来,月饼又有了南北之分,据《北平岁时志》记载,京城内广东店、苏州店卖南式月饼,满洲饽饽铺卖北式月饼。


  中秋还有哪些应景美食?


     包括月饼在内,中秋时应景的美食其实不算少。


  如前所言,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要迟至明朝才盛行,而在此之前的中秋食品,主要以应时的瓜果(比如西瓜、苹果等)为主。


  各地也有一些不同的中秋食俗传承至今。郑艳举例,比如山东即墨吃“麦箭”,这是一种用白面摊成的煎饼,再加上肉馅或素馅,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


  古人如何过中秋?


   赏月、吃月饼……中秋节的很多习俗温馨又富有人情味。


  宋朝的中秋节是一个世俗狂欢的节日。往往八月十五还没到,街上许多店铺开始售卖新酿的美酒,人们争相登楼赏月,酌酒高歌。

  资料图:北京,一轮明月当空照,中秋之夜月亮圆。 中新社记者 翟璐 摄


  郑艳提到,中秋习俗主要包括祭月、拜月等与月亮有关的信仰习俗,也有赏月、玩月等娱乐习俗,再有就是互赠月饼、瓜果等礼物以及合家团圆的习俗。


  古人过中秋基本上就包括如上内容,即中秋前后互赠月饼等礼物,中秋夜合家团圆,一起赏月、走月。

  此外,中秋节放假自古有之。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中秋放假一天,以后朝代大多沿袭。


  中秋节为何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的主要寓意在于庆祝丰收,家庭团聚,以及提倡人际交往等。其中,家庭团聚与人际交往是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所以中秋节又名“团圆节”。


  过节时,人们互赠月饼、瓜果等,象征着亲友间美好的祝愿,扩大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情感联系。文人雅士则善以诗词为馈赠表达祝福或是怀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09:0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1 09:14 编辑

诗画里的月色(华夏博物之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马远(南宋)《月下把杯图》(局部)。
  天津博物馆供图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马和之(南宋)《月色秋声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张远(元)《潇湘八景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供图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佚名(宋)《月下临流图》。
  辽宁省博物馆供图
看古人怎么过中秋
李仪(明)《携琴赏月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供图

      朗朗夜空,皎皎明月。


  古往今来,我们与先人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中,皓月清辉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仰望天上的月亮,他们心中升起无尽的遐想,写就了一首首动人的诗词,泼洒了一幅幅唯美的书画。


  千百年来,高悬在夜空上的月亮依旧皎洁,栖息在诗画里的月色依然动人。秋渐浓,月正圆,让我们一起品味名篇佳作里的赏月景、览月人,体味秋月带给我们的世间美好、诗意寄托。

  

  秋夜赏月景  诗情伴画意


  么乃亮


  暑热消去,星月皎洁,草树秋声,如此的秋夜,如此的明月,怎能辜负?


  秋夜赏月,是拥抱自然造化、美景胜境,是体悟人生境遇、情意意趣,古已有之。历代诗人词客咏物抒怀,名句迭出,余音至今。而丹青高手更是将秋夜赏月以指腕妙笔描绘出来,或实或虚,或轴或卷,画的是月景,表的是心境。南宋马和之的《月色秋声图》便是一幅秋夜赏月的古画,因时代久远、保存完好、画工精湛、内容丰富、流传有序而名世。


  《月色秋声图》原为明代收藏家项元汴旧藏,清乾隆时期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清末溥仪逊位后散佚出宫,辗转入藏辽宁省博物馆。此画原绘于亚腰形宫扇上,后装裱为对折册页。右页为画,清初收藏家梁清标题名“马和之月色秋声”,左页为乾隆行书对题七言诗。


  《月色秋声图》绢本设色,纵约29厘米,横约22厘米,尺幅不大,画面却很丰富。圆月高悬,月光照亮大地,似为中秋之夜。水波潺潺,岸边一棵苍劲的榕树枝叶摇曳,以象征手法表现出水声、风声、树动声,暗含“秋声”之意。小沙洲上一位老者侧身坐卧于斑斓虎皮之上,面前放置酒具和餐盘,童子服侍于旁。构图很巧妙,画家将月、河、树、沙岸、人物、器具合理布置在盈尺之间,秋夜饮酒赏月之景跃然纸上。古人秋夜赏月,不可无酒,赏月地点可在园中,可在水边,以后者格调更高,地要开阔,酒需甘醇,情必淋漓。或对月独酌,万千思绪;或好友对饮,畅怀欢言;或阖家团聚,其乐融融。


  画作虽无作者款识,但画风技法确属南宋马和之一路。马和之是宫廷画家,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精人物。传世画作有《后赤壁赋图》《诗经》等,皆为长卷,《月色秋声图》是马和之少有的小景画。


  此画人物、流水、坡石及树木色线采用“柳叶描”手法,笔笔之间虚实相接,线条流畅飘逸。这种技法是古代人物画勾勒法中的一种,因形似柳叶而得名,后也用于山水画中。画中人物宽服长袍,姿态闲适,有“吴带当风”之美,表情恬静,似呈幽思之感。这种人物形象被称为“高士”,指博学多才、志趣高远、品行高洁之人,多为隐逸雅士,他们对自然、对人生有丰富的感受,自然醉心于秋夜赏月。


  对于秋夜赏月,李白曾作《题宛溪馆》:


  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

  何谢新安水,千寻见底清。

  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

  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


  画面左上方有元代书画家赵孟頫行书“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将诗中的“竹”化用作“树”,完美揭示画面主题,可谓诗情画意。有宋一代,诗意入画得以推崇,苏轼诗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元代文人画兴盛后,诗画一体理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更有人提出“诗画同源”。确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得益彰。


  (作者为辽宁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本报记者胡婧怡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9-11 09:16: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9-11 23:10 编辑

  月下品清饮  画上传诗韵

   张  夏

  关于中秋,中国古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画作。如李嵩的《月夜看潮图》,又如《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的《八月赏月》,都可谓精品佳作。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月下把杯图》,更是一幅和中秋佳节氛围十分契合的传世名画。这页设色清丽淡雅、勾勒自然生动的宋画,意境丰盈,直接戳中观者内心,在每个风清月圆、亲友相聚的美好时刻,细细品味,都满是浓浓的中秋情味。

  据韩慎先先生考证,这幅画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马远是“南宋画坛四大家”之一,和李唐、刘松年、夏圭齐名。由于他在取景上善于小中见大,以一角或半边景物表达广阔空间,故有“马一角”之称。

  从这幅画作的取景和构图,我们便可以感受到马远这种独特的风格。画面大部分都是留白,却并没有给人空荡荡的感觉。因为天空一轮圆月,已经用溶溶月色把留白填满了。月下众人,乃至桌、竹、山、石、栏,没有哪个部分让人感到多余。许多局部并未画全:画面左下演奏音乐者只画了半身,画面右下的桌子也只画了一半,而画面两边的竹枝、围栏、近石、远山,全都延展出了画面,留给观者想象空间。画面构图之外,如笔触之精、勾勒之细、呼应之妙,也令人赞叹。

  从画面内容来看,满月当空,风来疏竹,乐声袅袅,美酒在杯,亲朋对饮,岂不美哉!而此作的题诗,则恰如其分地将画作传达出的“美”悠然点出,与画面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根据画作之上钤有的“杨姓之章”朱文方印等信息,一般认为此作的题诗是南宋宁宗杨皇后的亲笔,杨皇后在诗词书画上亦有成就。从书法角度看,此作的题诗用笔流畅自得,结字严谨潇洒,章法齐整有序,可称佳作。更让我们惊喜的是,书写者在显露功力的同时,透出一种女性的婉约气度,这是较为难得的。

  画面右上方题写的诗句是:“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佳时节”是“良辰”,“月下花前”是“美景”,加之朋友“相逢”,相对“把杯”,心情怎能不舒畅、不快乐呢?一联诗14个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均全,却又流畅自然,真可谓措辞精妙。

  对开所题写的诗句是:

  人能无著便无愁,

  万境相侵一笑休。

  岂但中秋堪宴赏,

  凉天佳月即中秋。

  这首诗同北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看来,此诗不只是在写中秋,而且还是在写一种“中秋感”。是啊,每个凉天佳月都可欣赏。每一次相聚、每一次畅谈,都会让那时节成为最好的时光。

  从这个角度看,这幅宋画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如何与亲朋共度中秋,还善意提醒了我们: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何不适当放慢脚步,去捕捉那些日常生活中曾被忽略的风景,在生活里发现精彩?

  小小一帧画作,浓浓中秋气息。在与传统艺术的对话中,我们读到了诗意的寄托,体味着世间的美好。

  (作者单位:天津博物馆,本报记者龚相娟整理)


  洞庭山水翠  湖光秋月美

  曹  蓉

  “洞庭秋月”,是人们熟悉的文学主题。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一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辞义清新,是极目远眺下,湖面与远山产生的一组大小、颜色对照。这样的月色惹人亲近,晚唐韩偓有《洞庭玩月》,他将目光拉近,近到可见“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玉碗”和“金杯”都是制作精巧的酒具,以其借喻月下湖上颤动的清辉,体现了诗人体物深描的细致。

  文学进入绘画,有悠长的历史。经典名篇,其主题易被画家铭记,采撷入画中,成为绘画的主题。有的绘画主题如果便于表现,又能不时唤起画家的想象,自然会被反复描摹,形成绵延的绘画传统。

  不过,“洞庭秋月”第一次成为画题,进入画家笔下,似要到北宋末年宋迪的《潇湘八景图》中。这幅作品今已不存,不过因为文献的记载并未被遗忘。其中,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八景的题名,分别是:“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可见,八景本身并不共时,而是有着黄昏、早晨、夜晚的时间线,也自带四季的景物变化,因此宜乎分段描写,展示画家多变的技艺。“洞庭秋月”的位置在中段,可以想象应是一片平阔的水面,调和整幅的疏密关系。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元代张远的《潇湘八景图》卷,它灵活地调整八景的顺序,再利用沙渚、水面、远山等自然过渡,将八景绾合在一起,布置了一片连绵的山水长卷。“洞庭秋月”在画面的后段,前接“烟寺晚钟”,后连“江天暮雪”。它以渔舟停泊的坡岸“起兴”,忽而拔起一块高峻的绝壁,但并不占用太多篇幅,随即由倒垂的古松引出一片朦胧的月色:圆月在纤云间浮动,月光投射在平阔的水面;赏月的游人乘舟缓行,促膝轻谈,身后摆设着食盒与酒瓮;载酒的小舟紧随其后,划出几条清浅的波纹。

  作者张远,字梅岩,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画山水学习南宋的宫廷画家马远、夏圭,画中利落的勾斫、大比重的渲染正是马远、夏圭的典型画法,风格术语称之为“斧劈皴”。

  “潇湘八景”的题材为人喜爱,在明中期的吴门画派那里又变奏出册页的形制。册页每页断开,等于预先框定了画面,设定了观看节奏,图画须随册页的形状调整布局,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新的看画方式,改变了人们观看风景的视角。吴门的代表画家文徵明绘有《潇湘八景》一册,其中“洞庭秋月”一页上有题名,这是在提醒我们的眼睛,去寻找画中的“月”。小小的尺幅便于聚焦,于是我们很快注意到,江心投射的洁白月影,使人讶异又喜悦。

  月亮与美好同调,它也是许多雅事的触因,因此一再出现在画家笔下。我们在历代绘画中,可见月下独酌,有马远《举杯玩月图》轴;对月鸣琴,有明初李仪《携琴赏月图》轴;还有月夜泛舟——那是包含了“洞庭秋月”“赤壁赋”等长期存在主题的图绘。这些有关月亮的绘画,承载着欢乐与诗意,层层积累,并超越时间,成为共同的记忆被继承下来。我们的心中,藏有这月亮的清辉,因此而感到甜蜜。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本报记者曹玲娟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