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外八庙皇家文物特展于广州博物馆开展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2878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6-11 11:4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避暑山庄外八庙皇家文物特展于广州博物馆开展

   6月10日,“山庄瑰宝 梵宇藏珍——避暑山庄外八庙皇家文物特展”在广东省广州博物馆开展。本展览选取94件(套)国宝级珍贵文物,展现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成就。图为展出的清紫檀边缂丝“文津阁”挂屏吸引参观者拍照。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图为展出的清铜鎏金珐琅太平有象吸引参观者拍照。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图为展出的清乾隆白玉“四知书屋”玺。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图为展出的清乾隆白玉万年益寿如意。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图为展出的清乾隆紫檀嵌玉背宝座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图为展出的清乾隆铜御笔五福五代堂记手卷吸引参观者。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双遗产”名山在中国——峨眉山


   6月10日,“山庄瑰宝 梵宇藏珍——避暑山庄外八庙皇家文物特展”在广东省广州博物馆开展。本展览选取94件(套)国宝级珍贵文物,展现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成就。 中新社记者 陈楚红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6-11 13:51: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1 13:52 编辑

【粤故事】广东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开平碉楼与村落


      开平碉楼集居住、防御盗匪与防洪防涝功能于一体,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楼,是中国乡土建筑一个特殊类型,是华侨文化的典型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早在16世纪中叶(即明朝中期),开平就有人乘木帆船远渡重洋,到南洋群岛谋生,但大规模移民和侨乡的形成是19世纪中叶掀起的海外移民运动。1848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大量华工前往旧金山淘金之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也陆续发现金矿,同样吸引了大量的开平移民。在此情况下,开平等地农民迫于生计,纷纷背井离乡,踏上了海外谋生之路。这些华侨华人在稍有积蓄后即汇款回乡买田建房,兴办实业,开平碉楼的建设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当时,一些较大的墟镇如三埠、赤坎、水口以及各中小墟镇,均有计划地拆街改道,建筑起一排排有骑楼的二三层楼高的店铺,街道扩宽并铺上水泥;而农村,更是处处大兴土木,建筑起一幢幢中西合璧的2至4层高的小洋楼和一座座高大坚固的碉楼。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1833座,分布在15个镇(街)。


  从资金来源看,小部分碉楼为集体兴建,相当一部分是几户合资或独资兴建的。一般来说,集体兴建的碉楼比较简单实用,而几户合建或个人兴建的碉楼,则比较美观,楼内的设备也比较完善。


  从地区分布上看,华侨、港澳同胞比较多,盗匪比较频发的地方,如塘口、赤坎、百合、赤水、蚬冈、长沙、水口等地,碉楼分布比较多,特别是塘口、赤坎两镇每个村庄,少则一座,多则十多座。


  从建筑款式上看,开平碉楼最低的有两层楼高,最高的有九层楼高,平原地区兴建的碉楼,地基一般比地面高出1米多。开平碉楼多为单家独座,也有两座连在一起的;有中国传统式的、中西合璧的,还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的;有别墅式的、庭院式的,还有教堂式的,较为全面地融汇了世界各国建筑的精华。其中,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内的迎龙楼,以其作为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形制最原始而著称;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以碉楼相对集中而闻名;百合镇马降龙村落则以天禄楼最具代表性;而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内的瑞石楼,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称。


三门里迎龙楼

自力村村落

锦江里瑞石楼、锦江楼、升峰楼

马降龙村天禄楼


  从建筑材料上看,开平碉楼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含砖混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侵蚀,仍十分坚固。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三种。内泥外青砖筑成的碉楼,实际上就是泥砖楼,但它外墙镶上一层青砖,这样做不但美观,而且可以延长碉楼的使用寿命;内水泥外青砖筑成的碉楼,墙表面看上去是青砖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这样做目的是增加碉楼的强度,并且比全部用钢筋水泥兴建的碉楼省钱;青砖楼则是全部用青砖砌成,比较经济、美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较多的特点。


  钢筋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碉楼中保存最好的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


  从防御盗匪上看,开平碉楼尽管在用材、结构、装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身厚实,墙体设置枪眼是其共同特点。枪眼大体上都开成长方型或“T”字形。大多数碉楼在接近楼顶的两层,建有阔于楼体的平台,并筑有走廊,楼顶配建各式的凉亭,或在四个角筑有突出楼体的“燕子窝”。这样设计,既利于人们在楼上自由活动,又利于远近观察周围的动静,还可以从平台或“燕子窝”的枪眼,居高临下,对碉楼的上下左右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碉楼顶层一般设有瞭望台,不少设有火药炮、铜钟、报警器、发电机、探照灯等防患设施。


  抗日战争时期,开平碉楼还发挥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用。其中著名的“南楼七烈士”,就发生在南楼。南楼,是1913年建成的位于赤坎镇腾蛟村一座碉楼,楼高19米,共7层。它南临潭江,北扼东滘龙公路,是三埠至赤坎的水陆路交通要塞,地形险要。1945年7月16日,日军为了打通南路(湛江地区)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进犯赤坎。17日晚,日军进攻南楼,驻守南楼的司徒四乡自卫队凭楼抵抗,司徒煦等7人坚守南楼,重创日军。7月25日,久攻不下的日军恼羞成怒,用大炮将南楼轰开一个大洞,施放毒气弹,使坚守南楼司徒煦等七壮士中毒昏厥后被俘,七壮士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次日被害。现在南楼已成为当地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赤坎南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侨汇中断,碉楼建设基本停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绝大多数碉楼逐渐闲置。为了加强对开平碉楼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2001年开平碉楼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开平保护管理规定》(2007年省政府作出《关于修改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的决定》),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参考资料:


  1.《广东资政志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余玉晃:《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广东史志》1999年第3期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