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集居住、防御盗匪与防洪防涝功能于一体,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楼,是中国乡土建筑一个特殊类型,是华侨文化的典型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早在16世纪中叶(即明朝中期),开平就有人乘木帆船远渡重洋,到南洋群岛谋生,但大规模移民和侨乡的形成是19世纪中叶掀起的海外移民运动。1848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大量华工前往旧金山淘金之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也陆续发现金矿,同样吸引了大量的开平移民。在此情况下,开平等地农民迫于生计,纷纷背井离乡,踏上了海外谋生之路。这些华侨华人在稍有积蓄后即汇款回乡买田建房,兴办实业,开平碉楼的建设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高峰。当时,一些较大的墟镇如三埠、赤坎、水口以及各中小墟镇,均有计划地拆街改道,建筑起一排排有骑楼的二三层楼高的店铺,街道扩宽并铺上水泥;而农村,更是处处大兴土木,建筑起一幢幢中西合璧的2至4层高的小洋楼和一座座高大坚固的碉楼。开平碉楼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1833座,分布在15个镇(街)。
从资金来源看,小部分碉楼为集体兴建,相当一部分是几户合资或独资兴建的。一般来说,集体兴建的碉楼比较简单实用,而几户合建或个人兴建的碉楼,则比较美观,楼内的设备也比较完善。
从地区分布上看,华侨、港澳同胞比较多,盗匪比较频发的地方,如塘口、赤坎、百合、赤水、蚬冈、长沙、水口等地,碉楼分布比较多,特别是塘口、赤坎两镇每个村庄,少则一座,多则十多座。
从建筑款式上看,开平碉楼最低的有两层楼高,最高的有九层楼高,平原地区兴建的碉楼,地基一般比地面高出1米多。开平碉楼多为单家独座,也有两座连在一起的;有中国传统式的、中西合璧的,还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的;有别墅式的、庭院式的,还有教堂式的,较为全面地融汇了世界各国建筑的精华。其中,赤坎镇三门里村落内的迎龙楼,以其作为开平市现存最早的碉楼、形制最原始而著称;塘口镇自力村村落以碉楼相对集中而闻名;百合镇马降龙村落则以天禄楼最具代表性;而蚬冈镇锦江里村落内的瑞石楼,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有“开平第一楼”之称。
三门里迎龙楼
自力村村落
锦江里瑞石楼、锦江楼、升峰楼
马降龙村天禄楼
从建筑材料上看,开平碉楼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和钢筋混凝土楼(含砖混楼)。
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在当地又称为“垒石楼”,墙体有的由加工规则的石材砌筑而成,有的则是把天然石块自由垒放,石块之间填土粘接。
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侵蚀,仍十分坚固。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所用的砖有三种: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二是清朝和民国时期当地烧制的青砖,三是近代的红砖。用早期土法烧制的红砖砌筑的碉楼,目前开平已很少见,迎龙楼早期所建部分,是极其珍贵的遗存。青砖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三种。内泥外青砖筑成的碉楼,实际上就是泥砖楼,但它外墙镶上一层青砖,这样做不但美观,而且可以延长碉楼的使用寿命;内水泥外青砖筑成的碉楼,墙表面看上去是青砖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这样做目的是增加碉楼的强度,并且比全部用钢筋水泥兴建的碉楼省钱;青砖楼则是全部用青砖砌成,比较经济、美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较多的特点。
钢筋混凝土楼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又称“石屎楼”或“石米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取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造型最能体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整座碉楼使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极为坚固耐用。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有的碉楼内面的楼层用木阁做成。目前,开平碉楼中保存最好的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楼。
从防御盗匪上看,开平碉楼尽管在用材、结构、装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门窗窄小、铁门铁窗,墙身厚实,墙体设置枪眼是其共同特点。枪眼大体上都开成长方型或“T”字形。大多数碉楼在接近楼顶的两层,建有阔于楼体的平台,并筑有走廊,楼顶配建各式的凉亭,或在四个角筑有突出楼体的“燕子窝”。这样设计,既利于人们在楼上自由活动,又利于远近观察周围的动静,还可以从平台或“燕子窝”的枪眼,居高临下,对碉楼的上下左右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碉楼顶层一般设有瞭望台,不少设有火药炮、铜钟、报警器、发电机、探照灯等防患设施。
抗日战争时期,开平碉楼还发挥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作用。其中著名的“南楼七烈士”,就发生在南楼。南楼,是1913年建成的位于赤坎镇腾蛟村一座碉楼,楼高19米,共7层。它南临潭江,北扼东滘龙公路,是三埠至赤坎的水陆路交通要塞,地形险要。1945年7月16日,日军为了打通南路(湛江地区)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进犯赤坎。17日晚,日军进攻南楼,驻守南楼的司徒四乡自卫队凭楼抵抗,司徒煦等7人坚守南楼,重创日军。7月25日,久攻不下的日军恼羞成怒,用大炮将南楼轰开一个大洞,施放毒气弹,使坚守南楼司徒煦等七壮士中毒昏厥后被俘,七壮士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次日被害。现在南楼已成为当地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赤坎南楼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侨汇中断,碉楼建设基本停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绝大多数碉楼逐渐闲置。为了加强对开平碉楼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2001年开平碉楼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广东省政府发布《广东省开平保护管理规定》(2007年省政府作出《关于修改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的决定》),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广东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参考资料:
1.《广东资政志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余玉晃:《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广东史志》1999年第3期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