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1-7-5 17:43 编辑
花环翻滚祈平安 艺术瑰宝传后人
饶武昌出生于茶阳镇舞龙之家,从小就学会编织花环龙道具。
元宵节上的花环龙表演,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表演节目之一。
时而站、时而蹲、时而跪、时而坐,手一舞动,龙头仿佛就活了,潇洒自如。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环龙代表性传承人饶武昌的家,他向记者展示舞龙的技艺。
大埔茶阳镇是花环龙之乡,每逢祭祖、赏灯等节日,就是花环龙舞动之时。美丽的大花环在空中滚动,似巨龙追夺宝珠,飞腾跳跃,入海破浪,祈求平安和丰收。这是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民间花环龙舞蹈,也是大埔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瑰宝。
民间艺术瑰宝
茶阳被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笔者从大埔县茶阳镇了解到,花环龙在大埔县流传已有200余年历史。其源于茶阳镇下马湖村的软腰龙舞,后逐渐衍化为花环龙的舞蹈形式,并在茶阳镇及湖寮、青溪镇一带广泛流传。
花环龙的道具造型,按龙身服饰色彩的不同分为红龙和青龙,红龙象征吉祥平安,青龙寓意除鬼驱邪。龙身为多节圆筒形,节与节之间有串串环圈,圈上扎满各色彩带,起舞时彩带纷飞飘扬,宛如无数花环在空中滚动,故名花环龙。
花环龙以红龙、青龙的双龙组合表演为特色,每条花环龙人数7到14人不等,加上锣鼓队,人数多达四五十人。有“双龙抢珠”“抢珠360度转动”“跳龙珠”“卧龙走圆场”“双龙出海”“群龙腾飞”“盘龙”等多种套路。舞蹈以“文舞”“软舞”为基调,借鉴了传统的“站舞”“骑舞”的特点和技巧,形成了表演轻巧灵活的风格。不拘场地条件,既可进大小广场,又可登大小舞台,还可在室内厅堂表演,甚至亦可骑在高墙或坐于小桥上起舞。
由于茶阳镇的花环龙自成一格,别具特色,1999年该镇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0年5月,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舞龙半世纪
传承人为花环龙注入新鲜血液
今年已过花甲之年的饶武昌出生于茶阳镇的舞龙之家,其父亲饶文渊是村里有名的做龙、舞龙能手。从小他就跟随父亲学习编织花环龙道具,学习舞龙和伴奏锣鼓的技法。
受父亲的影响,饶武昌对花环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岁开始学习舞龙。如今饶武昌接触花环龙已50余载,曾在舞龙队中担任龙头手、鼓手、教练等职,熟练掌握花环龙道具制作、舞技舞法、锣鼓伴奏等全套技能,是大埔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环龙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 近30年来,茶阳花环龙多次参加省、市、县大型文艺表演活动,载誉而归,这其中离不开饶武昌的无私奉献。2014年,他带领花环龙队到江苏苏州参加全国舞龙展演总决赛,最终获得银奖,为大埔再添一枚国字号奖牌。
随着大埔茶阳镇花环龙活动的蓬勃发展,饶武昌在村里组建了花环龙队,经常会受邀到全国各地参加一些演出或比赛。外面的人一提起大埔花环龙,总会记得有个饶教练。
“现在花环龙队伍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少见,年龄最大已70多岁。队伍人员变动大,少了一两个队员都是让人头疼的事。”饶武昌说,学习花环龙是个体力活,常年接触难免还有腰伤等病痛,年轻人很少有人感兴趣。
为了向更多人普及花环龙,1997年饶武昌便开始带徒授艺,并不断从社会、校园等培养舞龙的后继人才。20多年来,他已培训1000多人,授徒10多人,其中1人获得了花环龙县级非遗传承人的称号。
在辛勤付出下,饶武昌等一批舞龙人培养了一大批传人。如今大埔茶阳镇花环龙活动蓬勃发展,不仅从广场走上了舞台,也成为大埔重大庆典活动中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表演节目之一。
文:马吉池 图:袁群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