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2-21 18:51 编辑
关键词:乡情
一颗鸭丸吃出隆文人“家乡味”
“要三斤鸭丸。”“鸭丸还有吗?”“老板娘,煮一碗鸭丸汤,店里吃”……在采访过程中,不停地有街坊到店里来购买鸭丸,王利琼母子俩只好不时打断采访,轮流前去招呼客人。
“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吃鸭丸煮汤,吃丸子吃到饱都行,只嫌鸭丸太贵,才配上一碗腌面来填饱肚子。”今年50多岁的隆文本地人肖志忠半开玩笑地对笔者说道。
家住附近的戴阿姨也告诉笔者,每逢圩日,茂记肉丸店的门口总是大排长龙。“有时候运气不好,轮到我时鸭丸就正好卖光了!”戴阿姨笑着说。
为解身在外地的隆文人的乡愁,李锦强有时也会接一些外地订单,将自家做好的鸭丸真空包装好快递到外地,主要寄到珠三角地区或港澳地区。“订单多的时候,一家人忙得团团转,但想到在外地的乡亲们能吃到来自家乡的美食,辛苦一点也没关系。”李锦强说。
客家人钟爱食肉丸。除了味道好、制作简单以外,还在于它的好意头。在客家话中,“丸”的发音和“圆”“缘”相同,因而圆形、饱满的肉丸往往被视为“圆满”“良缘”的象征,是客家人逢年过节和传统婚宴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客家人还喜欢将“肉丸”写成“肉圆”,体现了客家人对“团圆”的珍视。
据《礼记》记载:“取牛、羊、糜、鹿、麇之肉……捶反侧之,去其饵,孰出之,去其皽,揉其肉……”也就是说,把牛、羊、鹿等兽类的肉反复捶打成绵烂状,去其筋腱,捶捣成肉茸,即成为“周八珍”之一的“捣珍”,可供周天子享用。
客家人吃的肉丸便是对“捣珍”的继承与发展,且具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特点。美味的鸭肉丸可单独煮成鸭丸汤,可与粉面同煮,煲任何汤都可以放上一两颗,它的诞生不仅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更是勤劳朴实的梅县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在隆文,逢年过节家人团聚,一道热气腾腾的鸭丸汤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美味,最适合与家人同享。其次,每逢乡贤回乡,鸭丸汤也是必定要吃的一道菜。
对客家人来说,肉丸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食物,也是保存在岁月之中的情感和记忆,包含着家乡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而对于在外远离家乡的隆文人来说,吃一颗鸭丸便是吃到了“家乡味”,吃到了“团圆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