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载同饮一江水 珠澳共话一江情

[复制链接] 0
收藏
6
回复
584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12-16 15:15: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9-12-16 15:19 编辑

60载同饮一江水 珠澳共话一江情
对澳供水总量超过23亿立方米,日供应量增长近38倍
60载同饮一江水
竹银水库、珠海市最大的水库

  今年是对澳供水60年,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一场严重的旱情,导致咸潮上溯,澳门居民陷入用水困难,在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人的求援下,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同意立即部署建设对澳门供水工程,从此开启粤澳两地“共饮一江水,共话一江情”的历史。

  如今,对澳供水总量已经超过23亿立方米,2018年实现年对澳供水1亿立方米,供应能力提高到了日均70万立方米。60年来,从最初的每日供应8000立方米,到如今的每日供应30万立方米,近38倍的增长,如今珠澳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日臻繁荣。


  由参与对澳供水的各界人士编写的《源流》一书中,编委会在“序言”写下了这样一段话,“1960年3月8日,珠海澳门人民携手共建的竹仙洞水库正式对澳供水,结束了澳门没有足量原水供应的历史,开启了两座城市合作建设统一不可分割的原水供应系统的历史大幕。”


  在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南都记者来到珠海,对珠澳两地的水务工作者,以及参与建设对澳供水工程的人进行了采访。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5:2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9-12-16 15:27 编辑

上世纪50年代,澳门街头的“担水女”,她们走街串巷卖水为生。

  澳门遭遇咸潮,紧急求援广东


  澳门,三面环海,气候高温多雨,由于没有河流和大型水库,淡水资源奇缺。

  “在粤澳供水开始之前,澳门本身是依靠井水或小水塘来供水,但仍无法满足用水需求。”澳门海事及水务局局长黄穗文介绍。

  上世纪五十年代,澳门常常备用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湾仔银坑装水,再运回澳门,由人担着水挨家挨户去送,由此延伸出一个职业——担水妹。

  1958年,广东全境遭受旱灾,珠江上游几乎没有降雨,水位急剧下降,咸潮开始大面积上溯甚至到达广州城区。澳门完全被咸水包围,公共水龙头前排起长队,打上来的水咸涩异常,澳门境内的3000多口水井基本不能饮用。

  “当时澳门遭遇咸潮,许多居民吃水都成了问题。1959年,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等人,以澳门中华总商会的名义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请求援助。广东省政府很快做出回应,开始了粤澳供水的历史。”黄穗文说道。

  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同意立即部署建设对澳门供水工程。当时的中山县为此成立工程指挥部,从全县25个公社抽调4000人,开进了湾仔竹仙洞水库建设工地。

  1960年3月8日,总库容量2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建成投入使用,清冽的淡水通过管道和明渠流进了澳门,岛上一片欢腾。同年7月,总库容168万立方米的湾仔银坑水库竣工。从此,澳门同胞坐在家中就喝上了内地的优质淡水。而辛苦的担水妹和担水婆,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5:22:31 | 只看该作者

1986年1月11日,珠海澳门供水第一 期工程举行开工典礼。

  扩大供水规模,两地同饮西江水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澳门、珠海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库蓄水和小规模的河口取水又一次捉襟见肘。

  1985年,一项从西江入海口位置——磨刀门水道取水的工程,提上了日程。西江的上游发源于云南地区,流经贵州、广西等地又有大量支流注入补充,磨刀门工程就是把原来对澳门供水的取水点,从小支流前山河,挪到了西江干流入海口上。

  整个磨刀门工程自设计到动工历时一年,彻底改变了取水口附近的水文地理环境,还在斗门附近西江两岸形成了联围,把滩涂变成了农田,咸水被压制在河流入海口的外埠,极大抑制了咸潮对获取淡水的影响。

  “从此,澳门同胞喝上了西江干流内优质的淡水。无论从水质还是水量上,西江水都远远超过了前山河与水塘的蓄水。‘澳门食水有些咸’的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解决。”珠海水控集团高级顾问方晔介绍。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对澳供水,到九十年代先后建成了竹仙洞水库、银坑水库,以及前山河南山湾泵站等设施,对澳供水广开水源,增修供水工程,扩大供水规模。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珠海又陆续修建了南屏和大镜山水库,并且在1997年完成了珠海地区南北两个库群的联通工作。随时调配几个水库的水,这在中国内地的城市供水工程中是十分罕见的。”方晔说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5:2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9-12-16 15:26 编辑

2016年,珠海对澳门第四条原水管道开始施工。方胜 摄

 

“千里大调水”,解咸潮困局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的历史自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对澳供水逐步得到保障,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的上涨,咸潮等自然灾害对沿海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

  2004年9月广昌泵站取水口的含氯量高达4000mg/L,超过供水标准的16倍,无法正常取水,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威胁。

  咸潮包围了河道取水的泵站,旱季各个水库续不上水。据测算,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淡水的补充,仅靠珠海澳门的水库存量,到2005年的2月将消耗殆尽,那时,不要说澳门,就连珠海也面临断水危险。

  黄穗文告诉记者:“在2004年和2005年,澳门经历了一次特大咸潮,当时水龙头里的水都不能喝了,澳门居民纷纷涌到超市去买桶装水,大家都特别担忧,澳区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中央政府反映,最终开启了一场‘千里大调水’,紧急从贵州、广西等大型水库调水到澳门。”

  面对紧急情况,从国务院、国家水利部到广东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批示,并多次召开中央和地方的联席会议探讨解决办法。此时,有专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利用珠江上游的大水库调节,约定时间同时放水,形成一股人造的洪水,在一个时间段内把入海口的咸水压回去,让泵站乘机抢到淡水。

  经过多次磋商和反复权衡,国家防总和水利部批准了调水方案。2005年1月17日起,天生桥一级二级水电站开闸放水。随后,岩滩水电站、大化水电站、乐滩水电站等多个水库按方案先后开闸。

  珠海水控集团对澳供水公司副总经理陈泽颖介绍:“这次千里大调水,在国内属于首次,没有任何先行经验可以参考。”“当时有很多专家沿着珠江、磨刀门分段进行取样,最终建了一个模型,算好了从天生桥到梧州需要的时间,再从梧州到珠海的取水口需要的时间。”

  “我们当时全员在岗,十分紧张,把所有从磨刀门取水的泵站设施检修好,只要水一来,就可以进行抢淡。”陈泽颖说道,“整个‘千里大调水’过程经历了14天,共抢了4000多万立方米的水,使得那年的春节能够平安度过。”

  面对咸潮,从2005年到2011年,连续7次实施“压咸补淡”应急调水和珠江流域枯水期水量调度。澳门同胞每年喝咸水的情况大为改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5:25:06 | 只看该作者
        “西水东调”,从治标到治本

  如此大规模的“压咸补淡”毕竟是一个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不但成本高而且运营周期也很复杂。能不能找到一个治标又治本的办法呢?就在千里大调水的同时,一项新的工程计划被拿到台前,如果说千里调水是为了治标,那么这项“西水东调”工程则是为了治本。

  为了避开入海口的咸潮危害,磨刀门沿岸的抽水泵站不断向上游建设,以便在咸期也能有更大几率可以取到淡水。但取水口北移后,另一个复杂的问题又出现了——老取水口靠近早期修建的珠海南区水库群及配套的供水设施,而新的取水口沿着磨刀门往上游走了20多公里,如何把水送回来又成了难事。

  2006年12月,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俗称“西水东调”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2011年5月,珠澳供水系统中最大的蓄水水库——总库容4333万立方米的竹银水库建成,与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及同期建设的竹洲头泵站一同构成了竹银供水系统。

  “这60年来,从最初的每天供给8000立方米,到现在每天供给30万立方米,在数量上是一个大的飞跃,为澳门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强有力保障。”珠海市水务局副局长许蓓蕾介绍。

  “目前我们在对澳供水方面,大概有3000余名专业工人。从最早的水库供水,到后来泵站取水,随着供水设施的建设,特别是竹银水库建成以后,对澳门供水的保障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许蓓蕾说道。

  而建成竹银供水系统的意义,远不止增大库容这么简单,“由于珠海的自然条件有限,已不具备修建大型水库的条件,珠海的供水总库容只有1亿立方米,但每年珠澳的用水量已经达到5亿立方米,通过‘用活’水库,把水库变成水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方晔说道。

  “我们水库里的水是可以置换的,比方说其他水库要依靠自然降雨,一年下多少就有多少,但珠海的水库通过泵站不断取水补给水库,理论上水库库容是可以从4000万变成8000万,甚至1.2个亿立方米,这都没有问题。”方晔介绍,珠海的水库已经实现联通,通过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可以让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模型计算,可能让整个水库更加节能、环保。

  竹银供水系统为整个珠澳供水系统增加了4011万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和65%的淡水储备。从此,澳门和珠海一到春节就喝咸水的情况再没有出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5:28:35 | 只看该作者
        开通第四条管道,对澳供水形成回路

  “此前,澳门和广东签署了《粤澳供水协议》,并制定了工程方案。随着澳门的发展,需水量越来越大,通过这些工程措施,保障了对澳门供应的原水,到现在为止都是充足的、优质的,保证了澳门在回归后的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黄穗文介绍。

  如今,澳门99%的原水由珠海供应,随着澳门路氹城区新建地块的开发,氹仔岛的用水量不断增加,而连接澳门半岛和氹仔岛的原水管输水能力仅为1.5万m3/d,单靠澳门内部解决半岛至路氹城区的输水问题难度很大。

  2011年,粤澳两地政府将对澳供水第四管项目列入当年的《粤澳合作协议》中,要求珠澳两地共同研究原水从横琴方向进入澳门的可行性。

  从2016年4月到2019年6月,历时三年,对澳供水第四管正式通过竣工验收。建设期间,施工方克服重重困难,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管线需要穿过天然气管区,如何确保施工安全,不影响天然气供应,成为了一项难题。

  “管位是很难控制的,因为它的误差比较高,为了保证顶管能够顺利穿越这条天然气管,我们先后组织五次实地勘察,历时两年,采用了类似于医学上讲的‘先拍片、再做彩超、再做核磁共振’的方法,借助各种勘测手段,综合判断出天然气管的位置,最后确定了顶管的穿越方案。”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工程项目负责人章志仁说道。

  “最后,我们通过粤澳合作,完成了协调和施工。施工期间对供澳燃气参数的检测,都在正常浮动范围,施工对天然气管的安全没有任何影响。”章志仁说道。

  “原来从竹仙洞水库至澳门半岛有3条供水管道,对澳日输水量最高可达50万立方米。今年开通了第四条管道,从横琴进入澳门氹仔岛,形成一个回路,对澳供水能力达到了每日70万立方米,整个供水布局更趋合理,保障率也更高。”珠海市水务局副局长许蓓蕾说道。

  2017年底,另一个被列入《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的重点工程、珠海“西水东调”二期工程——平岗-广昌原水输送工程开工建设。2019年4月8日,其中被誉为“亚洲第一顶”的控制性节点工程——过磨刀门水道的2329米一次性超长顶管正式贯通,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

  西水东调二期工程计划于2020年咸期到来前建成,届时珠海“西水东调”的原水管将从一条增加为两条,两条管互为备用可大幅降低单管运行的风险,原水输送能力也将从每天100万立方米提高到每天200万立方米,一系列对澳供水项目纷纷建成,供水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澳门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势必会对供水提出更高的要求。澳门回归20年来,在“一国两制”的政策支持下,通过签订《粤澳供水协议》等协议,使粤澳供水合作有了法律依据,对保障澳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珠海将全力服务澳门发展。珠澳共济,水润濠江,珠澳两地供水事业在携手走过60年后,必将以新的姿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6 15:30:24 | 只看该作者
      人物故事

  对澳供水六十载 一家三代见证者

  兴修水库、泵站,开凿涵洞、铺设管道,对澳供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如今86岁的罗雄超和76岁的黄凤娟夫妇,是首个对澳供水工程“竹仙洞水库”的建设者,虽退休二十多年了,他们依旧住在距离竹仙洞水库不远的地方,常常回来散散步,看看今时的光景。

  上世纪50年代,28岁的罗雄超退伍后,来到竹仙洞水库工程,负责工程收方和出纳;18岁的黄凤娟从中山的长江水库,来到竹仙洞水库,做推土方的工作。

  “当年,我们一听要建一个对澳门供水的水库,大家都很积极,参与建设的有四千多人,有人甚至是夜以继日,大家工作的劲头很足。”黄凤娟说道。

  1959年3月,竹仙洞水库顺利竣工,第二年3月,水库正式向澳门供水,四千多人的建设队伍,留下了60多人负责运营和维护工作,罗雄超和黄凤娟留了下来。

  竹仙洞水库的总库容约281万立方米,虽属于小型水库,却是对澳供水的枢纽之一。为了做好保障工作,职工们都住在水库旁的宿舍楼,大家都在一个办公室办公,相处久了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家庭。

  黄凤娟回忆道:“当时一吃饭,就聊对澳供水的事儿,能解决澳门用水困难,大家都很高兴。”那时候黄凤娟和罗雄超常常一起交流,随着见面次数越来越多,两个人也从相识走向了相爱,在竹仙洞水库旁的宿舍楼成了家。

  两位老人养育了三个孩子,“我大哥最早在对澳供水公司,我姐姐也从事这个行业,我现在在洪湾泵站泵房工作。”两位老人的二儿子罗伟宁说道。

  一代人建设水库,一代人保障供水,这根“对澳供水”的接力棒,也交到了第三代人手里。

  黄凤娟老人告诉记者,“原来我的孙子在珠海的供水系统,现在到澳门的供水系统工作了,缘分的撮合,还娶了一位澳门的女孩。”

  对澳供水六十载,从最初的每日供应8000立方米,到如今的每日供应30万立方米,增长近38倍。如今,对澳供水总量已经超过23亿立方米,2018年实现年对澳供水1亿立方米,供应能力提高到了日均70万立方米。

  面对这番变化,黄凤娟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刚通水的时候,澳门人很感谢建设者,“相比过去,现在对澳供水那么顺利,珠海澳门都能喝到好水,大家的生活好了、身体好了,就能更努力地建设国家。”

  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 洪晓可

  珠海水控集团供图

  (除署名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