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和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一大波生猛海鲜必须摆上桌!特别是各种贝类:蛤、蚌、蚶、螺、牡蛎、碳烤生蚝、爆炒花蛤、海蛎煎......光想想都流口水了呀。贝类食物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男女老少都喜欢。贝类食物属于高蛋白低脂肪产品,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全面,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铜、锌,特别是锌,此外,维生素B在贝壳中的含量也很高。不过在你大块朵颐之前先等等,因为每年总会发生各种吃贝类中毒的事件:小小的贝类,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贝类中那些常见的“危险”你必须知道!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很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嗜盐,特别喜欢海水的高盐环境。所以,海产品尤其贝类食物中经常会携带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这种菌,会出现发烧、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一般症状较重。副溶血性弧菌普遍存在于贝类等海产品中,且存活能力强,但也有弱点:不耐热、酸。在沸水中漂烫数分钟,或者用含1%醋酸的食醋处理5分钟,均可将其杀灭。
海洋创伤弧菌
海洋创伤弧菌也称海洋弧菌,是一种在海岸环境中自由生活的细菌,适合在20摄氏度的咸水中生长。一旦感染上该细菌,发病急,病情发展很快,75%的患者在入院48小时内因多脏器功能不全而死亡,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一般每年夏天为高发季节。海洋创伤弧菌有两种感染途径,一种是进食生的或未经加工熟的贝甲类海产品(尤其是牡蛎),另一种感染途径是破损的肢体接触海水,或海产品刺伤皮肤而感染。
不过,海洋创伤弧菌虽然凶险,但健康人并不容易感染。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有肝病、慢性疾病者等是高危人群。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 又称为诺瓦克病毒, 在1968年在美国俄亥俄州诺瓦克地区的一所学校中暴发的一起流行性腹泻的患者粪便中发现, 因此而得名。诺如病毒在环境中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以牡蛎为代表的贝类生物,在牡蛎等海产品中最为常见,原因是牡蛎以鳃过滤大量海水的方式进食,如果蚝生长于受污染水域,便容易受到污染。研究发现:有超过20%的牡蛎携带诺如病毒。它的致病力和传染性非常强,极少量病毒粒子即可导致疾病。诺如病毒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等引起集体暴发。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抵抗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是该病毒的易感高危人群。
甲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多为病人。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如毛蚶等)、食具等的传播可造成散发、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暴发,约有30万人患病,医院人满为患。其原因是上海居民喜生食毛蚶,而毛蚶容易被甲肝病毒污染。
麻痹性贝类毒素
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极强,尚无特效的解毒方法。
麻痹性贝类毒素来源于赤潮中的有毒藻类。贝类在食用了具有毒性的赤潮之后,赤潮所含有的麻痹性贝毒会在其体内累积。人一旦食用含有此毒素的贝类,会出现四肢肌肉麻痹、头痛恶心、流涎发烧、皮疹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呼吸停止,仅0.5mg就能使人死亡。
安全吃贝类,记住这四点
1、挑选有技巧
挑选外壳完整、接口紧密的贝类食物;通过敲击或者按压,判断是否为鲜活贝类;在赤潮暴发高峰期不要采捕和购买食用野生的贝类。
选购新鲜贝类后,如不能立即食用,务必将其置于冰箱中贮存,延缓微生物生长速度。
2、清洗处理要注意
如果皮肤上有尚未完全愈合的伤口,一定要戴上手套再清洗处理贝类或其他海鲜。
除去贝类的内脏,尤其是它的消化腺及裙边。
3、要煮熟,不生吃
贝类食物最好烹煮至壳敞开后3至5分钟,蒸熟煮透后再食用,加工过程应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以降低感染风险。
4、出现不适及时就诊
进食贝类食物,尤其是生食后出现不适症状的,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向医生说明情况,方便医生迅速做出诊断,及时医治。
(南方号-健康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