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9-2-10 12:21 编辑
其次是调节需求
上涨期间,大家都想买,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设定购房条件,比如是否有当地户口、社保年限等;符合购房条件的,还可以对不同需求设定门槛,比如二套首付要五成甚至七成,贷款利率上浮的比例更高……
同样的,当房价面临下行压力的时候,可以通过降低首付、贷款利率,放宽购房、公积金提取(比如可以提取用于异地购房等)门槛等,刺激潜在购房者的购买欲望。2015年以来的去库存即取得明显效果。
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通过限价、强调政策稳定性等稳定市场的预期。虽然自2018年底以来,各地“松绑”的消息频传。“一城一策”的总体导向下,地方政府的主动权会更大,但是调控的主基调依然未变。比如,1月14日,在亚洲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说到“在2019年房地产市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时表示:既不要过热也不要过冷,最好是保持相对稳定。
一二线有上涨压力,三四线丧失投资价值
虽然2019年我国楼市整体将保持平稳,但中国之大,决定了整体平稳的情况下,不同城市甚至同一城市内部的分化都会十分严重。因为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但一旦风停了,只有鸟还能继续飞,猪一定会摔下来。
市场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即便不算风停也从之前的飓风变成微风了。炒作之风遏制以后,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会开始起作用。
总的来说,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有望逐步回温,剩余的部分二线城市,以及大部分三四线城市在2019年则大概率会迎来降温。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谈一下房地产的三种价值:居住价值、投资价值,以及精神价值。
居住的价值很容易理解,因为自远古有房子以来,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人们遮风挡雨,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面所说的使用价值,党中央也定调“房住不炒”。投资价值也很好理解,过去十几年来,我们听过太多买房致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人(特别是炒房客)冲进楼市。很多时候,二者是合一的,哪怕你只是买一套房子,这依然是成立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买房是一辈子最大的一笔支出。前不久,西南大学与广发银行联合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家庭77.7%资产都用在了买房子上面。没有一个人希望自己人生中最大的一笔投入是不断贬值的。然而,现实中,这样的房子不在少数,而且2019年还会更多。
2018年底,我的几个朋友在中部某弱三线城市买二手房(一百三十平米以上),都觉得贵了。鉴于卖家四年前投资买了房子之后并未出租和自住,如今的卖价看似比买入价高了二三十万。可是,我给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将卖家过去几年的还贷成本以及首付的时间成本考虑进去,也就赚了不到十万块钱。要知道,这还是得益于去库存政策带动三四线城市大涨行情下的收益。如果整个市场保持平稳,这类房子用于自住的话,勉强可以保值,增值就别想了。
这类房子只有精神价值,购买者只是花钱买一套房子,解决自己的安全感,但自己在里面居住的时间很少(比如在沿海打工,在老家买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