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7788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6-6 15:58: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00 编辑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自从有了考试,也就有了作弊。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开创于隋朝,发展于唐代,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科举考

  试作为我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考试制度,其重要性相当于今天的高考。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科举考试的成功,意味着拿到了通往官场的火车票。为了拿到这张火车票,有的人寒窗苦读,期望以真才实学取得;有的人则另辟蹊径,处心积虑修炼作弊之法,作弊便 应运而生,各种作弊的方法千奇百怪、五花八门。  

  作弊的手段  

  考试作弊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作弊的种类有很多种,方法也千奇百怪,有结朋、行卷、怀藏、代笔、授义、继烛、飞鸽传书等十多种,掇其要者,可归类为三大类:请托、替考和夹带。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6:0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08 编辑

  历朝历代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就是请托,即通过关系,贿买考官,打通关节,以谋求录取。具体方法有探题、关节和偷改。探题即考前探知试题,通过贿买考官,考官在科考前事先向考生泄露试题。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关节,即俗称的“做暗号”。考生在卷子中设定特殊标记,“或书数虚字,或也欤或也哉或也矣”,让考官辨认进行舞弊。偷改之法则更进一步,直接贿赂考官及工作人员在试卷上做手脚,誊录偷改试卷。

  道光十五年御史镇南就曾上书说:“近来科场多有包揽誊录之人,场前议定记号,择其书写精工者,给银修卷。”“请托”之风在唐代最盛,贵族官僚家庭的考生无不请托、行贿,这是以后历代都不曾有过的。

  例如唐高宗龙朔三年(663),主考官董思恭接受考生的贿赂后,便泄露了进士策问试题。后来事情败露,三司会审初判朝堂斩决,后因董思恭临刑前告发别人,被免死,流放岭南。这是唐代科举考试中主考官因泄露试题所受处罚最为严厉的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6:01: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11 编辑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以情托。如果是无势、无财又无关系的,那便请托无门了。

  所以,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诗名虽高,却屡试不第,他慨叹道:“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有些考生稍稍有点财产,但上不能直接买官(唐代出身可买卖,清代卖官鬻爵明码标价),下不能请托行贿,便有了另一种作弊方式,那就是替考,即请人代考,代笔的人又称“假手”,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枪手。它又分为替名入试和就院假手两种。替名入试是指代替别人考试,替考者入场考试,被替者不入场。

  就院假手是替者和被替者都入场考试。如甲乙二考生,甲替乙考试。考试的时候甲乙二人同时入场考试。但是甲的试卷写上乙的名字,乙的试卷写的是甲的名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6:0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12 编辑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与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词人温庭筠就是个著名的枪手。史载他文思神速,多为人作文,即经常帮助别人考试。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虽然他文思敏捷富有天才,但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6:0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13 编辑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如果考生家境贫寒,即不能贿买考官,又不能请枪手代考,那还有一种最便捷的方法:夹带。夹带自古以来就是考试作弊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手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后世最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的,有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的,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都曾被用作夹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6:0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15 编辑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清代科举考试作弊书  

  2005年在天津发现了一套完整的清朝考试作弊工具,仅火柴盒大小,共9卷本,均长4.5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每卷本内约有10余篇文章,共10多万字。

  让人称奇的是卷本内文字约有1毫米见方,通过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见当时作弊手段的高超,并形成了规模。

  此外,在河南洛阳发现的一本《五经全注》,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微型书。这本小书有342页,共30万字,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宣纸印刷,细丝线装订,书中刊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并附有注释和序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6:0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18 编辑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但是考场安保十分严格的情况下,就算夹带如此之小的微型书,也是很容易被搜查出来。于是作弊之人无所不用其极,有人竟将作弊 文稿藏于肛门之中。

  冯梦龙的《古今谭概》就曾说过这样一折故事。说是万历年间,有个官员搜查出某个监生考试挟带作弊文稿,是用防 水的油纸卷紧了,用细线绑着,藏在肛门里的。搜查的人拉着线头把它拽了出来。这个监生推脱说这是他之前的一个考生丢弃的。

  前一个考生辩解说:“即我所掷,岂其不上不下,刚中粪门?彼亦何为高耸其臀,以待掷耶?”假如是我扔掉的,难道它能够不上不下,正好投中你的肛门?而你又为什么抬高你的屁股,来等着我投呢?监考的官员都大笑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6:0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20 编辑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以上的考试作弊,都是小意思,有的古代考生高手已经用上了古代的“高科技”——“银盐变黑显影术”。苏轼的《物类相感杂》记载:“盐卤窗纸上,烘之字显。”所以聪明的考生把衣服的夹里密密麻麻写满字,混入考场后,点蜡烛用火一烘,文字就显现出来了。

  最绝的作弊方法,不是“高科技”显影术,而是“飞鸽传书”。具体应用是,平时训练飞鸽传信。大考之日夜里,家人把鸽子放进考场,考生把试题写在纸条上,让鸽子带回家。此时,家中已请得若干写作高手,按题写好文章。再写在纸条上让鸽子带进考场,神不知鬼不觉。

  总之,今日之作弊者,较其祖师爷也许更加“现代化”了,但万变不离其宗,变了汤还是那个碗,除了手机、耳机等电子设备外,后生们的手段几百几千年前先人们都早以用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6:02: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22 编辑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反作弊的方法  

  你有计策,我有对策。为了保证科举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使朝廷得到有实才的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也无所不用其极,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科场作弊。  

  唐代时就已经制定了各种考场规则用以防止作弊,比如唐武则天时,采取试卷糊名办法,由考生自糊姓名,不让批卷者知道。后来则是姓名、年龄、籍贯等都要用专门的纸条密封,加盖弥封印章,防止被人拆开偷看或偷梁换柱,此法其后一直沿用。宋朝称此法为“糊名”,元明清称“弥封”,很像现在的试卷密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885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6-6 16:03: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统彤 于 2017-6-6 16:25 编辑

奇闻共赏: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作弊与反作弊
 由于糊名后仍可辨认笔迹,北宋中期便创用“别加誊录”之法,考生上交试卷“糊名”后,送交誊录院,由专人誊卷、专人校对,依誊卷评选,选中后再检出原卷,此方法获后世沿用不废。

  但是试卷虽经誊录,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在某处句子内暗藏关节。比如事先约好在文章开头或是结尾第几个字写上什么字,约上好几处。第一个字可能碰巧,其它人也用这个字,但第二个、第三个字总不会都这么巧吧。全部符合的,就是约定人的试卷了,此招屡试不爽。

  所以事实上,糊名、誊录等法只能防范一定的作弊。

  此外,为了防止“枪手”,宋朝开始推行“准考证制度”,类似于今天的准考证制度,那时的准考证叫“浮票”,上面除注明应试者姓名外,还有面形、身高、体型等特征。考生进入考场时,监考官拿着准考证一一看过才放行,以此防止冒名替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