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乡村走来,在成为医生以前,也曾是一名人民教师,生活于他并不复杂,坚守的只有一颗怀德怀仁的心。 他是罗复源,梅州市大埔县湖寮镇新寨村卫生站乡村医生。 罗复源1944年出生于湖寮镇新村的一个农民家中。1965年后,开始义务为学校附近的村民以及家乡的村民看些小病、打针。1970年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至今已经40多年。 他说:“乡村医生是很艰苦的。但是再苦,也不能退缩。数十年来,不论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救死扶伤,急病人所急就是我的座右铭。我一定要善始善终,当好一辈子的‘乡村医生’。” 那时的他,书刊从未离手 1970年,罗复源弃文从医,正式进入合作医疗站,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那时的他,书刊从未离手,夜以继日,勤勤恳恳。从《赤脚医生手册》、《黄帝内经》到《伤寒论》等,十年如一日,罗复源一刻都不愿放弃对医学的学习研究。 “我知道自己未进过正规医学院校,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坚持自学、研究、不倦努力,方能成为内行,更好为群众服务。” 1993年,他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乡村医生及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拿自己做试验,终于找到针感 乡村不比大城市,挣钱难,看病也难。 村里的吴玉青,由于幼年时期得了小儿麻痹症,小小年纪的她,清瘦的个子却顶着鸡胸驼背,终日只能趴在板凳上, 罗复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听说可以用火针治疗,赶忙研究了一番。为了可靠,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 行针的过程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先在长针上绑个手柄,用松树的松节火烧针,待针烧到通火后,马上扎病人的某穴位或阿是穴,如此治疗。 “尽管很难受,但我终于找到了针感和效果。” 后来,阿青在罗复源的细心治疗下逐渐康复,还有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家庭美满。 (年轻时的罗复源) 曾有一次,一名职工的小孩深夜病重,倾盆大雨的夜晚求不到一个医生能立即上门,小孩的父母抱着忐忑的心情寻到了罗复源。最终小孩在他的及时治疗下,转危为安。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家人仍对罗复源充满感激。 乡村医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生活却过得艰苦。 “数十年来,不论严寒酷暑,还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救死扶伤,急病人所急就是我的座右铭。” 面对再复杂的病症,再繁琐的工作,再疲惫的生活,罗复源都说,村民的信任就是最好的回报。 对赊账的病人,他总在心里“一笔勾销” 病人在罗复源眼中不分贵贱。 有时面对花光路费慕名而来求医的病人,罗复源想方设法地为他们省钱,减免诊费、药费,甚至赠送一些滋补药品;面对赊账的病人,善良如他,往往心里“一笔勾销”;面对康复病人的重谢,罗复源总是婉言谢绝。 后来,生活好起来了,有熟人邀请罗复源去深圳开诊所,希望借着他良好的名望赚大钱,却遭到了他的婉拒。 他说,只想继续当一名朴实的“乡村医生”,心甘情愿留守山区。 而今已年届古稀的罗复源,儿女长大成人,自己也丰衣足食了。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光,他却舍不得放弃乡村医生这份工作,继续尽力为乡村服务,并乐在其中。 罗老说,“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善始善终,当好一辈子的乡村医生。”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曹斯 张柳青 实习生/张婷 余文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