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军在近距空中支援方面起步比较迟,发展也非常迟缓,50年代初,我军师从苏联,进行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初步形成空地支援作战能力。 并在解放一江 山岛的作战中首次进行了三军诸兵种联合作战,在这次作战中我军将对空引导组下派到营、连一级,指挥空中打击火力,虽然当时空中火力支援仍旧只停留在火力准 备,而不是直接支援,但也代表我军空地联合作战能力迈出了第一步。 非常遗憾的是后来我军空地联合作战能力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不论指挥训练还是武器装备等方面难以适应现代空地联合作战的需要,比如长期作为我国对地支援主力的强-5飞机缺乏精确的导航系统,该机以传统的罗盘和时钟为领航设备。
根据地面天气预报台提供的风向和风力来计算航赂,加上低空飞行飞行员难以目视确定地位参考物,所以空中飞行航向误差大,同时强 -5也没有远距离目标搜索、识别系统,仅凭飞行员目视搜索、识别目标特别是小型、活动目标非常困难,所以强-5在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时要依靠较为完善的 地面指挥引导体系来为飞行员提供准确、详细的目标信息。 但是近距空中支援的需求是陆军基层部队发出,经过联合指挥部由空军基本作战单位实施,可以说是最能生衡量一支军队联合作战能力的作战行动,但我军在一个时期内训练演习处于停滞状态,别说军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演习,就是各军兵中自己的训练演习都难以为继。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没有在中越10年边境战争出动战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局面直到80年代才得到改观,我军建立了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逐步开展各军兵种联合作战演习,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军联合作战能力仍然偏低,在训练、 演习中强击机仍然只是做为“远程火炮”来使用,对其浅纵深重要目标进行打击。 而不是直接对地面部队进行火力支援,进入90年代随着我军质量建设步伐的加 快,部队合成化向纵深发展,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被放到突出位置进行重点建设。
同时指挥自动化系统、通信系统等系统的发展也为我军进一步提高空地联合作战 能力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