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前验尸----写在国足被淘汰前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06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7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9-9 14:3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qiangqibing1


0:0香港,3:0马代,我是死心了。不能说只是因为比分,看了几十年球,对球场上的很多东西----比如运气----我早已经能够很平静的接受了,让我死心的,是不断见证国足几十年来步步后退的煎熬。
     我想我可以比较清楚的说明中国足球日渐退步的原因:从奥运战略开始吧,作为一项投入大、见效小的运动,足球被很多省份的体育局抛弃了,即便总局在全运会什么的考核上,一块足球金牌顶3块----哪怕你顶五块----这也注定是一项赔本的买卖,所以除了有限的几个省市因为种种原因保留了足球队,其他几乎全部面临解散。这也是当年甲级分AB的最主要原因。职业联赛初期的红火,掩盖不了足球基础日渐破败的事实,但是联赛的没落,很有意思的,与足球基础的破败好像关系并不太大。我始终认为,经济的,而非经济水平,是职业联赛从初期的红火逐渐退热的根本原因。


     关于经济对职业联赛的影响,这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话题,我们尽量简单点说吧:一是成本的投入。在国家体校模式退出后,很多的所谓“职业俱乐部”,无论在经济能力上还是在意愿上,根本不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几乎是全部的俱乐部,只是在接受了原有的国有资产后,主动的以此牟利----非职业体育的利益,或者被动的投入。无论哪一种,都无法支撑起职业球队应有的基本成本。三件事让所谓的职业联赛、“职业俱乐部”们支撑了下来:残留的原有体系;红火一时的足校;职业化后体育资源的重新组合。看看这这届国足阵容,从辽宁体校出身的郑智,到秦皇岛足校出身的郜林,河北去了江苏的吴曦,等等。想想职业化二十年了,辽宁体校出身的郑智仍是国足不可或缺的核心,实在让人无话可说。从这个角度讲,鲁能足校的建立是绝对值得高调表扬的,但是很遗憾,鲁能足校可以建立一个俱乐部人才培养机制,但是无法支撑起整个中国足球,更要命的是,他绝对无法创制一个完整的人才成长环境,缺乏外部竞争机制,缺乏足够的比赛培养,等等,都不是一个鲁能可以解决的。很多人诟病鲁能足校的球员们小时了了,但是为什么会这样? 说远了,说第二个吧,就是经济利益的分配。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看看足协改革的艰难,看看所谓的假球黑哨,乃至各种所谓怪现象,归根到底,哪一个的背后,不是经济利益的分配在作怪?职业联赛产生经济利益,经济利益需要在参与者间分配,这无可厚非,但是,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可监督的利益分配体制,是导致联赛一系列乱象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经济利益分配的混乱不公,导致了第三个问题,资源投入的不合理,这一点,在联赛因为某些原因再次红火起来的时候,表现愈加明显。


     关于足球中的民企和国企,这是一个伪争论。争论的前提是一个假设:民企比国企具有更高的效率,但是事实上这是很难容易证伪的一个假设。另外一个容易起议题的地方,是资金来源的所谓“原罪”,但是这个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职业足球是具备经济利益的,那么为什么国企不可以追求这种利益?或者反之,职业足球不具备经济利益,那么民企为什么会介入?若完全不具备经济利益,除了国企,真的会有民企介入吗?事实上,由于中国足球的某些特定问题,在一定阶段,顶级俱乐部范围内,非国有资本具备“玩家”能力并且有这种意愿的必然是凤毛麟角。但是必须欢迎民企的进入。原因有二:一是只要在顶层设计层面做出某些改变,民企是一种极有可能成为夯实中国足球基础的力量;二是相比于国企,虽然民企更具有以打破规则的方式谋求利益的冲动,但是民企也更需要一个公开公平的规则环境,更多民企的介入,对于中国足球总体规则的革新和完善,会是一种巨大的推动。


     关于体校体制。体校体制,至少在足球上被认为是失败的。果真如此吗?恐怕并不尽然,至少在竞技水平方面,我以为并非如此。很简单,中国足球、篮球在体校体制下,曾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了较高的竞技水平,篮球更是保持了亚洲统治地位多年,至于其他运动,更是不要说了。很多人喜欢把所谓“五大联赛”国家的足球水平与前苏、前南等国家足球水平进行比较以论证体校对足球的不利影响,但是如果考虑到投入对比的话,体校体制显然是在更少的投入下在足球竞技水平提高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关键问题似乎在于,体校体制单一的投资者,使国家背负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但是这个问题,真的必须以彻底否定体校体制来解决吗?这恐怕极值得商榷。其实,关键的问题在于,当竞技体育不再仅仅是获得国际尊重的途径,国际地位的体现时,国家还有多少意愿长期维护这样一项体制?当竞技体育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经济利益时,国家是否能够更好的把体校体制和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事实上,在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一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单单一个人力资源的高投入低产出,就会把所有的私有投资冲动打到无底深渊。事实上,我很希望国家体育总局在急匆匆的市场化同时,可以考虑以下这样几件事:没有体校体制,国内大量的欠发达甚至地等发达地区,电视转播会不会成为唯一的竞技体育活动?会不会成为体育荒漠?谈何全民健身?体校体制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市场经济真的无法对接吗?没有体校体制,我们是不是真的有更好的替代手段?国家需要关注公共事务,体育是不是具有公共事业性质?我也希望急匆匆赶来瓜分体育市场资源的投资者们认真想一想:在当今的中国,没有体校体制,谁能真正替代他?哪里的市场群体,愿意关注一个屡战屡败的体育项目?只是像多年以来的中国足球一样,作为社会不良情绪的公共痰盂吗?


    “足球人口”和 “校园足球”是老生常谈,特别是在失败或者即将失败的时候。说一千道一万,在当前社会竞争白热化的、缺乏足够社会保障机制的中国,在竞技体育这样一个成功率甚至不足万分之一的领域,没有体校体制这样一个国家来托底的东西,你凭什么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把只有一个的希望来交给你?!一边砸锅卖铁,一边喊着夹生饭不好吃,我看不出来这合理性在哪里。


    外援问题也是老生常谈了。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到底多少外援合适?有拿皇马巴萨做例子的,也有拿日韩做比较的。其实无论日韩还是皇马,与我们当前最大的区别无非是,我们现在是什么水平?人家呢?在“自身低水平且人才不足”这个前提下,争议产生的关键,其实是当前市场利益和远期市场利益的斗争。成绩和现在更好看的足球,是当前利益的保证之一;更严格的外援限制,给本土球员更多的机会,则可能带来远期的利益。把尚在低水平的国内年轻球员放到和外援“平等竞争”的条件下,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事实上,在哪个国家,在哪个行业,不存在保护政策呢?完全彻底的市场竞争,恐怕国内没有几个行业能发展的起来,为什么到了足球就不能谈了?那么,现在的中国职业足球需要保护吗?看看曾经盛产亚洲顶级前锋和顶级中后卫的中国足球队当下无锋可用无卫可用的窘境,外援限制恐怕已经容不得我们多讨论了。是的,引入竞争、更高水平的锻炼、国外先进的技战术思路打法等等,都是问题,但是一来我们并非要求禁止而是限制,二来有些问题完全是可以通过教练的引进等手段解决的,而当下,首先是要我们自己的球员有球可踢,有锻炼提高的途径!


    足协要改革了。职业足球搞了二十多年,终于又迎来了一个机会。坦白地说,我不是很看好这种翻牌子的改革,但终归是一种念想:让每一个哪怕是最基层的参与者都能够获得应得的利益,让愿意为中国足球扎扎实实做点实事的人/机构有利可图,把职业足球这个蛋糕做得更大一些,利益分配更合理一些,做好这些,新的足球管理机构也就是成功了。抬高一些说,创造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广而化之,健康人民的体质和精神,对吾等屁民确实高广了些,但不也正是某些管理者们应该考虑的吗?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