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绝非坦途,我们会遇上顺境,也会遇上逆境……不经历险途怎能见坦途?人生就是这样,难免有伤,难免有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即使不经意间的跌倒,也一定要刹那间站起来,坚定信念走下去,我们才能从容的面对人生无常,我们更应该勇敢地去拼搏,这种磨练会让你破土而出、露出生机,前方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风景。 近日笔者走进千年古刹北京天宁寺,抬头远眺天边的云彩,偶有一抹淡淡轻云飘在天际。映入眼帘的前方情景是,在绿树掩映的宝塔下数名善男信女绕塔缓行,神情肃穆,在佛塔前,虔诚礼拜。偶尔有一僧尼走过,神情淡然,大袖飘飘,宛如仙风。但亦有人不解其中深意,为何右绕佛塔?《佛说右绕佛塔功德经》中记载了右绕(顺时针)佛塔的各种功德:入胎不迷,勇猛精进,灭一切烦恼,永离贪恚痴,及一切障碍等。右绕佛塔,功德无量。此经出自《乾隆大藏经》。 探秘中华文化浸润佛教的渊源流传,冀望用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据史料载,明代前七子之一何景明写诗《天宁寺塔》:“七级芙蓉起,千年舍利藏。地形标海岳,人代阅隋唐。境现三天象,珠含四日光。白毫空万里,处处有迷方。”诗中“三天象”的天指佛教的天部的诸天,“四日光”指舍利珠光。 古代有诗咏天宁寺塔云: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历史上曾经记载,每当春节时,大辽皇帝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月初八点燃三百六十盏灯。百姓众观、祈祷吉祥。全塔共悬挂风铃三千四百个,有风吹过,塔铃叮咚,传递梵音——以戒为师、正信正行。 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神圣物品,尤其是早期那种被称作释迦牟尼的舍利,更是信众顶礼膜拜的对象,犹如佛即在此。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和信仰。信徒们都争着要舍利供奉。为了保存舍利,就得有庄严的建筑物。于是“塔”便产生了。随着佛教在汉魏时期的传入,佛塔就随之而来了。 相传释迦牟尼的舍利被当时八个国王分别取去建塔供奉,之后,佛教信徒们在各处都相继寻找或制造舍利建塔供奉或作纪念。其数量之多,不可胜计。起初,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处,建了八座塔。到了公元前3世纪中叶(前288—前232年),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时期,塔的建立达到了空前的高潮。阿育王立佛教为国教,下令在他统领的八万四千个小邦国中,都要建立寺塔,这即是佛教史上盛称的“阿育王八万四千宝塔”。以后又演义出释迦牟尼以前的塔,例如有一种叫多宝塔的,说是释迦牟尼在灵鹫山说《华严经》刚要终了的时候,忽然有一安置多宝如来金身舍利的宝塔出现于空中,塔中发出声音赞叹释迦,谓之多宝塔。 天宁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北滨河路西侧的天宁寺前街上。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当时叫“光林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到唐代该寺名叫“天王寺”,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该寺,天王寺在明正统年间又重修时改名“天宁寺”。明正德、嘉靖年间和清乾隆年间都曾重修。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密檐式砖塔,这座塔最早是木塔,有台阶可上。辽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身高57.8米。据说这个塔的塔顶上至今还保留着一颗八国联军打的炮弹,也许是塔的灵气让天宁寺更有了神秘和向往。不过,在那残存中也能感悟到当初宝塔的辉煌,经过千年的历史洗礼,天宁寺塔上的浮雕虽然已被风雨侵蚀了,但还不乏有多幅保存完好的金刚力士、菩萨、壶门形龛、狮头、坐佛等雕像,各个其神采奕奕,它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虔诚尊崇。 当笔者走到天宁寺立交桥上,天边的余辉随着我的脚步慢慢倾斜了,远远遥望在夕阳衬托下的天宁寺塔,孤寂与苍穹在日新月异的高楼包围中,看到的是古朴,看到的是庄严,看到的是古香,看到的是祥和,还有一份宁静。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善行天下,都记得别人对自己的温暖,哪怕一点点的滴水之恩,也仍要怀在心里,当做成一种感恩和一种铭记,这个世界就会洋溢着爱的暖流。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文/宋丞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