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山顶峰 于 2014-10-29 12:15 编辑
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地产形态,休闲、娱乐、购物、餐饮,吃喝玩乐一站解决。目前梅城锦发君城、客都汇两家综合体已建成开放,在未来三年内我市还将兴起10座大中型城市综合体。市场怎么变?消费观念怎么变?
新兴模式打破传统市场,怎么破题?
随着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兴起,梅城的商业环境必然会发生变化。“大型地产企业的进驻、新兴商业地产的开发,必然对本地原本较为封闭的商业环境造成影响。”嘉应学院市场营销专家余云珠认为,“但如果综合体的开放数量不会突然暴增,那么这种冲击会变小,传统商业转型的机会更大。”
大型城市综合体引发市民购物热潮 走访了梅城数个商业圈以及一些传统零售业商家发现,目前江南、江北两个综合体的开放,尚未对传统商圈造成较大影响。百花洲一家女装店店主潘先生告诉记者,“每一种商业形态都有兴衰,应该坦然面对。但是百花洲相对于城市综合体来说,针对消费人群不同,因此还能保持这种价格优势。”喜多多超市的策划负责人谢先生告诉记者,卜蜂莲花、大润发等“航母级”超市的驾到,对其周边超市的客流量有影响。“作为本地零售业,他们的进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必然的。但凡事具有两面性,他们对我们的服务环境、 管理、商品上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同时喜多多也看到自己分布点广泛、靠近社区的优势,将不断地调整转型,争取为市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梅式”消费与综合体消费矛盾何在? 此前,一些从沿街深入型步行街、多层式卖场都遭到了消费者的冷落。不少商家都指出,本地消费者在逛街消费的时候都有一种不愿走进去,只愿意在沿街店铺活动的心态。而一站式的城市综合体,显然与传统的购物习惯存在矛盾。但市民张阿姨就表示,“以前认为边边角角的地方是没有什么好货的,而且没有安全感,现在的购物中心不同,空间大,装饰好,商品齐全,还有专车接送,什么距离都会被拉近了。”业内人士杨先生也表示,不同等级的地产形式,没有可比性。此外,不愿走入的心态还导致了“马路变成停车场,车辆靠边不入站”的交通问题。作为城市综合体,交通便利是首要硬件。然而不管是客都汇还是锦发君城,虽然设置了足够位置的地下停车场,但目前仍然无法解决的是道路堵塞问题。不少司机习惯了将车随机停在马路旁,而尽管作为综合体做了超大指示牌、放雪糕筒拦住违规停车区、在超市广播里播放需挪移汽车车牌等方式,还是没能纠正市民沿街停放车辆的习惯。道路的拥堵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交通,而且会带来极大的事故隐患。 区域内竞争加剧,如何共赢?
某投资公司董事长陈先生指出,“在住宅限购的背景下,很多原来做住宅市场的开发商纷纷涌入商业地产领域,财力较脆弱的三四线城市大力搞商业地产,容易造成区域供应饱和。”作为客家新世界的营销总监,杨秋方也有这方面的担忧,他说,“要维持一个像万达这样十几万商业体量的区域性综合体,在10公里内要有50万以上的消费人口支撑;要维持一个商业体量在8万以内的片区性综合体,方圆5公里范围内要有20万人口支撑。就梅州目前的综合体分布情况看,江南片区方圆三公里以内分布的综合体就有数个,未来会有较大的竞争。”
而一家地产业上市公司经理杨先生则认为,需求创造供给,供给亦可创造需求。关于综合体的计算,要动态系统分析问题,不可简单下结论。与一线城市相比,梅州的运营成本在同等情况下大约只有其1/3至1/4,所以,支撑一个综合体的消费人群数量不需要那么多。目前梅州近500万人口,按照发达国家城镇化率70%来估算,生活在梅城及各个县城以及部分中心镇的人口将达到350万左右。梅城是市区与梅县城区的合体,居住人口达到百万也不是没可能。以未来三年梅城建设的综合体商业体量以及周边人口及消费来看,一定的竞争是难免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嘉应学院市场营销专家余云珠认为,在竞争大的情况下,会有优胜劣汰,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如何能实现共赢局面,余云珠表示要做大梅州蛋糕,发展工业及旅游业,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力,实现“大梅州”发展。其次,综合体间要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互补共赢,团结成商业圈。建设城市综合体虽然是市场行为,但是相关部门也应合理进行商业功能规划。
|